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荣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
临床上十分重视医院风险管控,对每一个环节加强管理,有助于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供应室在临床上较为重要,负责院内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等工作,可为患者提供无菌服务,若发生工作疏忽,可导致物品消毒不彻底[1],可诱发院内感染,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下降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本组研究课题是研究供应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及防范对策,入组778例存在护理工作事项风险患者,报告如下。
对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供应室388例存在护理工作事项风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风险隐患,提出、实施防范对策,将结果纳入A组(管理后)。于我院供应室2016年8月~2017年7月选取390例存在护理工作事项风险患者纳入B组(管理前)。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入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
B组实施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相关规章制度;A组实施常规管理的同时,总结风险隐患,提出防范对策:(1)风险隐患。供应室护理工作中,由于供应室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缺乏,较为薄弱,认为不与患者进行过多沟通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发生,这一错误认知导致护患沟通不畅,无法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分析原因,与供应室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极大关系,再加上供应室负责提供患者所用物品,若出现失误,很大程度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后果。日常工作中,收集器材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容易带入细菌,导致器材污染,清洗器材时,部分供应室采用手洗清洁,影响灭菌效果,存放物品时,未能保证存放于无菌环境,未能及时清理超出使用期物品,可对环境造成污染。(2)防范对策。供应室护理工作中,供应室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正确认知,保证下送物品已消毒杀菌,保养器材以确保手术器械正常待用,运送器材时,对配送人员及车辆进行合理增加。另外,供应室应合理完善工作监督机制及管理机制,日常管理中,优化工作机制[2],定期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工作漏洞存在。科室中可设置意见书,对其进行定期查看,归纳总结。供应室应严格把关,加强质控,注重工作流程管理,加强临床科室沟通,严格遵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强化供应室工作人员证据意识,保证护理工作中准确、及时记录。
本组研究根据SPSS 19.0软件分析所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提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本组实验得出,A组对比B组,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对比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及“举证责任倒置”实施,临床上提升了医院服务质量要求,相应增加了投诉率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导致供应室工作难度有所增加,任何疏忽大意,均可造成严重后果。
对医院供应室职能进行分析,是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重要科室,负责消毒灭菌等重要工作,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应加强管理,可有效避免物品交叉感染,可有效遏制院内感染流行。
对供应室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发现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常见打包错漏器械及物品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造成干扰,可对患者抢救造成严重影响,若构成渎职,应承担相应刑事责任[3]。另外,护理工作中,各种记录不够规范,供应室工作人员未能正确认知此事,未能意识到记录在医疗纠纷中举证作用,较为常见提早记录、漏记、记录不及时及不真实等情况,灭菌器运行期间,未能详细记录具体情况,包括开始时间、灭菌温度、结束时间、灭菌器序号及灭菌是否合格等,灭菌器维修记录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等情况也较为常见,部分记录前后矛盾、字迹潦草,对灭菌器生物监测未能及时记录或者未能回顾性记录,均可诱发医疗纠纷。
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应从管理、程序、人员等多方面加强管理[4],找出风险隐患,提出防范对策,通过有效管理来提升护理质量,促使风险发生率有效降低。科室应增加供应室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质量控制及监督进行加强,注重供应室工作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培训[5],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证据意识进行强化,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认真填写记录,积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有效控制风险隐患。
本组结果:A组对比B组,风险发生率、护理质量均明显改善。结果证实,供应室护理工作中找出风险隐患及提出防范对策的意义重大。
综上,供应室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总结及分析后提出防范对策,有利于提升供应室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有利于提高物品消毒质量,有利于促使供应室风险发生率下降、护理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