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研究

2019-04-25 11:36赵霞
新课程·中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动手操作

赵霞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直接关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投入程度。尤其是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来不断激发。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现状,结合日常教学的亲身经历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具体情境;认知冲突;动手操作;肯定与评价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必要性

1.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師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只有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生心理特点的需求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学习兴趣的推动。初中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如果学生在对数学活动没有明显的爱好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的数学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针对学生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实施新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下大工夫,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快速引导学生将深奥的教学知识变为形象的感知,把数学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产生想象,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知识。如,老师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教材中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布置学生做小游戏,让三位同学在课桌上抢一个苹果,把苹果放在哪个位置才是最公平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动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融入情景中,把这些应用实例巧妙地安排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来理解数学课程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2.引起有效的认知冲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引起认知冲突呢?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合理地设置错误,适当地提问猜想等方法都会激发学生进行猜想、思考,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模拟一元一次方程举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这样利用旧的知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3.提供可演示的动手操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恰当地安排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如在学习“圆的定义”时,数学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路事先告诉学生,不要把知识先教给学生,这样学生不能不能灵活运用。教师让学生结合圆形的实物与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利用具体可感的实物进行演示,发现圆的本质特征,学生就会感到很轻松,从根本上理解和消化了课堂知识,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及时的肯定与评价能够加快学生内驱力的发展,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种成功的喜悦与愉快地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表扬学生呈现出来的小优点,并且采取形式多样的肯定与评价,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更深层次地投入学习中。依据初中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竞赛,把全班同学按照水平高低分成几个小组,让全班同学行动起来,会产生一种争先恐后的良好效应,这样激励作用更大。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既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又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等情况给与反馈,在作业与测试的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活动的开展中捕捉学生疑惑的落脚点。然后对这些现象适时地进行指导与交流,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之,教师要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吃透新课程理念的课改精神,认真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就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动手操作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