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超声误诊的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2019-04-26 03:53李永忠彭玉兰蔡迪明
重庆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误诊率黏液恶性

周 吴,黄 景,李永忠,彭玉兰,蔡迪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成都 610041)

乳腺超声检查技术是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医师诊断水平的进步,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得到大大提升。研究表明,乳腺癌超声诊断灵敏度高达85%~100%[1],即便如此,仍有少部分乳腺癌被超声误诊。乳腺黏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作为临床少见的一类特殊浸润性癌,超声诊断灵敏度仅为58%[2]。本研究收集117例MBC的超声图文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被误诊的MBC的超声图像特点及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以期降低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117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超声图文资料,包括肿瘤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纵横比、钙化情况、后方回声、晕环情况、浸润情况、血流情况,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单纯型MBC(PMBC)、混合型MBC(MMBC)]、大小情况、质地及患者的年龄分布,所有患者超声图片由3名超声医师(工作年限大于或等于5年)进行重新阅片并记录相关信息。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选用IU22、GE LOGIQ E9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扫查,探头频率5~12 MHz。扫查范围包括双侧乳腺、双侧乳腺与锁骨下区交界区、胸骨旁淋巴结区域及双侧腋窝,观察层次包括皮肤层、皮下脂肪层、腺体层及乳腺后间隙,怀疑病灶为恶性肿瘤时还应观察胸壁肌层有无受累。扫查中多切面扫查病灶,记录病灶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纵横比、钙化情况、后方回声、晕环情况、浸润情况、血流情况等,依据超声诊断结果将病例分为诊断正确组(n=101)及误诊组(n=16)。

2 结 果

2.1超声检查结果 117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准确101例,误诊16例,误诊率为13.7%。PMBC共52例,误诊11例(21.2%);MMBC共65例,误诊5例(7.7%),PMBC与MMBC误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MMBC发病率[53.8%(63/117)]略高于PMBC[46.2%(54/117)]。诊断正确组与误诊组在边界、形态、钙化、后方回声、浸润情况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部回声、纵横比、晕环、血流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诊断正确组与误诊组的超声图像特征比较[n(%)]

a: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无该项

2.2临床病理结果 11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1.44岁,50岁以上所占比例为55.6%(65/117),35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为11.1%(15/117)。诊断正确组与误诊组在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肿瘤质地、临床分期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诊断正确组与误诊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a: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无该项

2.3典型病例 MMBC伴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超声图像见图1A,病灶超声图像显示边界模糊、微钙化、强回声晕等恶性特征;PMBC超声图像见图1B,病灶超声图像边界清晰,形态较规整,该病灶超声误诊为囊性增生性病变。本组将晕环和浸润情况纳入研究,被误诊的MBC未表现出晕环和周围组织浸润的恶性声像图特征。

A:MMBC伴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下方箭头所指:边界模糊,右上箭头所指:微钙化,左上箭头所指:强回声晕等恶性特征);B:PMBC(右上箭头所指:边缘出现2~3个浅分叶,左上箭头所指:内部包含数个囊状小泡样结构,下方箭头所指:后方回声增强)
图1典型病例超声图像

3 讨 论

3.1被误诊MBC的流行病学特征 MBC又名胶样癌,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占原发乳腺癌的1%~7%[3-4]。M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5-6],50岁以上女性所占比例约为80%,35岁以下女性所占比例不足5%,偶见男性患者的个案报道[7-8]。本组11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1.44岁,5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为55.6%,低于文献报道的80%;35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为11.1%,高于文献报道的5%。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1)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不够大;(2)可能是由于大量企事业单位职工连续多年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使得较为年轻女性患者乳腺病变得到及时的发现、诊断及治疗。在本研究中,诊断正确组与误诊组在年龄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诊断正确组平均年龄高于误诊组,35岁以上患者比例也明显高于误诊组,该现象表明年龄与误诊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而年龄小是出现黏液癌误诊的危险因素。

3.2被误诊MBC的临床病理特征 MBC富含细胞外黏液,依据黏液所占比例的不同,MBC被分为PMBC(黏液成分超过90%)和MMBC(黏液成分50%~90%)[9-10],MMBC常常含有浸润性导管癌成分,雷蕾等[11]研究发现,MMBC发病率低于PMBC,但其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本研究中,MMBC发病率略高于PMBC(53.8%vs. 46.2%),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样本量不够大,抽样误差导致结果发生偏倚。在误诊组,PMBC所占比例为68.8%,高于诊断正确组的40.6%(P<0.05)。在肿瘤大小上,误诊组2 cm以下病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诊断正确组(P<0.05),这表明肿瘤大小可能与误诊有关联,病灶小(<2 cm)是发生误诊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误诊组肿瘤质地较柔软者比例明显高于诊断正确组(P<0.05),临床分期总体水平也低于诊断正确组(P<0.05),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PMBC富含黏液、生长缓慢[12]有关,在病理上,PMBC肿瘤内部黏液含量在90%以上,丰富的黏液使得肿瘤质地相对较柔软,同时丰富的黏液对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而被误诊的PMBC整体体积较小。

3.3被误诊MBC的超声图像特征 超声诊断MBC容易出现误诊,研究报道,其误诊率为18%~54%,PMBC误诊率高于MMBC[13-19]。在本研究中,PMBC共52例,误诊11例(21.2%),MMBC共65例,误诊5例(7.7%),PMBC与MMBC误诊率有明显差异(P=0.035),该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表明不同病理类型的MBC在超声诊断上发生误诊的可能性具有明显差异,PMBC发生误诊的概率高于MMBC。研究报道,PMBC比MMBC的超声图像更具良性病变特征,如形态规整、无钙化、血流信号稀疏等,在病灶边界及后方回声上无明显差异[13-19]。本研究没有对PMBC和MMBC的超声图像参数进行直接比较,但误诊组的超声图像特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PMBC的贡献,与诊断正确组相比,被误诊的MBC大多具有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粗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及无浸润的超声图像特点,这些特征都表明被误诊的MBC具有良性病灶的特点,正是恶性特征的缺乏,超声医师才会出现误诊病灶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后方回声增强并非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征。有研究表明,后方回声增强是PMBC的相对特异性的超声表现,在病理上PMBC异质性小,丰富的黏液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癌细胞的扩散,故PMBC不易出现周边组织的浸润和转移,后方回声增强也与PMBC内大量的黏液有关,黏液透声性较好,超声波衰减少,由于深度增益补偿,故PMBC后方常常出现回声增强现象[12,20]。本研究将晕环和浸润情况纳入研究,结果表明被误诊的MBC未表现出晕环和周围组织浸润的恶性声像图特征。

3.4误诊原因 MBC超声容易出现误诊,通过上述分析,可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3点:(1)PMBC超声图像缺乏恶性特征,常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整、无钙化、无周边组织浸润、后方回声增强、纵横比小于1等图像特点。(2)部分PMBC患者年龄较小(<35岁),超声医师容易失去警惕性。(3)PMBC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部分PMBC经过较长时间观察后体积未见明显长大,超声医师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

综上所述,被误诊的MBC病灶较小(<2 cm),患者较年轻(<35岁),以PMBC为主,其超声图像缺乏恶性特征,容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后方回声增强是被误诊的黏液癌相对特异性的超声表现,因此,当遇到恶性特征不明显但后方回声增强的病灶,即使患者比较年轻(<35岁),病灶比较小(<2 cm),超声医师也应当考虑到病灶有被误诊的可能。

猜你喜欢
误诊率黏液恶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