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2019-04-25 11:42彭舒凤
健康大视野 2019年7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心理护理

彭舒凤

【摘 要】 目的:旨在觀察心理护理对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外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观察2种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对于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加强推广。

【关键词】 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168-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发病后由于肢体偏瘫、言语障碍、长期卧床等原因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睡眠障碍、记忆减退、情绪低落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除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症状的好转起到辅助性作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观察心理护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选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外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50-74岁之间,平均年龄(62.38±4.0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54-76岁之间,平均年龄(64.59±4.57)岁;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以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

入选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中制定的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例如肿瘤等);患有精神类疾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3]。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指导,带领患者及患者家属熟悉患者居住病区环境,定期对患者病房进行打扫、消毒,保证患者病房空气的流通性;患者入院后由患者主治医师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制定针对性的饮食食谱。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在缓和入院后,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以及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交流时做到有耐心、语气轻柔,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对于患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解答;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患者心理上尚未完成将自身从健康人转变为病人的身份转换,且认为自身疾病严重,治疗无望,降低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播放宣传片的方式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同时多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对于治疗措施的信心;家属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鼓励,增强患者治疗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4]对患者入院时以及护理4周后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量表中包括患者的意识、语言、构音障碍等项目,其中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工具选择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其表现方式为(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差异性是否显著采用t进行验证,P<0.05表示两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以发现,护理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发病后出现情绪低落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容易出现自杀倾向,因此除了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具有明显作用。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对2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更明显。证明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措施应用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有助于保证治疗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患者病情的预后以及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美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1):139-141.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380

[3] 孙盈,曹轶,陶东霞,等.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治疗时期情绪及照顾需求[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79-180.

[4] 张鑫.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0):91-93.

猜你喜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心理护理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