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打开思维之门

2019-04-25 11:36黄卫良
新课程·中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

黄卫良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完善与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怎样的设计、改变,引导启发性提问的教学形式是经久不衰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各门学科的素质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落实“问题设计”的策略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切口一定要小,指向性要明确,要注重品读文本。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想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就必须要有追问的意识。

关键词:引导启发性提问;问题设计;追问

一、“問题”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时,究竟该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无论怎样的设计、改变,都是以问题作为线索,促使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增加其学习的欲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这种教学理论不会随着模式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实际应用的模式,这种模式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进而提升其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问题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是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教育学中所谓的问题是指,在某一情境下,某个人想要了解某件事物的某一属性,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系列化的行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经常用问题来即性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模式在课堂中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去了解新的知识。其二,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这两种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提问和习题练习。

多元智能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这一过程主要有以下表现:

1.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扩展。

4.通过问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多元智能理论旨在将知识深刻理解并加以应用,转变学生的灌输式学习,构建课堂提问、解决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塑造学生人格、品德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老师通过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将学生引入美丽丰富的语文殿堂。那么如何开启学生的思路呢?

要从“情”和“智”两方面去启发学生。

启情,就是通过启发,发挥学生心理动力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保持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启智,就是通过开发学生的智力,综合运用大脑、感官等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够科学系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做到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开导而不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做到相机点拨,适时适度,点到为止。启发性问题使得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主动发问,具有独立自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落实“问题设计”的策略时要注意:

首先,问题设计的切口一定要小,要便于学生思考。

在对学生讲授《热爱生命》过程中,通过问题的预设,能够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行文脉络。例如让学生写出小说的大纲。在提出大纲要求以后,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由于该故事较长,学生并没有对内容进行充分的阅读。因此我将问题适时地进行了调整,降低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是一片怎样的荒原,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匹怎样的狼,一种怎样的信念?随后连缀答案,组织好的文字就是小说的故事梗概了。

老师通过所教授课程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将较难的问题进行分解,将其改为多个较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快速地融入学习状态中来,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与教师出现脱节。

其次,问题设计的指向性要明确,要便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先贤在进行已学知识的复习时的态度非常端正,认为其是快乐而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学生不愿意上复习课、老师不愿意讲复习课的现象。因此,复习课效率低下,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绝大部分原因是复习课知识点无序、繁杂、枯燥,可有效的复习课又要求:复习要有系统性、重点性、深化性、巩固性和提高性。因此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必须有着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设计。

在一次复习课的观摩中,有位教师在复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时,由《亲爱的爸爸妈妈》中萨特说的“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的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对句中“沉重”和“美丽”的理解引出记叙文中矛盾句的赏析,从真题引路到中考题演练,学生逐渐归纳总结出记叙文中矛盾句的赏析要点即抓矛盾关键词所指代内容,进而分析设置矛盾的目的(突出性格、体现情感、渲染气氛等)。

在星罗棋布的知识点中,教师巧妙地以矛盾句为问题设计的指向,四两拨千斤地与中考考试要求赏析文学类作品中的重要语句相契合。课堂提问精、准、巧,使得这堂复习课既有内容的深化,又有着知识的系统性。

再次,问题设计要注重品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七年级《散步》时,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有一段关于我和妻子行走的描述,该描述中用到了慢慢地和缓缓地,通过这两个词语能够体会出什么样的感觉?不用过多地犹豫,可以直接说出心里的感受。学生对此回答非常积极,有的同学说:“母亲年纪大,儿子年龄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有的同学说:“这样写更能突出对母亲的孝敬和对儿子的疼爱。”

这样提问,既注重了品读文本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感同身受,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流露,从而激发了他们畅所欲言、自信表达的热情。

在进行《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中,对于“余幼即嗜学”进行了提问。提问内容为“嗜”字改为“好”字,他的语境是否发生了改变?其含义是什么?此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思考、体会,然后才能够给出解释。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其中的内涵。经过细致地琢磨与研究,学生做出了解释,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学习非常渴望,换成“好”字以后,其程度发生了变化,无法表现出作者即便有很多困难,也努力学习的精神。“嗜学”是对全文最核心思想的总结,同时也“勤且艰”的基础,该词又与“善学”呼应。“嗜学”“善学”是对马生的指点与希冀,是全文的中心。

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情境。可疑处质疑,在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在看似“情理之处”质疑……语文问题式的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设定问题时,要注意两点。第一,问题要和知识牢牢结合。第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整个课堂进行总体的科学规划,紧紧地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计划提问哪些问题,学生会有何反应,如何进行调整,提问哪些学生,不同回答应该有什么样的回复,这些都必须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才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

三、锻造问题设计策略的方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水中是简单的事,可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一扔出“问”的石头就“语”声如潮,实现“千层浪起”的效果,教师自身必须有着对问题千锤百炼的能耐,方能使这“石”有足够的分量。而要想拥有此番能耐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提问时有自我询问的思维。

讲课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否将全文全部理解。除了几本参考书,我们对于作者的其他著作是否有所了解,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否有着更好更深入的角度。

文学本身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将文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用以指导和启迪未来。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能过度依赖教参和课文,要独立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索,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未来的帮助。对作品内容进行探索,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

在讲完课以后,需要对自己当堂课程进行反思,找寻自己课堂较为失败的部分,总结经验与教训,还需要反思,当堂课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追问学生。在进行所提出问题的设置时必须兼顾到学生的学情。课前,追问学生对文本读到了什么。课后,追问学生,教师的问有没有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很多问题对于生活阅历丰富的老师来说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对于学生就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思维来理解,避免出现因问题的问题而导致的学习障碍。

在反思中追问。追问课上教师是不是因问而问,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硬拉扯到自己的“问题轨道”上。课上,教师有没有学会倾听,把自己的耳朵叫醒。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而且似乎知道学生都会说些什么,于是,还没有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师就开始为下一个提问做准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教师向学生问道:假如你能回到咸亨酒店,你会怎么做?有个学生答道:我一定施舍东西给孔乙己。教师只是说了“你很有爱心”这样简短的评价语。假使教师能就学生的回答再提问:靠着施舍,孔乙己就能活吗?进而探讨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及他好喝懒做、麻木迂腐等性格特征。对于文本的主题的探讨可能会更加地水到渠成。

知识作为丰富、分散人类思维的最重要载体,只有当其能够激发人兴趣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功效。

假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反思、自省,并充分地总结不足与缺点,课堂效率也会随之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各类设置合理的问题而逐渐主动地去思考、探索。

“问”字里的“口”从出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到在教师的启发下出自学生之口自主的“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回答、完善问题,我们教师和学生在教學相长中塑造着各自的“锦心绣口”。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玲玲,李洸.追问: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