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淡之中求真美

2019-04-26 01:10欧文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山水画

欧文娅

摘要:“凡画山水,最要得山之性情”,所谓山水性情,实在为人的性情,正所谓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注入了主体真性情的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山水画家曾进一直以求真坦率的真性情作画做人,以散淡澄怀之心而得山水之真趣。本文主要分析了曾进山水画求真的艺术特色,家学涵养对他艺术之路的影响,以及个人艺术才情与人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曾进;山水画;艺术特色;才情与品格

中图分类号:J215;K82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57-03

一、引言

曾进教授是一位享誉全国的山水画家,是湖湘一派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他笔下的一山一水恰到好处的传达了湖湘人文、地貌的精髓;更是传达了他内心的坦率与真诚。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以开拓的精神,发展真、善、美的山水画艺术。其山水作品又绝非传统,却是在东方与西方的艺术融合中具有了永恒而独特的诗意美感。他的作品皆从写生中来,游历三湘四水,用心感受、提炼,使得其作品总散发出南国湿润、清幽的气息。作为一个画家,曾进教授用成熟的绘画语言和新手法来探索新技巧,深入生活,体会生活之趣,形成了自己标志性的绘画面貌。他的艺术给了我们一种清润的美。这种美,诗意,清新,自然。他站在传统的高峰又立足于当下现实的生活,在秉承其父“真情、真景、真笔墨”的真山真水风格,又创造了自己的新面貌;他的情感构思,人格修养通过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等诸多因素展示于画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提供了一种具有东方韵味、中西结合的艺术语言。

二、曾进山水画求真的艺术特色

(一)真山水,真笔墨

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是追求表现“真”的,这种追求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先秦思想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成“道”、“气”、“象”的哲学理念,于是魏晋以后的书画美学都围绕着这些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展开命题,其宗旨是崇尚“图真”。中国山水画自魏晋萌芽,经隋唐发展,至五代而成熟,又历经宋、元的繁荣,至明、清两代,为艺术家提供了充足的图式和经典。扎根湖湘多年,曾进教授的山水画不仅写湖湘一带,更深入到祖国各地的大好山河中对真山真水进行观察、感悟,画稿本数张,先以求形,在形的依托上而后传神,生出气韵,将外在之形、内在之气和自然之理巧妙的结合起来,而得真山水之趣。

山水画自独立以来,从唐代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五代荆浩的《笔法记》提出的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宋代郭熙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再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黄宾虹先生说:“名贵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真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为得“真山水”,历代大家均以自然为师,从一个“师”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即亲近又尊敬;自然之所以可为师,是因为自然中本就饱含“真”意,天地万物因道而生,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又呈现出自己天然的姿态,再融入了艺术家主体的审美情感,使得一山一水皆具万态。以湖湘山水为例,董源笔下的湖湘山水平淡天真,淡墨烟岚;米芾、米友仁笔下的湖湘山水酣畅淋漓,墨点氤氲;髡残笔下的湖湘山水层峦叠蟑,景致繁复;齐白石笔下的湖湘山水质朴天真,清新可爱;曾进教授笔下的湖湘山水则是一种清幽自然,温婉柔情。

清人石涛于《画语录·了法章》中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如果缺少笔墨,画家就无法“栽培山川之形,倾覆山川之势”。真笔墨应该真在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中国画采取笔墨这个表现形式,不是凭空随意造出来的,而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我们民族的心理生发出来的。黄宾虹说“描法的发明,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古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其性质后所概括出来的真笔墨应该真在具有中国画特性的造型特点。曾进教授重笔墨,重写生,深入生活,对山、水、石、云等进行专门的研究,观察山的脉络、岩石的纹理、树枝的分枝,融入自己的真性情,而获山川之真貌、之真情、之真骨。例如他的作品《黄花红叶成秋艳》《积雨空山净无尘》《关山隔翠烟》等作品,布景繁复,构图饱满,笔墨清润,色彩浓郁,画面幽深凝重,意境深远绵长,通过巧妙的留白使得画面即厚重又清透;《井冈山龙潭大瀑布》、《黄洋界远眺》、《幽壑鸣溪》等作品,近景特写,设色简净,晕染皴擦,层次分明,以小见大,浑然天成。他的画万千气象,早已脱离古人窠臼,笔参造化,已得山水真趣。这种山水真趣一方面得意于他的用笔用墨,用笔笔笔有法,笔到意到,十分灵活,如书法中“一波三折”、“八面出锋”;用墨干湿浓淡,晕染自如,以淡破浓,以湿润燥。一方面得意于他不为功利羁绊,率性而为的真性情,清代画家恽寿平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这种融入了真性情的用笔用墨所表现的真山水,正是曾进教授山水画生命力的体现!

(二)南北贯通,中西融合

从曾进教授的山水画风格中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一大特点,即南北贯通,中西融合,具有濃郁的湖湘地域特色风格;他在学习岭南画派的状物精微的写真能力的同时又汲取了北派山水的苍茫浑厚,再将西方绘画的明暗和色彩融入其中。他的作品中很少用表现江南一带土石的披麻皴,而是大量的运用了北派大斧劈皴来表现山石的结构纹理,劲健而爽利,通过深远和平远的构图,在山重水复中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南派山水的诗意和清新。

由最初的西画攻习转而到中国画的研究和学习,西画对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对于色彩的运用更为大胆,有别于传统山水画的赋色,传统山水画除青绿一派工笔山水外,写意山水多以水墨为主,着色以赭石为辅,很少用到浓郁而丰富的色彩,但曾进的山水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境界,墨于色的交融,石色水色的相互搭配和晕染,是那般的和谐和清透!作为画山水的人来说,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创作当中,对于用色的创新和掌控并非简单的事,如何使得色彩与主体以及墨色相统一更是一件难事。他坚实的西画造型基础使得他笔下的山水造型更为严谨,光影的对比使得山川更为真实,自然气息也更为浓郁,遵循主与次、明与暗、重与淡的原则,让他的画面富于层次感和空间感,即整体又协调,变的更加的丰富和厚重。

三、画内之事,画外之功

(一)家学渊源与成长之路

曾进教授1962年出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书香门第家庭。其父曾晓浒先生是誉满全国的山水、花鸟画大家,195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第一批学生,接受正统的学习和训练,得到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的指导;母亲陆露音是著名的油画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在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之下,幼年的曾进更钟情于严谨的素描和绚丽的油彩。十一、二岁便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苏式写实的素描训练,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1978年,十六岁的他便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系统的学习西画。受母亲西画理论影响的同时,也接受着父亲传统文化的教诲,他道劲的笔力、富有诗意的表达,背后是对传统书法和传统文学、诗词的苦练和研习。

大学毕业之后虽一直从事西画的教学,但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他始终无法在西洋绘画上找到一种归宿感。

1983年,在当时全国最先进的长沙火车站,其父曾晓浒先生带领了包括他在内的5名学生共同绘制了巨幅山水画《醴兰沅芷岳色湘声》。这一年,为创作这一幅画,他随父亲到北京、南京、苏州等地参观名家大作,赴湘南、湘西采访写生,饱览武陵秀色、三湘美景。最终历时半年之久,一幅高9米,宽18米,当时号称全国最大的纸本国画得以完成。此画集三湘秀色,纳四水灵气,把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描绘得神奇而秀美,深受社会好评。这次经历给他个人带来的艺术震撼也是无法估量的。眼界的开阔、技法的纯熟、认识的提高、理解的深入使他逐渐地清晰了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艺术追求。由于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澄怀观道”艺术表达方式非常适合他的个性表达,加上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钟情于国画的山山水水。这是艺术自由的回归、传统文化的感召、率性自然的选择和真情真景的融合。

继承父辈的事业犹如站在巨人肩上,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曾进教授很好地掌握了传统精髓和高难技艺。身处湘楚之地、学堂圣殿,以传统为依托,以地域为特色,将自己对时代气息的把握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熔于山水艺术之炉,养成了他文雅、质朴、真性情的人格与画格一致的品质,铸就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艺术才情与艺术创作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都崇尚品格。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学识才情和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都是画内之事、画外之功相辅相成的结果,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如果做画,功夫在画外。”画外功指的是画家的艺术才情、人品和文化修养。曾进教授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不仅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先后在《美术研究》、《美术》、《中国美术》、《中国书画报》、《美术家》、《湖南书画》、《湖南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更掌握着高超的繪画技能,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得极高的赞誉,即使满获殊荣,但我们看到的曾进教授一直都是那个矜矜业业扎根于三尺讲台前认真教学的老师,低调而谦卑。正是他的艺术才情和品格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他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在自我创作之中,一直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以外养内,在伏案挥毫创作的同时,注重精神力量、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底的创作能力,又复寓内于外。他通过博览群书,研究画史、画论及文化典籍,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的画内之功,他注重生活积累,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汲取养分、净化身心,在画外之功上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努力把平和、宁静的生活状态带入画面中,写出自我的真情实感,而不效仿他人之“内”,这是一种心境同时也是画境中的意境。

他一方面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特征,注重笔墨的传承,一方面又在其艺术创作理念的支撑下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坚持着“求真”的艺术信念,坚持其父“真笔墨”的写心性,讲究以书入画,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他的一树一石绝不是对大自然的搬照,而是在观察对象的同时,发挥了中国画表现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他画树尤其注重传树之精神,对树梢的精心刻画,树的穿插,俯仰,前后的经营,用“散笔”点叶,信笔勾枝,一笔一画看似“漫不经心”但又绝不含糊,笔到意到,虚实相生,神合自然,使观者能感受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如饱经风霜的老者,即使生命垂危,但仍然努力向上生长;有的如健硕的青年,朝气蓬勃,昂首挺拔;有的如活力的少女,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观看老师作画,确实是一种享受,寥寥几笔形已具神己出,这种落墨挥洒、信手拈来的快意非一朝一夕所得,而在朝朝暮暮的勤学和苦练,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方可熟能生巧,达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以吞”的程度,才能“胸中宽快”,物我两忘,达到精神与技巧的融合,才可以在跌宕起伏的用笔和豪情万纵的气象中得到美的享受。除了书学之功给画面带来的劲健和酣畅淋漓,曾进教授也十分注重诗学之功;唐代画家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词人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以诗意入画,使画境升华;诗因听觉而承载,画因视觉而呈现,听觉与视觉的相互交融,画外之境得以无限延伸。如他的作品《集罢归来担篓足,斜阳蹊树照眼明》、《云绕千山合牛蹊带小桥》、《林壑有佳色,白云映清秋》等,无不让人感受其蕴含着浓浓的诗意,窥见其深厚的诗学之功!

四、画如其人,“淡”如其人

郭若虚在《论画》中提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己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人品即指的是个人的优秀品质,气韵即指个人的艺术修养。李苦禅云:“必先有人品,方有画格。”因此,“学画者,先贵立品”;齐白石曾说,“古之艺术所传,因传其人,而高人或名士隐逸,为文举止身下之人,虽有一足而缺久远者”,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个人的品性直接影响着自身的艺术创作!我们常说,书如其人,画如其人,试想画家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操,又怎么可能创作出高品格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文学涵养,作品又怎会有诗意?不读书,作品又怎会有深度?怎会使人耐人寻味?正因如此,曾进教授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艺术心态,保持着的率真,把对艺术的求真延伸到为人处事,不卑不吭,不急不躁,低调做人,谦卑处事,认真细致;作为教师,他向来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作为画家,不为外界名利所诱惑,坚持自己艺术创作的风格,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说教,恪守自己的艺术梦想。

他的画如他的人一般,乍一看色彩浓郁而厚重,但细细品味,又觉得淡雅而清澈。“求真”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创作,这种对真的执着和追求既是受其父亲曾晓浒先生的影响,更是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都强调“真”,“真”即是“道”,是“自然”。在绘画中要达到“自然”,就需要“心斋”和“坐忘”,“心斋”和“坐忘”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以虚静之心观照山川万物,方能感悟山川万物之性灵,摒除杂念,使物之性灵纳入“灵府”,以手写心,从“心源”而出,与道合一,也即是庄子所说“得之心,应之手”。这种“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浑然天成的技巧纯熟,重要的前提还在于心境清明,不为物所羁绊。他的淡然与洒脱与庄子“淡”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所说的“淡”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淡“能超拔于现实世界中的“刻意”、“仁义”、“功名”,不局限于“江海”、“导引”,是超然于世,超越于物,超然于有限时空的,也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恬淡无心、不刻意而为就能体会到“众美从之”的大美,实现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而达到逍遙境界。

画如其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即风格如其人。比如,同为书法作品,颜真卿之书圆润厚重,欧阳询之书险劲挺拔,柳公权之书疏朗开阔,赵孟頫之书婉转秀劲;同为绘画,黄子久之画苍润空灵,倪瓒之画荒寒简逸,王蒙之画繁密充实,吴镇的画沉郁苍茫;由此可见,不管是书家还是画家,在其风格上很大程度是摹刻自己的人格,而作品也正是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曾进教授的画,正如他自己所言:“少一份世俗,就会多一份天真。”正是这一份天真,才使他的画纯粹而自然。

五、结语

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随着艺术家个体的认知和审美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山水画在历经各朝各代的兴衰更迭之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但不管任何时代,艺术最终都是要回归于生活,反映服务于生活;当今社会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之下,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注重文化的延续,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借鉴,体现时代精神。

曾进的山水画正是这两者完美的融合,他的画深深扎根在传统基础之上,又融入了时代的精神,从西画中汲取养分,又保持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不停留在形似之中,而是传达对象的本质生命,最终达到“气质俱盛”。他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亦教亦学,教学相长,不断积累和发展,坚守传统,坚持传承,培育了一代代的学生弟子!他的作品坚持从生活中来,不捏造,不做作,而是用真笔墨写真山真水,抒发真性情!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