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易其稿见匠心

2019-04-26 10:39张明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达力炼字发给

张明霞

2017年12月,我在一个教育教学微信群里偶见《湖北教育》的约稿。约稿主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要求4000字左右。我洋洋洒洒写了一篇4800多字的《渐进式提高初中生的文字表达力》投到约稿邮箱。

2018年1月3日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打电话的是《湖北教育》的姜楚华老师。任何一种忆述,往往再难复原从前细节之真实与细腻,谨能取其大意。姜老师说:张老师,你的教学经验很丰富,可能是教辅类文章写多了,你的文章重叙述举例而轻理性论述。教学论文这么写不太符合要求啊。

我心里“咯噔”一下:嘿,这个编辑很负责,也很坦率啊,特意打电话来,开门见山就指出我的不足。我立即说,姜老师,您稍等一下,我找纸和笔记下来。

姜老师有的放矢地指出了我的文章问题。文章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词要准,二要写出美句,三要合理设置段落,四是结合篇章写好作文。这四个方面又各有几个小标题。这样看似面面俱到,其实全部浮泛于浅表层面。姜老师最后说:“行文切口要小,要向纵深处挖掘。”(这一句我记得清清楚楚)挂了电话,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记录的指导要领,发了好一会儿呆,究竟要怎么修改呢?

放学回家,我按照姜老师的要求伏案修改,一直改到凌晨两点多,完成了第2稿《文字表达,始于字句》,共3200字。我舍弃了原文中的段和篇,只选“如何用词”和“如何成句”来写。文章分三个方面:一是从古诗文里学炼字;二是在习作中炼字;三是选取美句精华仿写。我从QQ上将文稿离线发给姜老师,自以为满意,安心地睡了。

第二天上午,姜老师在QQ里说:“张老师,二稿还是有问题呀,我给你打电话吧。”接了电话,姜老师真诚地说:“第2稿还是没写深入,3200字的文章,既写炼字又写炼句,很难说清楚,希望张老师把切口再缩小一些。”我说:“姜老师啊,4000字左右的文章,難道就写一个方面?比如只写‘炼字,那我用不了多少篇幅就写完了。好难啊!”姜老师说:“你别只想着字数,你要想着把一个做法写深写透。你得去悟……”

我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刚才对话的笔记,又一次发呆,不知道怎么改。良久,我在QQ里给姜老师留言:“姜老师,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把一个小点写深写透,您能不能给我发篇例文?”

20分钟后,姜老师给我发了篇例文。我如获至宝,连读了3遍,觉得例文写得特别好,把一个问题讲得很透彻,语言表达也很准确。但是,我的文章应该怎么改,我还是很迷茫。

当晚,又熬到深夜,我写下了第3稿《文字妙意,始于炼字》。我没有立即发给姜老师,担心第3稿又被否定。躺下睡觉后,脑子里还在想着这稿子。第二天早上,我一骨碌爬起来,打开电脑,又改动了许多词句并把题目改成《从“炼字”入手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这一次,我有点小兴奋,觉得第4稿比前3稿要好许多了。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决定请“高参”先参详参详。孝感教科院的周国瑞院长刚刚退休,他是我的恩师,论文写作水平很高,我发给了他,请他指导。周院长热情地帮我做了几处修改,在他的建议下,第5稿题目改成了《用“炼字”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

我把第5稿发给了姜老师,他在QQ给我发了一个“点赞”的表情。接着,姜老师又一次给我打电话说,这一次,好了许多,但还是有不足。你写了“现代文炼字”和“古文炼字”,还是稍显宽泛,你能不能更细更深入地只拣“古文炼字”来写。

我又高兴又苦恼。高兴的是,姜老师这回没有完全否定;苦恼的是,我实在不知道“更细更深地写”该怎么写。我在心里说:“姜老师啊,你好磨人啊!我2002年就开始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论文,我写论文的水平有那么不堪吗?”

姜老师好像有心灵感应,下午又给我打了电话。大意是,要把一篇论文写好,且观点独到,精微巧妙,非下苦功夫不可,他建议我再改一改。我怯怯地说:“姜老师,现在,我真不知道怎么改了。”姜老师顿了一会儿,说:“你先放一放,别忙着改,等有了想法再改。还有,先把想改的提纲发给我看,提纲通过了再改,这样就省了许多事儿。”

如何才能写细写深呢?我放下稿子,找来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开始仔细阅读。

过了3天,我把第6稿的提纲发给姜老师,他在QQ里对我的提纲提了看法。我依据第6稿的内容,结合《名作细读》的有关内容,又重新写了提纲。这一回,姜老师说:“行了,你就按这个提纲改吧。”第6稿,我仅仅“从古文炼字”角度来写《用“炼字”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力》。奇怪了,只写这一个点,还是写了3600字,真的是写深写细了。

拿我的第1稿跟第6稿比较,第1稿大得好似一片草原,而第6稿细小得就像一棵小草。但是,读者在草原上跑一遍,除了感觉空旷,又能看到什么呢?而看这棵小草,透过小草上的一滴露珠,读者可以窥见太阳的光芒。我似乎顿悟了,悟到了姜老师所说的“写深写细”的奥妙,但要我用言语表述出来,似乎又显得理解力和表达力不济。

姜老师接到第6稿,电话中对我说:“整体上是可以了,但有些细节还值得推敲。”天啦!还要怎样改?我心里又焦虑又好奇。姜老师说,我把修改意见发你QQ了,你再斟酌斟酌。我打开QQ,姜老师的建议是这么写的:1.开头百字左右切入正题,不容赘笔。2.每一个小标题要准确,不容歧义,板块之间不容交叉。3.读者不容易理解的“术语”,要精准简洁地先加以说明,再展开论述。就这3点,简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由衷地在QQ中写道:“姜老师,您怎么这么厉害,一针就能见血?”

姜老师很谦虚,笑着说:“没有啊,就是一个编辑编多了的工作直觉而已。”我傻不拉几地问了一句:“您对每个投稿者都这么好?这样细细地教,多累啊!”姜老师淡淡地说:“不是。我觉得你有功底,能写好,只是没有掌握写好论文的要领,所以点拨你一下。”

我把第7稿改出来,开头是114字。姜老师接到稿子,说“达到发表水平了,还有小问题,我帮你处理吧”。后来,《用“炼字”提升文字表达力》在《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12期刊出时,我发现又有多处小改动——标题改短了,开头改成了85字。仔细读来,我觉得终于有了那种精致感和贴切感。

如今,回想那段深夜在灯下敲字的时光,我不禁笑了。那时,一位好友问我近期在干什么,我在微信里发了个“笑笑”的表情:“大师赠了秘籍,我在比划练习。”好友开玩笑:“是《九阴真经》,还是《辟邪剑谱》?”好感激那段连续被姜老师指导和连续练习的日子!姜老师的指导可不就像一个严格的大师在指导练习“秘籍”吗?

写第2篇约稿主题“如何提升学生的选材能力”时,我写了篇《艺术三加工,提亮原素材》发给姜老师。姜老师说,这一回,一下通过,小问题还是有,我帮你修改吧。姜老师修改后,《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7期以《原材料≠美食》为题刊发了这篇论文。

2018年7月31日,我去宜昌参加湖北教育第十六届通讯员培训,准备作《新媒体环境下,执笔而舞的教育人生》的分享交流。在宜昌,我幸运地与姜老师相遇,师生得以合影。2018年8月,我在《湖北教育·政务宣传》发表了第3篇文章《遨游“云”端,执笔而舞》。

有时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什么让我和姜老师相识并结下文字师生缘呢?按吸引力法则来解释,你是什么类型的人,你就会结识什么样的人。翻阅姜老师的朋友圈,姜老师除了对教学很有研究外,还热爱文学,在《长江文艺》和《中国故事》上发表过小说。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更加佩服了。除了精修业务,我为何不在教学教研之余,也跟姜老师一样去挖掘和开拓一下我的业余爱好?当你还站在那里徘徊时,有你佩服的人在一路狂奔前进,你不会被感染么?我就是那个被姜老师感染的人。

受姜老师的影响,我在教学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在写作上也有了小成绩。2018年,我试着拿在《孝感晚报》连载的长篇小说《心在肺之上》参评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获得入围奖;2018年,我申报湖北省作家协会,得以通过。

正是有着许多像姜老师这样热情奉献于一线读者、作者的编辑,所以,我们与《湖北教育》结缘,并在其相伴和指引下成长。

猜你喜欢
表达力炼字发给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中共中央文委发给郭沫器的特殊信件
好人卡别再发给我
发给老公看看 他会对你更好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当不被人理解的时候……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