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KP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9-04-26 03:53陈春燕
重庆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压缩性稳定型人格

陈春燕,雷 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门诊治疗室;2.脊柱外科,四川泸州 646000)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病,骨质疏松患者因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和骨显微结构退化,受到外力易发生中轴关节压缩性骨折,我国每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人数达140万人[1]。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可增加骨量丢失,易导致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溃疡、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充分减压,快速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已逐渐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式[3]。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常因意外事故所致,活动明显受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护理,PKP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且易导致严重的应激反应提高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5]。为改善患者围术期体验,提高治疗效果,给予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KP患者围术期的负性情绪的影响,探讨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在PKP围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53例;年龄60~82岁,平均(70.82±6.17)岁;骨折部位:胸椎21例,腰椎42例,胸椎+腰椎28例;病程:4~16 d,平均(9.26±3.74)d;椎体压缩度(42.16±15.89)%;文化程度:小学初中37例,高中/中专32例,大专及以上22例;居住地:农村42例,城市49例;费用支付方式:医保或新农合74例,自费17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50例;年龄60~83岁,平均(71.26±7.08)岁;骨折部位:胸椎23例,腰椎41例,胸椎+腰椎27例;病程:5~20 d,平均(9.92±4.73)d;椎体压缩度(43.89±14.08)%;文化程度:小学初中39例,高中/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19例;居住地:农村44例,城市47例;费用支付方式:医保或新农合72例,自费19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双能X射线吸收仪检测,T值小于或等于-2.5,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6];(3)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性别不限;(4)无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无全身其他部位骨折;(5)椎体高度低于胸椎第5椎体;(6)症状至就诊时间小于4周;(7)患者具有小学及以上读写能力,认知功能正常,试听功能正常,可正常交流;(8)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脊柱感染、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神经根受压者;(2)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3)拟纳入其他临床研究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椎体压缩度、文化程度、居住地、费用支付方式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给予PK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干预,包括常规健康教育,评估患者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将患者送至手术室,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口腔、肺、排泄护理,做好饮食护理等。观察组给予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具体方式:(1)成立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包括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和护师4名,护理小组首先查找文献,确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作为人格评定量表[7],EPQ包括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掩饰性等4个分量表,根据预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内向稳定型、内向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和外向不稳定型4种人格类型。(2)小组成员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关系,根据EPQ评定结果和患者特征制订交流方式,主动与内向型患者交流,鼓励其主动倾诉;主动听取外向型患者,并引导他们带动内向型患者进行倾诉;对不稳定型患者的思路进行引导,每天1次情感交流,每次30 min,主要干预目的是使患者释放焦虑情绪,以缓解其负面情绪。(3)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人格类型,并根据不同人格类型制订不同的家属干预方案,对外向稳定型患者,家属可主动配合患者,了解患者需求;对外向不稳定型患者,家属要主动了解其情绪变化,多解释沟通,提高家庭社会支持;对内向稳定型患,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多倾诉、多说话;对抑郁质患者,家属应遵循主动接触、耐心倾听和积极面对的原则,以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带动患者的情绪变化。

1.2.2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EPQ评定结果。(2)在患者护理前、术前、术后1 d、出院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心理发生情况,SAS和SDS均为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赋分1~4分,满分乘以1.25为标准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或焦虑情绪越严重,SAS≥50分为存在焦虑状态,SDS≥53分为存在抑郁状态[8-9]。(3)护理前、出院当天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精力、生理职能、健康状况、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10]。(4)出院前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定,量表参照文献[11]拟定,包括环境设施、质量及安全、服务可及性、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等共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平分1~5分,对应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护理满意度量表满分100分,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70~<80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者例数+满意患者例数)/患者总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EPQ评定结果相比较 EPQ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人格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1,P=0.84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EPQ评定结果比较[n=91,n(%)]

2.2两组不同时间SAS评分比较 同组内比较显示,不同时间对照组及观察组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4.057、243.751,均P<0.01)。两组护理前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 d、出院时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SAS评分相比较分)

2.3两组不同时间SDS评分比较 同组内比较显示,不同时间对照组及观察组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136、232.670,均P<0.01)。两组护理前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1 d、出院时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SDS评分相比较分)

2.4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护理后SF-36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明显升高(t=-17.248、-20.136,均P<0.01),且护理后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2.5两组护理满意率相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32%vs.97.80%,χ2=13.222,P<0.01),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91,n(%)]

3 讨 论

椎体压缩性骨折多见于下胸段和上腰段,约占全身创伤性骨折的3%~5%,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具保有量增加和高空作业等增多,椎骨压缩性骨折发病率逐年升高[1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压缩性骨折的预防、治疗、功能锻炼知识了解甚少,对生命的担忧和疾病的预后不确定,增加了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3]。周平[14]研究显示,压缩性骨折患者背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丧失部分自理能力,患者无精神准备,突然由健康人变成需要别人照顾,无精神准备,肉体和精神神均面临较大痛苦,超过80%的患者存在自卑悲观、焦躁易怒、过分依赖等负性心理。张凌[15]研究显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缺乏对自身疾病和PKP的了解,且易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术前易出现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陈晓依等[16]研究显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存在自我感受负担较重和生活质量水平较低的现象。吴婧等[17]综合全身麻醉患者围麻醉期心理状态变化,结果显示,过度的心理应激状态下,单纯的麻醉技术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全身麻醉时的应激状态,易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围术期对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减少患者对疾病、手术、转归的错误认知,对减少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心理护理被越来越多地用于PKP围术期的护理过程中。多项研究显示,在围术期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PKP围术期的负性心理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18-19]。但多数研究心理干预的基础是根据SAS和SDS评定结果,护理人员掌握的是患者目前所处的抑郁、焦虑状态,对引发患者负性情绪的深层次原因了解有限。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抑郁焦虑是因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情绪体验”,因此,探讨患者的人格特征,并根据人格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芦蒲等[20]认为,人格理论是反映人们不同心理状态的心理密码,与护理模式相结合,通过了解患者的人格学特征,护理人员可快速了解患者,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护理服务引出一条有思维、主动性更强的理论。宋荣花等[21]认为,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可从意识层次结构理论方面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了解患者负性情绪背后隐藏的真实欲望、情绪和需求,并根据真实病因制订适合的心理干预措施。邵鹏等[22]认为,了解患者性格特征,有意识地摒弃性格特征中的负效应部分,因势利导发挥其性格特征中利于治疗的部分,帮助患者构建对疾病或治疗的理性应对方式,有利于获得心理体验度的改善。

EPQ是目前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多名学者对其进行过修订,目前广泛用于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23]。本研究基于EPQ和预试验将患者分为内向稳定型、内向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和外向不稳定型4种类型,内向稳定型患者性格内向,情绪稳定,可客观认知自己的疾病;内向不稳定型患者性格内向,不稳定,不善于与人接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易产生悲观倾向;外向稳定型患者性格外向,情绪稳定,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对疾病认知充分;外向不稳定型性格外向,开朗健谈,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情绪好冲动[24]。本研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示观察组术前、术后1 d、出院时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人格特征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增加了护患沟通交流,在患者情绪改善的同时,满意度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人格学理论的心理干预用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KP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压缩性稳定型人格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复方骨肽注射液配合仙灵骨葆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