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上用于中长期输液或者肿瘤患者化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主要是能减少患者频繁穿刺的痛苦及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用于穿刺中更加便于操作,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是,PICC置管期间的护理管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如果管理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严重的PICC置管并发症,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已经有研究表明[3],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概率非常高,因此,对于患者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护士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下面本文主要探讨我科针对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40例实施专项护理的效果,整理具体的护理报告如下。
共计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我科老年患者PICC置管的对象40例,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92.50±1.50)岁;观察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92.00±2.00)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研究。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置管期间,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注意保持清洁和定期敷料更换等,穿刺部位的皮肤护理,并且进行并发症健康宣教。
观察组实施专项的PICC置管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加强护士团队的专业能力培训,要求每一个护士必须严格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患者化疗的肢体和上腔静脉一定要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护士一定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评估能力,能做好置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2)PICC置管前评估,在置管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患者血管解剖结构方面的情况,穿刺保证一次成功,减少对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穿刺部位一般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其静脉管径粗且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且后期固定工作不方便,很容易引发并发症。(3)PICC置管后护理,置管成功后,给予患者侧肢体的运动护理,患者侧肢体不能负重、过度外展等,此时很容易增加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一定要注意置管3~4天后,在直径10 cm范围外进行热敷,3~4次/天,每次10~15 min;输液或者睡前,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压迫侧肢体,避免血流受阻。当患者感觉到置管侧肢体酸胀或者疼痛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PICC置管后,还需要观察患者的静脉走向,观察是否红肿、疼痛等,如果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症状,进行风险评估,发现其隐匿性和可能性,积极进行预防。最后,还要保证PICC置管的通畅,避免堵塞,注意进行冲洗,避免封管。
比较患者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对护士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评分,0~10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1~9分表示一般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人数。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s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于老年PICC置管患者一定要全面加强患者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并发症方面的预防和干预,严格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禁忌和适应症等方面评估,只有患者符合适应症时,才能进行置管。在患者置管前后都要加强风险评估,积极进行并发症预防护理。置管后护士还应该加强对静脉血栓和静脉炎的警惕性和风险隐匿性等的评估。
本次研究中,通过护士积极的专项护理,最终患者的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专项护理从患者置管导管的选择、穿刺的位置和恰当的预防措施,都进行检查和精心的护理评估,让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能更好的治疗,全面提升了专项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取得理想的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