陈 敏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0三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对于脑外伤患者而言,发病急,如果救治工作不到位,就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本研究为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脑外伤患者当中的运用效果,对我院选取的30例脑外伤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并与标准护理流程进行对比,具体分析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外伤患者,依据患者护理方案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0岁,平均(45.36±5.49)。观察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45.28±5.24)岁。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可行。
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护理流程。在护理当中,做好患者的入院接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并建档存档。加强患者的病房管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愉悦的治疗环境。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针对患者出现的异常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观察组患者以此为前提,实行人性化护理。①强化护理技能,把整个护理流程当中涉及的重点全面掌握,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1]。②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的调整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负面心理,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更好的配合护理流程。③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针对患者出现的异常配合主治医生做好急性期的护理[2]。④加强病房巡检工作,保证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对患者家属积极引导,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做好患者的清洁工作。适当的进行按摩,防止患者在实施治疗期间出现压疮。⑤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促进周身血液循环,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3]。
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措施运用下的生活质量以及脑外伤转归情况。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情绪功能、睡眠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来进行比较[4]。脑外伤转归情况包括:基本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除,患者能够参与到正常生活当中;明显改善:患者部分功能障碍,部分工作还需家属协助;无效:患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脑外伤转归情况=基本恢复率+明显改善率。
用SPSS 22.0对脑外伤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表示为(±s),行t检验;脑外伤转归情况用x2检验,用(n/%)表示。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与对照组相差幅度较大,差异明显,P<0.05(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
组别 n 情绪功能 睡眠质量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常规组 30 73.57±4.34 70.45±4.12 74.37±3.49 69.61±4.24实验组 30 83.59±4.45 87.37±4.35 84.31±3.51 82.57±4.36 t 8.8291 15.4679 10.9992 11.6718 P P<0.05 P<0.05 P<0.05 P<0.05
观察组30例患者当中,基本恢复19例,明显改善10例,无效1例;对照组30例患者当中,基本恢复12例,明显改善11例,无效7例。观察组(96.67%)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的脑外伤转归情况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5.1923,P=0.0226。
脑外伤患者病情比较危急,在相应治疗方法的应用下,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护理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才能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基于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把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融入到其中,注重患者的心理指导,保证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环境,改善患者的心态,稳定患者的病情。在家属的配合下,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帮助患者翻身,预防出现压疮的现象[6]。基于人性化护理方式的开展,能够降低患者在实施治疗期间医疗差错的发生,优化护理流程,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研究结果表明,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准上加以人性化护理,相对于对照组的标准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功能、睡眠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观察组患者的脑外伤转归情况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P<0.05,护理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脑外伤患者加用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价值显著,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