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贯虹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多数人通过对他作品的阅读以及对他事迹的了解,脑海里多半会浮现出一个爱憎分明、一丝不苟、忧国忧民、以笔为刃的中年鲁迅形象。本文拟通过对鲁迅《藤野先生》中那个留学日本的青年鲁迅形象与太宰治《惜别》中的青年鲁迅形象的对比,真实再现青年鲁迅形象。
关键词:鲁迅 青年 太宰治 《藤野先生》 《惜别》 比较研究
一、鲁迅《藤野先生》中的青年鲁迅形象
增田涉和佐藤春夫翻译《鲁迅选集》前,曾征求鲁迅意见,鲁迅说,其他篇目任凭挑选,“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这足以证明多年以来,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的深深感佩之心。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提到在仙台时受到过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也受到过“幻灯片事件”的刺激,他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前往异国求学,唯独藤野先生对他的笔记认真仔细指正批改,对他的学业关心且临别赠送照片赠言,给年少的他带来了一丝温暖。
由鲁迅在《藤野先生》开头描写的“清国留学生”来看,其明显对这一类人持有贬斥的态度,以辫子为荣,学习跳舞,被国外的生活迷惑了双眼,这是鲁迅所不屑做的,可见青年时期的鲁迅是一个淳朴且目标坚定的人。他从国内来到国外,没有被国外较国内更开放的风气所浸染,也没有被新奇事物吸引走注意力,平时想得最多的还是学习的事,“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体现了鲁迅青年时期就是个认真严谨、心志坚定、爱读书的人,留学就努力学习,不学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留学时的鲁迅内心是存在自卑的,就如有同样经历的郁达夫,他对当时国家的弱小而产生的悲哀、苦闷、自卑的心理,是必定存在的。鲁迅先生曾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这里固然能看出鲁迅的愤怒与苦闷,可往深里品味,能隐隐感到留学时的鲁迅——这个淳朴又敏感的青年,当时情况下,其内心是对自己“清国留学生”身份感到自卑的。
而之后的“幻灯片事件”,更是给鲁迅年轻的心上增添了一道伤,数十年都不能愈合,汩汩流血,这是青年鲁迅的悲哀,是所有留学生的悲哀,更是那个年代背景下,地大物博、人口繁多却穷困落后的祖国的悲哀。“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观看的片子里,被枪毙的是中国人,围观时拍掌歡呼的也是中国人,这深深刺痛了鲁迅,他意识到仅仅保持身体的强壮康健,对国人来说毫无用处,精神上若不醒悟便一直如同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一个为祖国忧心,为民众感到悲愤、屈辱,决意为祖国做出些贡献寻求出路的青年鲁迅形象随着作者沉痛的叙述,便勾勒出雏形。
从后来藤野先生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也可依稀想象出青年鲁迅的形貌,“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的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的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这些都可以看出青年鲁迅对待学习的用心程度,他是怀着一颗赤诚报国之心去认真学习医学以造福民众的,鲁迅的恩师对鲁迅的形容,让青年鲁迅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二、太宰治《惜别》对青年鲁迅形象的想象性充实
《惜别》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本政治小说。但是,它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太宰治别具匠心地选择将青年鲁迅写入小说,而并不选择中年鲁迅,虽对鲁迅的认识远远比不过竹内好与池田,可他拉近了鲁迅这一形象与读者的距离,在阅读了鲁迅的相关作品后,他将对鲁迅的一些细致入微的推测与判断写入《惜别》,体现了他近乎敏锐的观察力。
竹内好是与太宰治同时代的学者,他在《惜别》出版第二年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太宰治“对鲁迅所受的屈辱共鸣不足”。然而,藤井理三却支持《惜别》中对青年鲁迅形象的表达,认为是“在充分尊重事实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太宰治式的丰富想象力,描绘出了淳朴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并成为一种优秀的‘初期鲁迅论”。
不同学者的看法各异,许多学者也对《惜别》创作的背景颇为诟病,认为其塑造的鲁迅形象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是“太宰式鲁迅”。但笔者认为,《惜别》固然有种今人写李白,写孔子,写阮籍时的“隔靴搔痒”之感,也带入了自己的感情,给所塑造的鲁迅形象增添了自己最熟悉的“大庭叶藏”式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太宰治以田中卓的口吻与眼光描写并观察鲁迅,以口音问题和孤独为切入点,这是他匠心的体现,很有研究价值。
譬如《惜别》中有一个场景——叙述者“我”在仙台名胜松岛因为偶然的机会听到鲁迅唱《云之歌》,便怀有这样的感想:“说是跑调儿吧,或者是什么吧,实在是糟糕。” 这儿写了一个唱歌跑调的鲁迅,不得不佩服太宰治的细致与敏锐,鲁迅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对美术怀有浓厚的兴趣。辛亥革命后,他也曾经在新生的中华民国教育部担任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这都是基于他热爱美术的精神。他还翻译了《近代美术史溯论》以及日本少女杂志插画家落谷虹儿的精装本诗画集。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非常喜欢好莱坞电影。奇怪的是,鲁迅先生对视觉艺术表现拥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几乎没有表现出对音乐艺术的喜欢。因此,太宰治的“鲁迅五音不全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让青年鲁迅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更加饱满、立体。
创作《惜别》时的太宰可能不会有接触留学生鲁迅照片的机会,他仅凭卓越的想象力就写出了“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的棉和服形象的鲁迅,这与现在很容易就能看到的那张鲁迅在东京寄宿旅馆里穿着裙装和服,端坐在榻榻米上的照片竟不谋而合。
通读《惜别》全文,太宰治塑造了一个“五音不全”“像阔家少爷一样俊雅的”,淳朴而亲切的青年鲁迅形象。与竹内制造的、随后长期支配日本读者阶层的“苦恼着的鲁迅”形象相比较而言,太宰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描绘出的亲切地微笑的鲁迅形象,无疑给读者展现了另一个青年鲁迅,拉近了读者与文豪鲁迅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