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燕
(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广西 北海 536100)
血液透析是针对终末期肾病、药物中毒等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一种肾脏替代疗法,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肾脏疾病患者存活期。血液透析治疗周期较长,可长达数年,而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但患者在长期治疗期间身心状态均较差、患者多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及其它基础疾病,相应增加感染风险,而血液透析合并感染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一旦合并感染情况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治疗负担,因此针对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预防性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在15~56岁(36.1±5.9)岁,疾病类型:慢性肾衰竭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急性肾衰竭16例。常规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在15~56岁(37.0±6.0)岁,疾病类型:慢性肾衰竭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急性肾衰竭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观察组:①感染控制管理:强化科室环境管理,严格限制科室探视人数,每日定时完成科室物品、环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护士严格分类医疗垃圾,每次透析完都进行柠檬酸/次氯酸钠及热消,使用过的一次性用物需及时销毁。②感染预防知识培训: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工作者参与血液透析感染控制护理知识培训,定期进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护士感染防控主观意识与无菌观念。日常工作期间进入透析室时均要求医护人员更换无菌衣、鞋,严格遵守透析治疗流程,规范护理操作[3]。③健康宣教: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保持交流,主动提供血液透析知识教育、疾病知识宣教,强调血管通路护理注意事项,提高患者自护能力。透析前后加强观察,观察穿刺部位表现,及时发现感染早期征象,定期更换无菌敷料,操作时重视坚持无菌原则。④饮食指导:严格控制患者体重,在此基础上优化患者饮食结构,嘱咐家属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钙、丰富维生素、低钾饮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临床医师严格限制抗生素使用[4]。
常规组:常规健康指导、透析观察、用药指导、生活护理等。
评价两组感染发生情况;评价两组生活质量评分(WHOQOL-BREF评估表),评分标准:4个观察项目,每个项目满分2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状态较好。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感染发生情况[n(%)]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别 社会关系 生理 环境 心理观察组 18.29±0.3017.36±0.2918.12±0.1517.53±0.20常规组 13.18±1.0112.72±1.1313.41±1.0212.15±0.83 t 34.295 28.124 32.304 44.5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长期透析治疗期间患者各项生理机能随之下降,会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机体免疫力低下,患者合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发生感染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出现,引发医疗纠纷。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感染发生率较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P<0.05;分析原因发现,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科室定期组织人员参与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护士自身感染防范意识,增强其护理服务主动性,在日常护理工作期间主动寻找潜在的感染风险并积极预防。此外预防性护理服务可不断规范护士护理行为,提高护士无菌意识,通过环境维护、感染监控等措施确保血液透析室内环境安全、无菌性,保证患者血液透析时处于安全状态,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此外通过加强饮食管理与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增加护患沟通次数,维持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交流感染的危害性,提高患者风险意识,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行为监督意识,保证护理行为合理性,积极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