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且不断递进延伸、循环往复,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概念的内涵是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反映;外延则是对象的全体,是概念“量”的反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更难操作,也更容易被忽视。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往往是先“给出”结论,再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背概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法绕过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过程,其弊端通常不会马上显现,只有当同类或相似概念逐渐增多,需要学生辨析运用或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时,才会结结实实地扰乱学生的思维,使之出现概念混淆和各种思维定势等问题。细究起来,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忽视了对前后概念之间知识的链接;其二,没有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性;其三,缺乏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揭示概念的本质,或根本没有意识到揭示概念本质的重要性。为了克服以上教学弊端,课题组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精彩学堂的4J3D教学策略,构建了“迁移拓展已有认知—聚焦概念本质特征—归纳建构完整概念”的概念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对概念的差异性理解,组织学生实施以揭示概念本质特征为载体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自主建构的完整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含自身语言和数学语言)等学科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为例,谈谈精彩学堂理念下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精读教材、精研学情,准确把握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和经验基础,明确基本教学思路
概念课的学习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组织相关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感知和正确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数的意义》是数概念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包含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等多个抽象概念,因此也是概念教学中一个公认的难点。然而,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早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通过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法、减法(同分母加减)。本课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和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提供直观材料“告知”学生:不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表示出它们的四分之一,于是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课题组基于多年课堂教学经验清醒地认识到,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或由老师提供别的什么材料来“告知”学生概念的意义,既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暴露学生的认知差异,也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精彩学堂的精研学情策略,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学情调研,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便于教师分析学生现实起点与教材逻辑起点的差距,预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路径、学习困难和个体差异,因学设教,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同时为课堂教学的差异互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本课的课前学情调研采用的是前测练习(如图1)的方式,运用4道练习题,分成两个板块考察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练习1和练习2作为第一板块,重点考察学生对三年级分数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语言表征情况;练习3和练习4作为第二板块,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新知“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感知情况。
通过分析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学生对于旧知中的分数意义表象清晰但表述困难。如练习1,全部学生都能根据直观图形写出对应的分数,说明学生对相关分数知识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直观认识;而当要求用语言表征特定分数的意义时(如练习2),学生的答案中便暴露出了各种语言不规范现象,诸如“6份中的5份”“把長方形分成6份取走5份”等。问题二:对于新知中的分数意义认同但并不真正理解。如练习3,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说明学生虽然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关于“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知识,但却有一定生活经验,能根据图示直观判断这类情况,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然而,练习4的答案,绝大多数学生画出的是“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仅有两名学生分别画出了4个物体和8个物体的四分之一。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表示它的几分之几虽有经验,但这种经验只是停留在形象感知层面,并未真正形成“一个整体”观念,所以当自主进行图形表征时,仍然选择了用“一个”物体进行表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的相关经验是模糊且无意识的,他们认同却并不真正理解。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两个),而且这两个例外可以成为课堂上生生互动的重要课程资源。
问题一给笔者的启示是,要实现对分数意义的概念理解,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由图形表征过渡到语言表征;问题二给笔者的启示是,必须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去“唤醒”学生“认同却并不真正理解”的隐性认知,帮助学生打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推动学生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明晰、固化有价值的经验,进而实现数学学习由模糊经验向科学认知的过渡和提升。
通过精读教材、精研学情,笔者明晰了《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策略,于是遵循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结合精彩学堂的主体性、发展性、差异性等六个教学原则,确定了《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整体思路(如图2),决定通过组织相关数学活动获取差异化学习资源,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发展为要”的精彩课堂,引导学生逐层递进,先后经历从活动中具体感知、抽象概念本质、用语言或符号表征概念的全过程,从中发展深度学习能力。
二、通过突显学生活动获取差异性学习资源,以认知差异促概念建构,构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发展为要”的精彩学堂
课前学情调研的相关资源,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思路的确定,而且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本身,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
(一)初次表征,利用差异性学习资源扩大学生的感性经验,实现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知拓展
列昂杰耶夫说过:“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学生不太了解的事实用生动的、色彩鲜明的形象给予他们,在这方面扩大他们的感性经验。”基于课前学情调研的两个例外,笔者在开课伊始组织了一个开放性的师生互动活动,从学生第一次自主表征[14]的画图作品中采集了5个样本资源(如图3),再次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暴露学生的认知差异,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师:(指图①、图②、图③)有同学这样表示[14],可以吗?(生点头表示认可)没错,三年级时我们就知道,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等,像这样的“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指图④、图⑤)这些作品中,涂色部分也能用[14]来表示吗?
生:能。
师:既然能用[14]来表示,就一定有它的道理。请你把它们和前面的[14]比较一下,说一说它们为什么也能用[14]来表示。
生1:因为前面那个苹果是四份中的一份,前面两个三角形也是四份中的一份。
生2:因为它们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1份,就是[14]。
师:看来,是不是四分之一,与要平均分的物体数量没有关系,可以像前面那样是一个物体,也可以像后面这样是四个物体、八个物体,乃至“一些物体”。感谢两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新鲜视角!(板书:一些物体)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差异性资源,从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出发,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和“四(八)个物体的四分之一”进行对比、交流,将学生的感性经验聚焦到把握概念外延的关节点,实现了从一个物体的四分之一到四(八)个物体、一些物体的四分之一的经验加工,使学生对四分之一的认知得以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
(二)再次表征,建立“一个整体”观念,建构四分之一的意义
抽象概念的本质对于小学生的概念学习来说一直是个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本课中,笔者坚持“以学为中心”,在学生第一次自主表征之后,依然没有直接给出分数意义的结论,而是紧接着组织了第二次图形表征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把更多数量的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们的[14]吗?(生自主画图表征,师从中选取学生作品投影,如图4,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生1:我把16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名同学是把16颗五角星看作一个整体,把“它”进行平均分,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既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就可以把“它”圈起来(指导学生把16颗五角星圈起来,再投影)。瞧,这样是不是更像一个整体了?
生2:我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
生3:我把16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4份……
生4:我把12个“2”平均分成4份……
师引导全体学生分别观察在投影中出现的多个物体平均分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表示的是[14],为什么之前是一個图形的一部分,现在有的是4颗星、有的是5个苹果呢?
生5:因为他们平均分的物体的总数不一样,有的是平均分1个物体,有的是平均分16个物体,有的是平均分20个物体。
师:没错,物体的总数可以不一样!那么,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6: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1份。
师:说的太好了,你抓住了四分之一的本质!看来,不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只要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板书:一个整体)那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了吗?请小组交流后汇报展示。
以上教学环节,笔者再次借助学生图形表征的差异性资源,引导学生辨析“一个物体”与“更多物体”的异同,抽象出“一个整体”观念即概念本质;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思维碰撞,尝试用语言表征四分之一的意义,逐步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征,更为准确地理解四分之一的数学概念,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三)延伸表象,推理概括,建构概念的准确认知
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推理,进一步归纳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而归纳的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多个同类对象。当学生已经明晰了四分之一的意义之后,笔者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5]的意义、[1a]的意义、[23]的意义、[ba]的意义……最终聚焦到分数的意义: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吗?笔者通过连续追问,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各个特定分数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推理概括,发现这些分数的共同本质特征,进而建构分数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概括过程,从中感悟到抽象、归纳的数学思想,培养了数学推理能力,体现了概念学习中思维的螺旋上升过程。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