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才 韦建刚, 张小红
(1.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2.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8)
教育基本要素如科技、知识、师资、生源等的全球化流动已成为了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对外开放,关键是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地扩大规模。”随着教育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提质增效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当前的头等任务。[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国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在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国教育的国际校区(或称国际分校,Inernational Branch Campus)建设已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国际校区目前被认为是探索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范式,是创新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新引擎和重要举措。[3]以“中方为主、国际协同”“一对多”“高水平”为关键词的国际校区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纷纷出台。青塔高等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以来已经有7所双一流名校已建成或拟建国际校区(如表1所示)。[4]
表1 中国知名高校近年已建成或拟建设的国际校区统计
续表1
高校名称学院/校区名称签约时间办学地址建设情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校区2018年8月江北新区(江苏南京)拟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国际联合学院2018年11月佛山(广东)拟建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18年12月深圳(广东)正在建设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2018年12月福建(福州)拟建设
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中国实践的重要举措。正如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所言,高水平中外合作校区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教育管理和一流的师资等,实现引进、吸收、融合和创新,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国际校区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并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标志。根据Becker研究统计,截至2016年初,全球已有230个国际校区。[6]其中,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目前在这些教育输出国中占主导地位,并主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西向东的方式进行。[7]Healey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美国是最大的国际校区来源国,它在其他国家已有超83个校区。[8]Verbik研究认为,国际校区分三种类型:A类型——学校全额投资型。如美国韦伯斯特大学,1981和1983年分别在奥地利和芬兰创建的海外校区;B类型——外部投资型。它由国家、地方政府国内外企业(公司)或其他外部组织资助。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澳大利亚南澳地区设立的分校、英国诺丁汉大学在中国宁波的校区,澳大利亚斯温伯恩理工大学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分校等;C类型——部分投资型,即只提供基础设施型。模式C是国际校区投资模式中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通过企业(公司)或国家政府投资校区基础设施,来吸引或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机构或院校,如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设在卡塔尔的教育城等。[9]
目前,我国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建设大多是C类型,即通过政府投资校区基础设施,吸引国外一流高校合作举办国际校区。我们通过对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华南理工广州国际校区、南航国际校区、清华深圳国际校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大汇丰牛津校区的建设概况、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以下三种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建设模式。
1. 本地国际校区建设模式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北新区国际校区均属于本地国际校区建设模式。该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国际校区与本部的距离都在百公里以内,一小时车程左右。国际校区的距离与其他校区距离不远,人员流动频繁,能较好解决师生流动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因距离产生的问题。
(2)建设国际校区的高校都是双一流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大学国际排名靠前,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国际一流高校及一流专业与之合作。
(3)本地国际校区建设的专业多为新型工科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科实验班、人工智能、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等。新型工科专业是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成的应对新兴产业的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应对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本地国际校区建设地域至少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地区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从2018年全国城市GDP排名看,杭州第10名、广州第4名,南京第11名。二是都有配套的国际科技城或高新科技园,使得国际校区开设的新型工业专业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实现成果转化,真正实现国际校区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当地所用的目的。如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处于商业兴旺、通讯发达的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的海宁国际科技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处于“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排名第7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番禺。
2. 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建设模式
清华深圳国际校区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是典型的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建设模式。此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跨省国际校区建设,反映了国际校区建设地区对人才和科技方面的强烈社会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迫切需要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其他智力服务。如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清华大学共建深圳国际校区,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苏州坚持以人才结构优化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居全国开发区第一,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建设高校本部实力雄厚,能够满足该国际校区建设地区的人才需求。
清华大学在2020 QS亚洲大学排名第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建设不局限某一专业或领域,而是分步骤进行,以学院为单位,“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全面支持深圳人才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A+一流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拥有多个王牌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校区)大力发展优势学科的硕博士人才培养,为苏州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高端人才。
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建设不仅注重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空间布局的契合,形成产业空间聚集和整合,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规模效益。
3. 跨国异地国际校区建设模式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和北京大学汇丰牛津校区是中国高校在海外办学的新尝试。跨国异地国际校区建设有以下三个特点:
(1)高校在国际校区建设国家或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厦门大学是由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地区著名华人企业家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与马来西亚存在着天然的办学联系,在马来西亚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北京大学名列2020 QS亚洲大学排名第五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跨国异地国际校区的专业以满足当地社会需求为主。跨国异地国际校区并不单一开设优势专业,而是以满足当地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根据马来西亚社会需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开设了人文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工学院等五个学院,包括1个A+类专业,4个A类专业,7个B+类专业,2个B类专业和1个C-类专业。北京大学汇丰牛津校区为满足国际学生或企业家适应中国改革发展的需求,开设了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金融与经管课程。
(3)跨国异地国际校区建设地具有较多的生源。跨国异地国际校区作为中国高校在海外设立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中国高校的一部分,且可以合理地收取学费。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选择了华人较多、经济较发达的雪兰莪州沙叻丁宜。北京大学汇丰国际校区选择了始建于1880年历史悠久的原英国开放大学牛津校区,具有非常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知名度,为吸引欧洲各地学生和企业家创造了条件。
4. 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建设模式述评
通过对以上多所国际校区建设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国内国际校区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与该地区的人才教育战略息息相关。国内国际校区基本建设在各大科技园中,享受土地、税收等各种政策优惠。
(2)是否建设国际校区,是选择本地建设国际校区还是异地建设国际校区,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布局现状、产学研现基础条件等是否能够满足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
(3)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国际校区建设,高校本身都是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大学排名在500强以内。该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吸引世界一流大学与之合作。
福建省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建设的选择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福建省是否需要建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二是福建省应该建立何种模式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福建省是否需要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建立何种模式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取决于福建省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布局现状、产学研现有基础条件等是否能够满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根据《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福建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在全国列18位,仅3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所高校的1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从院校层次类型结构看,福建省高等院校结构还不够合理:一是本科高校偏少、高等高专院校多。全省现有本科高校37所(含独立学院7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4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二是民办高校占比大,办学层次偏低,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办学实力不够强;三是应用型教育为主的院校偏少,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人才需求。从科类专业结构看,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还不够合理,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空白或不足;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还十分薄弱,面临改革提升;与医疗卫生事业及健康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培养潜能、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从教育国际化方面看,截至2018年1月,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7个。其中,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0个,项目19个。在全国28个省市中居21位。[10]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尤其是创新驱动、量化融合、 “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足将成为长期的趋势。鉴于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空白或不足,福建省高等教育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构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国际校区,深化侧供给结构性改革,按照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加快发展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另外,福建省应积极构建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集聚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福建省所用。跨省异地国际校区建设,相当于快速建立了一所高水平大学,各类人才集聚,创新源泉涌流,为福建省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2018年12月,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成立。通过国际校区在福州的建设,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福州无名校,名校在福州”的目的,迅速提高城市形象、知名度和文化,从而为本地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注释:
[1] 许 涛:《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趋势》,《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8期。
[2] 王 璐、王世赟:《英国高校海外分校发展状况与办学实践研究——以赫瑞瓦特大学迪拜分校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3] 章熙春:《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 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1期。
[4] 青 塔:《助力双一流!知名高校纷纷建设国际校区》, https://www.cingta.com/detail/7760
[5] 林金辉:《怎样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http://cfcrsorg.xmu.edu.cn/Info.aspx?n_id=00XW1811210802161787.2018年12月2日。
[6] Ferguson, A. W. (2016). Back Talk-To China or Not to China: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IBC) libraries. Against the Grain, 25(3),17.
[7] Zhang, L., Kinser, K., & Shi, Y. (2014). World econom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77), 8-9.
[8] Healey, N. M. (2016). The challenges of leading an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in-country senior manager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61-78.
[9] Verbik, L.(2015).The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Models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46),14-15.
[10] 李 明、郜镔滨:《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