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例析

2019-04-25 00:11蓝明平吴明燕
学苑创造·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多义实词虚词

蓝明平 吴明燕

课内文言文阅读是中考的必考题型,考查范围非常广,涵盖初中六册书中所有的课内文言文,考查内容既注重知识积累,又注重能力迁移。不过只要在答题时能启动知识储备,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掌握解题规律,正确解答绝非难事。

这类考题常见的考点有如下四种。

一 辨析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一样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存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各地的中考题大多以一词多义形式呈现,并注重迁移。

辨析文言实词题的应对方法有:

1.重视积累。要积累并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中特殊的实词的意义,尤其要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通假字如《〈论语〉十二章》中“不亦说乎”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古今异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词类活用如《卖油翁》中“吾射不亦精乎”的“射”,是动词做名词,译为“射术”。一词多义如“加”,在《鱼我所欲也》的“万钟于我何加焉”中是“益处”的意思,在《愚公移山》的“而山不加增”中是“增加”的意思。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所有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分别归纳出来,分类加以识记。

2.巧妙组词。把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即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3.合理推测。联系具体语境的上下文,推测出实词的词性、释义。

【真题举例】(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卷)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第13题)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策之不以其道

B.全石以为底 一食或尽粟一石

C.日光下澈 主人日再食

D.不可知其源 林尽水源

【解析】此题以一词多义形式考查实词的意思。在掌握实词多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A项,第一个“道”是“道路”,第二个“道”是“方法”;B项,第一个“石”是名词“石头”,第二个“石”是容量单位,读“dàn”;C项,第一个“日”是“阳光”,第二个“日”是 “每天”,做状语;D项,两个“源”都是 “源头”。因此,答案为D。

二 辨析文言虚词

常考的文言虚词有“而”“夫”“盖”“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这20个。

对这20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重视积累,注重迁移。

辨析文言虚词的主要方法有:

1.分析语境。根据语境的整体意义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之”在主谓之间,作用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宾语和谓语之间,起提宾作用。

3.分析位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真题举例】(2018年梧州卷)

曹刿论战(《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13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

B.再而衰,三而竭 广起,奪而杀尉

C.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

D.公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析】A项,分析语法,第一个“以”在宾语和谓语之间充当介词,可译为“凭借”,第二个“以”在句首充当连词,与前面句子相联系,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B项,根据语境推断,这两个“而”在句中都表示承接,可翻译为“就”;C项,分析语境,第一个“之”在句中是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在句中做宾语,是代词,译为“他”;D项,结合语法和位置进行分析,第一个“其”充当宾语,做代词,译为“他”,第二个“其”在主谓之间,做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故答案选B。

三 文意理解

课内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考查角度较多,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关注人物刻画。抓住文中评论性或描写性语句(如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的变化、动作的指向、细节描写等,都跟人物的性格内涵有关),从中分析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2.关注写作特色。综合全文,抓住文章写作特点,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入手进行分析。

3.关注内容归纳。对文章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章论点的依据等。

4.关注炼字炼句。文中最精炼的动词或形容词最能传达作者的情感。在分析中,先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接着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答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重要句子,要了解其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

5.关注中心概括。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在不同的文体中,看写了什么人物或什么事件、什么问题,通过分析某一事件或某一道理,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真题举例】(2018年重庆A卷)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11题)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對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中“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解析】此题中,A项考查写作手法,B项考查写作手法、人物情感,C项考查炼字,D项考查内容概括、主题思想。B项中“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并非精神不振的样子,并无“抑郁”“苦闷”之意,故答案选B。

四 翻译重点句子

重点句子翻译要关注关键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语境义,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和转换。应对方法如下:

1.逐词落实。把句子的每一个词逐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译意译相结合。根据语境义,地名、人名、国别等固定词可保留,注重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再将句中的单音节词组成多音节词,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用法规律。

2.增减成分。在文言句子中常会遇到特殊的结构成分,有些结构成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句首发语词、音节助词等,译时都可删去;有些句子缺少现代汉语的语法成分,如主语、承接语等,则可通过增加表述语,使译句成分更完整。

3.调换顺序。文言文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都需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序。

【真题举例】(2018年重庆A卷)

醉翁亭记(原文略)

(第10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此题第(1)句的重点词有“芳”“发”“佳”“秀” “繁”“阴”等,“芳”指“花”,“发”译为“开放”,“佳”译为“好的”,“秀”译为“茂盛”,“繁”译为“浓密”,“阴”译为“绿荫”,逐词翻译就是“野花开放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茂盛浓密的绿荫”,还要增添一些成分句子才能通顺,所以,该句应意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第(2)句的重点词是三个“乐”字,第一个“乐”译为“乐趣”,第二个“乐”是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快乐”,第三个“乐”译为“快乐”,因此该句可译为“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猜你喜欢
多义实词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锦瑟》赏析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