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提高各个学科的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数学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数学的课堂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以华师大版数学教材为例,简单地分析了当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立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着不断的变更和发展,新的课改也在不断地深化,当前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目前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障碍。为此我们的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借助有效的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效果。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課堂教学方式上仍存在落后现象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的学校在积极地响应新课标的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不断创新,但是仍旧存在部分的课堂教学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现象,没有对新课标引起高度的重视,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程度不深,使得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因此对于教师仍旧需要进行新课标理念的渗透和培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尽快革新和完善。
(二)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
新课标中强调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是纵观我们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因为部分教师的水平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个别教师的态度问题,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并没有得到运用,也没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和支撑,难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和混乱
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强调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实现了学生的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小学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整个课堂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统一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导致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构建初中高效课堂策略
(一)教师提升备课质量是高效课堂建立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备课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流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因此一节课是否成功,与其备课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的联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备课的内容当然是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授的内容进行透彻的分析,明白这一课内容进行教学的目的、目标和重难点。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这些重难点尽量简单化,方便学生进行理解。除此以外,教师在备课时还需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他们的性格爱好,从而对某个知识点在讲解时更容易选择适合的讲解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课堂中课堂的练习和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在课前精心地设计和布置这些内容,只有做到以上三方面的课前准备,才能够保障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采用情境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手段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他们主动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数学知识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中就应该将数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例如我们在学习华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乘法”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人外出打工,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之前学过的有关乘法计算的知识,第一天发给他2元工钱,第二天4元,第三天8元,于是他想这样下去和老板签两个月的合同,公司就会破产,于是他就去和老板商量,没想到老板答应了,结果到了两个月,发工资时,老板只给了他3元钱。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多的学生都积极地展开讨论,提升了课堂
效率。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也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同时问题应该具有可思考的价值,突出学习的内容的重难点。
总之,为了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我们必须要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咸赫.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8).
[2]刘小丽.浅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7).
[3]徐智芬.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