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孙 建
一
凤翔木版年画是我国“年画四大家”之一[1]。因其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根植于民间,其艺术风格极少受到其它地区年画的影响,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西北农村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据家藏古版年画的资料和《凤翔县志》记载推断,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制作工艺以套版印刷为主,内容以人物为主,兼及花鸟鱼虫。其艺术风格从客观文化语境上受到仰韶彩陶装饰、先秦青铜器纹样、秦汉砖石花纹以及唐宋绘画艺术的影响,同时揉进了当地刺绣、剪纸等民间美术的造型技巧,借鉴了戏曲表演艺术(秦腔)的服饰、脸谱的描绘样式,画风端庄、凝重、粗犷、夸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构图饱满,形象丰满传神,画面和谐朴实,生动别致;②人物造型夸张,动感强、传神、威猛有张力,人物头部占整体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③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④色彩以红和绿、黄和紫两对高纯度的补色为主,并大块填充,对比强烈,呈现出大红大绿、饱满、艳丽的视觉化效果;⑤局部粗细搭配,疏密有致,体现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形式法则。
凤翔木板年画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县城东的南、北小里村,以及城西南的陈村镇。两地的艺术风格略显不同。据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老艺人邰怡(1921~1984)先生讲:“在艺术风格上,这三个产地除了均把持住凤翔年画的特点外,陈村镇的年画篇幅小,造型写实性强,图案花纹细,线条细柔、自如、蜿蜒流畅,色块小、宜近视细看;南北肖里村年画篇幅大,造型大方、夸张、突出重点;线条粗直、转折刚劲有力,人物面部五官俊俏、清新,头大腰粗,凸现出朴实、严谨,雄伟、勇猛的风格,色块大而色调对比强烈,显得鲜艳、悦目,见之逗人心弦”。
《镇宅神虎》邰立平 创制于80年代
二
凤翔木版年画就其题材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类:①门神画。门神画也叫门神、门判,是最早的年画,也最具代表性,分为文门神和武门神;②风俗画。其种类多达100 多种;③戏剧故事画。种类也有100 多种,多数是成组成套的连环画形式。如“世兴画局”创制的《西游记》,篇幅多达三十六幅之多;④窗花。窗花是糊在窗格子上的装饰画;⑤家宅六神。也叫“神马”,包括土地、天地神、灶王、龙王、仓神、牛马王,是旧时农民为祈求人畜平安、庄稼丰收、风调雨顺而供奉。此外,按照张贴位置不同,有“门画”和“墙画”之分:“门画”以门神画为代表,主要张贴在门上,含有“御凶”或“纳祥”的寓意;“墙画”以描绘世情风俗、经典故事为主,有装饰美化环境以及“助教化,成人伦”的作用。凤翔木版年画的画幅有横幅也有条幅,其规格一般有全开、对开、三开、四开、八开,在社会动荡、农业欠收及战乱年代也曾印制过十开、十二开、十六、十八、二十开等小幅作品。
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复杂。根据对已故老艺人邰怡所留文献,及其子邰立平先生口述材料地整理、归纳,其工序主要包括画稿、制版、印刷三个大的方面,具体流程如下:①起稿。画出墨线稿,包括定题材、定内容、构图、校样、描画等。②备版。选上好的梨木作版材。梨木具有质地细腻坚韧、硬度适中、不易龟裂变形、吸水性强的特点,其取材主要来自“北山”(当地人的习惯称谓,系六盘山余脉,丘陵地貌,东西走向,距离南小里村以北约10 华里处),将其锯成厚度合适的一块块板材,大约放置三年左右,待其自然风干后进行合缝拼板,再经过刨、切、磨等工序以备后用。③贴版。行话叫“落墨”:用直尺在木版上定样,再用三角板做方,然后把浆糊(七生且硬)刷匀在版面上,使其渗到木纹里去,再将墨线稿反置于木版之上,并及时用手掌熨平,使纸裱实,停三、四分钟后,揭掉画稿,墨线稿就印在板面上了[2]。④刻墨线版。墨线版是套色版画的“母版”,因为是线性的,所以为阳刻。可分为錾(zàn)版、浸版和修版。“錾版”:即用錾子直立着延线条两侧把大面积的空白部分挖掉,只留有黑色线条的棱。因为是大概的雕刻,所以要离线条远一点,否则会把线条挤跑,使形象变形。一般尺幅大约錾四、五个毫米,尺幅较大的版面要錾五、六个毫米。“浸版”:也叫“渗版”、“渗油”,即把錾好的版面用菜籽油浸一遍,这样做可以使墨线变得非常清晰,同时木版变酥了,刻起来更加省力。一般是用小刷子细致均匀刷上菜籽油即可。“修版”:是刻版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乎线条的质量,因而要屏住呼吸、凝神静气、精雕细刻。线条要有韵律,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墨线两侧刀口的倾斜程度也是检验雕刻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要轻轻地刮磨掉线条上的毛刺,以求其平整、光滑。⑤洗版。底版刻完后,用清水洗掉版面上残留的纸屑、木屑、菜籽油、墨迹等。⑥印墨线稿。拓印数张墨线版,以备色彩搭配设计用。⑦号色。用手工填染的方法在印好的墨线稿上进行色彩搭配设计,用色种类不会太多,一般用五到七种颜色,做几个色彩搭配的效果图样,最后选出效果最理想的一幅进行分色版的设计和雕刻。不同的艺人对颜色的偏好有所不同,比如邰怡老先生就以大红、桃红、米黄、深绿为主色,金黄(橙黄)、紫、蓝、淡墨次之;而邰立平先生则以黄、红、绿、紫为主并辅以其它颜色。⑧雕刻分色版。按照号色效果图样,一种颜色刻一个版。彩色部分大多是块面状,因而采用阴刻,其底版的雕刻要比墨线版简单一些。⑨套版印刷。把底版和纸张(一般为一沓纸,以便批量印刷)的位置固定好以后,先印墨线稿,然后依次印各种颜色,从亮色(高明度)到暗色(低明度)顺次印刷,对一些大幅作品的细部(如面部、手、胡须、头发等)会进行手工勾染和晕染,以便产生一定的层次变化。最后再套印银色,手工描金,行话叫“套银描金”。陕、甘、宁、青地区的买家给这类年画赠了一个“金三裁”美名,成了凤翔木板年画的名牌年画[3]。⑩印二墨。彩色版和套金套银完成后,有些部位的墨线会模糊,这时需要进行再印一次墨线。
《坐虎敬德》木板年画,邰立平
《执鞭敬德》(原版已残损。下半身为邰立平先生根据上半身修补)
《执锏秦琼》(原版已残损。下半身为邰立平先生根据上半身修补)
《上朝敬德》(明代老版)
凤翔木板年画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工具,除去前文提到的板材、錾子以外,重要的还有刻刀、纸张、颜料等。刻刀主要有三种:中刃刀(平口双面磨制)、偏刃刀(平口单面磨制)、斜角刀。曾使用过的纸张有:川纸(即四川土产竹黄纸,用白土粉刷白)、手工连史纸、机制白纸、土产本贡纸、枸树皮纸、白报纸、白单胶纸、宣纸等。川纸是凤翔木版年画传统用纸,其它几种质量高低不一。通常在销量好的时候会用质量好的纸,甚至使用进口纸。颜料用水性颜料(即“水色”)。主要是植物性颜料和矿物质颜料,传统方法是用古法熬制,因其代价太高,现已弃用。其次是化学颜料,比如在1933年至1937年年画兴盛时期,“世兴画局”使用的是德国口的金沙绿、大红、桃红、米黄。邰立平先生尝试用国画颜料印刷,受到了藏家的一致好评。
三
随着时代变迁、世事流转,只有南小里的木板年画绵延传承,且无间断。南小里村位于104省道南侧2 公里处。当地老人们习惯将104 省道凤翔段称为“官路”,实则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南小里木版年画地生产、运输、销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木版年画的生产主要是该村的邰姓家族以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进行生产。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业,他们农忙时耕种、收割,农闲时进行木版年画的创制。当然也有类似于今天公司化经营的规模化生产运营方式——画局。
《天仙送子》木板年画,世兴局制
《长坂坡》木板年画,世兴画局制
其中“世兴画局”最具代表性。一是其风格经典、工艺精湛。二是相关文献丰富、有据可查、脉络清晰、流传有序。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邰顺家谱记载,邰顺继承先人祖传年画事业经营“万顺画局”,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邰正荣改“万顺画局”为“荣兴画局”,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邰润又改“荣兴画局”为“世兴画局”。其间经历六代人共一百九十多年时间。20世纪 20年代,以邰世勤为代表的“世”字辈兄弟五人,共同支撑着世兴画局。邰世勤有三子,分别为邰鼎、邰怡、邰喻[4]。邰怡之子邰立平和邰鼎之子邰江平继承祖业,均从事木版年画创制事业。其中邰世勤、邰怡、邰立平祖孙三代对当代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邰世勤系“世兴画局”第二代传人,以擅长木版年画的设计和雕刻,兼长社火脸谱、石雕、庙宇壁画、砖雕、皮影等闻名于西府,以其所掌握的技能而言,他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西府民间工艺美术的通才。据其孙邰立平所讲,到他这一代,共积累历代画版有上千个品种,常年使用的就有六七百个品种,年产量600多万张。其一生共设计年画版样200 多个品种,自刻年画版近80 套,经历了年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并为新旧时期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经历过七十年代之后,邰家所藏一千多个底版只剩下了30 多个,凤翔木版年画几乎失传。恢复凤翔木版年画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邰怡、邰立平的肩上。邰怡(1921~1984)系邰世勤之子、“世兴画局”第三代传人,兼设计、画样、雕刻技艺于一身,技艺高超,为同代艺人之翘楚。一九七九年二月,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老艺人”荣誉称号。
亲身经历了20世纪的各种社会风云变化,目睹了由自然、社会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凤翔木版年画由兴盛到衰落,再到最后看到希望的过程。在最艰难时期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维系着凤翔木版年画的生存和发展。曾尝试木版年画的革新,并吸收、借鉴其它地方年画的特点,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了题材和内容的改良和丰富。参与以南小里年画老艺人为骨干的“南肖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努力搜集古版、原样,拓印尚存的画样,进行复制。一九七八年主持成立了“凤怡年画社”,对流散于民间的版画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重新恢复了凤翔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邰立平(1952~)系邰怡之子,凤翔木版年画第20 代传人,国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师,与其父共同创立了“凤怡年画社”。1979年立志投身木版年画事业,从 1979年到1983年大约4年的时间里就整理、雕刻了170余幅墨线版(其中套色版100 多套)。至今已整理雕刻了400 套底版,为恢复、修复散落在民间的老版、残版和复兴传统木版年画的样式,付出了毕生心血。难能可贵的是,其在恢复和修复的过程中,在没有改变传统凤翔木板年画制作工序和工艺的前题下,对原有样式中不尽人意的细节,如个别轮廓、衣着等进行了细微调整、修饰和完善,可以说是进行了改良和再创作,使得经过他复刻的老版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当下,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所产生的磁力效应,对植根于农业文明背景下的民间工艺美术的根基产生了不小的动摇,新型农民的观念变化使得他们对木版年画尤其是门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视和感兴趣,胶版印刷技术、电脑制图技术等对木版年画的生存构成了很大的冲击。
凤翔木版年画正面临着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艰难挑战,其收藏者和买家已由普通大众正转向文化类的人群,这就意味着其正在失去以往广泛的群众基础,正从草根艺术进入殿堂。好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指引下,以及通过木版年画人的努力,正力图恢复其以往的辉煌。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和传承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①“老瓶装新酒”。首先,继续保护和传承传统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其次,在保留其粗犷、夸张、大方,线条刚直,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等风格特征及其制作工艺和工序不变的情况下,对其题材、内容进行革新,融入适合当下社会生活的内容、题材和造型元素,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②完善制作工艺,在用料、配色、装裱等方面下工夫,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家居风格。通过网络拓展多元的销售途径,不能只依赖于藏家的收藏,要使其与当下社会生活紧密相连。③深挖其艺术形式元素的潜在价值。对其造型、色彩、线条等形式元素进行重新解构、重组,并将其用于公共艺术和产品包装等领域,不但可以对其再利用,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相信通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努力,在人们重新认识定位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和文化价值之后,凤翔木版年画必将和其它民间美术一样会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