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焕然
摘要:本文将讨论策展的理论知识,方法论在策展中的运用,策展方法的多样性及实际应用分析,以及展览中视觉、观众、展品等因素会导致展览的成功与否,我将站在观众的角度介绍和分析我对这三场展览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分析他们的关联性,比较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辩证的角度讨论展览本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会讨论当代氧展项目和视觉语言在实践中的应用,Terry认为当今策展应该关注的是将策展历史化、在展览中创新实践、与艺术家的对话、考虑观众元素,当代策展的挑战。(Terry,2012)我选择分析的三场展览是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南安普顿的海洋博物馆、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纪念馆”。
关键词:策展;展览设计;多样化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267-01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博物馆,其修建意义是纪念犹太人在德国生存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展览的主要部分是纪念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的历史。用线性元素贯穿整个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外形和环境方面,其建筑造型颇具现代风,全部使用直线对接的形式,从上方看似一个“之”字型的建筑,在平面、外形。金属外表上都与周围环境不相同,特立独行的它在混乱的城市肌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
博物馆的设计师Libeskind认为自己的设计思路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论,有时候会想到一首诗或者歌曲,甚至想把光线运用到墙上的线条,不专注于建筑外形,更专注于对于能感受到什么。(Libeskind,2004)他用线性元素贯穿整个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外形和环境方面,其建筑造型颇具现代风,全部使用直线对接的形式,从上方看似一个“之”字型的建筑,在平面、外形。金属外表上都与周围环境不相同,特立独行的它在混乱的城市肌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
汶川“5.12”地震纪念馆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在“5.12”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后,在震灾中心建造纪念馆,目的是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辉煌历程,让人们了解地震带来的影响,了解地震本身,了解中国人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措施,在面对生与死时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場所。
策展人以叙事性展览手法和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规划。主要分为地震开始时,震中、震后。展品以场景再现、遗留物品和视频资料为主。有大型沙盘还原当时场景,模拟部分场景,多媒体的方式再现地震,更有体验区,体验地震感受。室内灯光普遍偏弱,营造出严肃、令人肃然起敬的氛围,感受到对自然灾害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惋惜。位于英国南安普顿的海洋城市博物馆,博物馆是为记录城市历史而建造。泰坦尼克号展厅是博物馆中的永久性展览,“泰坦尼克”号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符号,是一个世纪的标志、一种全球性文化。它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所寄托的复杂情感,是值得永久借鉴和缅怀的。
展览方式主要以多样性的多媒体为主,多媒体应用富有创意但并不泛滥,它们与藏品完美结合,而且解说标牌文字适量,简短精炼。这为博物馆将来扩展或换展留下很大余地,使更多馆藏文物能够得以展示。在展示多样性方面,有真实场景模拟还原,多媒体资料展示,图片、真实遗留物品、互动装置等。给观众多方位感受当时的泰坦尼克号船上生活和遇难时的情景。策展方式也是以叙事性为主,首先介绍轮船历史和船员身份以及海航背景和客船信息,然后是遇难时的场景还原,最后是难后事件处理展示。大多数海难展厅的灯光以昏暗为主,营造灾难沉重的氛围。
三座博物馆最直接的相同点是都属于纪念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是一个表达纪念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公开场所,每一所纪念馆特定的教育功能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纪念馆侧重“以史育人”,注重突出主题内涵和教育意义,他的教育作用对青年人和学生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有着积极影响。纪念性建筑的魅力在于,可以通过形象创造的意境,激发人们情感上的波澜。汶川“5.12”地震纪念馆和海洋城市博物馆都是以事件发展的时间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引导观众了解事件本身。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以纪念犹太人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某个特定事件为主,所以他的参观路线是以主题展厅区分,参观路线不固定,入口后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分别通往象征犹太人三种命运的三条轴线——死亡、流亡和共存。
在灯光的选用上,三所博物馆光照亮度都偏暗,因为其叙述的历史事件都是悲惨的,昏暗的灯光能够将人的情绪拉低,感受事件的压抑和紧张感。在汶川“5.12”纪念馆和海洋城市博物馆中灯光大多选用顶光和对着展品的射灯,这种灯光很常见。但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中国灯光的选用颇有讲究,地下通廊设计的并不是十分幽暗:虽然地面是深灰色的,墙面却是白色的,采光则设计成为黑色吊顶中央沿轴线方向的三条光带。光带一方面强化了轴线交叉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另一方面似乎预示着冲破黑暗的希望。多道不规则直线划开建筑表面,都为用作玻璃,注重自然光线的使用和展示效果的相结合。拟驾驶泰坦尼克号和模拟船舱最底层工人烧煤的装置,将代入感放大。汶川“5.12”纪念馆馆内有地震体验屋,观众可以进屋感觉震感和摇晃,让体验观众地震时屋内的感觉。这种与观众互动的展示装置能够让观众切身体验馆内描述的事件,将代入感放大,是纪念馆中不可缺少而且影响深刻的元素。
建筑内外的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思考对情感的表达很重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他的成功原因之一,James认为博物馆建筑象征性太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可能会使展品内容服从和无关紧要,这样激进的设计理念会让这个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James,2015)。z字型的外形如同闪电,象征了犹太民族曲折而破碎的历史、断裂而无法填补的文化。这个建筑的象征意味远远超出它作为一个博物馆应有的功能性,弯曲的线条、狭窄的空间、幽暗的光线这些博物馆大忌一一全中,又或者,这才是犹太人博物馆的意义所在,这才是建筑师想要呈现的精华所在,一切富于隐喻的细节对于每个观者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这种饱含历史和沧桑的压迫感又远远超出展品所具有的力量。汶川“5.12”纪念馆和海洋城市博物馆在叙事性表达的情感传达方面并没有犹太人博物馆那么深刻和耐人寻味,当我们“看到”景象时,我们将自己置于其中。
如果我们“看到”过去的艺术,我们将把自己置于历史中。当我们被阻止看到它时,那我们就被剥夺了属于我们的历史.(Berger,1972)最直观的情感传达来源于视觉语言,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是展品和展示空间的氛围营造,这种真实性的还原,会增强人的主观意识和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