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防刚
摘要:“教读”与“精读”有着本质的差别。“精读”教学中,教者往往从教材本身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考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更多的是从教材中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进行考虑的。而“教读”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目标更加长远,更加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读;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100-04
从2017年秋学期起,我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结构、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全面的分析、梳理和反思,大家发现以往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为让学生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大多数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比较偏重“精读”,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逐段地品读、分析、理解和感悟。当然,这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不可全盘否定。不过,学生仅仅会“精读”,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还远远不够。只会精读的孩子,也许他们考试能力比较强,也能取得比较满意的分数,但相对而言,他们的阅读速度就比较慢,阅读量不会很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笔者非常赞同“部编版”語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针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教读”理念,即指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不仅要教会学生精讲,还要教会学生其他的阅读方法,诸如要教会学生默读、猜读、跳读、浏览、比较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等。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一、基于“教读”的阅读教学个性特征
谈到“教读”,我们自然会想道:谁来教?教谁读?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要厘清的,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主次不分、目标不明、任务不清等问题。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必须要厘清这些关键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
1.侧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读”与“精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精读”教学中,教者往往从教材本身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考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上,更多的是从教材中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进行考虑的。教师想得最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材中知识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或者说不遗余力地“灌输”给学生,讲得过细、过精,短期目的性太强,有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是否能够消化吸收。而“教读”更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目标更加长远,更加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要能很好地立足于这个社会,就要能够及时快速地吸收最新的知识信息,这自然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教读”正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给学生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讲的方法,浏览的方法,跳读的方法,比较阅读方法等,并教会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灵活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果需要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材料就要用精读的方法;如果是要从文本中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使用跳读、浏览的方式;如果仔细辨析文本材料的异同,就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等等。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扎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点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转化方法。“教读”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更加突出教学对象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阅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读”课堂是学生获得阅读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是学生阅读智慧火花迸发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主动阅读学习的历练场。而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呈现,更加凸显教师的个人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关注教师的阅读教学授课技巧。总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衡量是否有效落实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标杆和评价尺度。
3.教读内容丰富多彩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它带领我们走进一扇门。“教读”课同样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小学语文包罗万象,教学内容特别丰富,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新课标的年段发展目标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教读课的内容形式要多种多样,要能够将单元主题、自主预习、思考探究、读写训练、积累拓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了,避免机械讲解、单调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教材上的课文为例子进行精讲指导,指导阅读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可以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语文认知水平进行绘本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欣赏绘本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和简单的语言文字,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也可以面向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教读课拒绝固定的教学程式,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文体特点、文本内容、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要求突出每一课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重难点。
二、基于“教读”的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在“教读”思想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去推进和落实,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问题。如果还继续停留在以前传统的教学状态中,只是换换“标签”,那就失去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了。
1.课内课外有效衔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话固然不错。不过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仅仅将目光盯在课内,不能单单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猛轰滥炸般的教学,而要开阔视野,放眼课外那广阔的天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中只是一些经典的范例而已,一学期下来,学生即使将整本书背下来也就是二十几篇课文,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教材是给师生提供学习参考的例子,老师应凭借这些“范本”给学生讲各种阅读方法,给学生更多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那浩瀚无垠的世界。
另外,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革新,在线教育媒体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翻转课堂、慕课(MOOC)等教学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已经给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变化。因此,只有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思想理念,才不致于落后。
2.由扶到放逐步推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传授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部编语文教材积极倡导“教读”理念也是符合叶圣陶的这一教育思想的。毕竟,学校学习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将来都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引导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践行“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要敢于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中,在书的世界里自由汲取知识营养[1]。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有一篇课文叫《难忘的泼水节》。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讲的是1961年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由扶到放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理解,揣摩、体会和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还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和文本插图感受节日热烈的气氛和场景,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种阅读方法迁移到自主的课外阅读中。
3.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有研究者认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如何高效率地获取知识,怎样学会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直接影响人的终身发展[2]。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教读”完全符合这一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再将掌握的阅读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素养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传授阅读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众所周知,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积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极大提高学习的参与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学中,有的学习任务凭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集小组智慧才能解决,就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教三上《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白帽子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分小组交流,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课文来整体感知地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自然学得更加灵活有效。
三、基于“教读”的阅读教学反思
基于“教读”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相较于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形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新审视教师课堂角色、备课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
1.教师课堂角色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师主要根据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步落实,通常老师们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节奏,尤其是经验不太丰富的老师更乐于这样做。而“教读”课堂,既要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跟着学生的节奏走,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阅读问题以及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展开合理的教学。教师要做好恰当而有效的归纳、总结、点拨和升华,课堂教学的节奏快慢不能任由老师个人意愿来决定,也不能仅仅为了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来机械“灌输”,要切实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要让教师的教围绕学生学服务,紧紧跟着学生的学情走。这对教师的个人阅读教学素养要求更高,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思维反应要敏捷,与学生形成一个互动交流顺畅,师生彼此促进提升的学习共同体。
2.备课内容方式转变
“教读”课堂教学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语文认知水平与所学教材之间的差距。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够做到兼顾学生和教材两方面的因素,仔细考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尽量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问题和困难。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出来的教学预案才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然这只是课堂教学的预案,实际教学中还会生成一些预想不到的教学资源,需要做到适时而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和节奏。首先,“教读”预案不可能对阅读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面面俱到,只是设计一个大体的教学思路,要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有一定的空间,张弛有度,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能收能放。其次,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必要把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点评,每一句过渡语,每一段总结话都写下来。语文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阅读教学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科学地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阅读教学模式转变
“教读”课堂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进度上比较难掌控,因为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由于课堂中会时常出现各种难以预设的教学生成,往往导致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全册教材的阅读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进度,并能够结合“教读”课堂实际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付考试而机械推进,而要围绕“让学生掌握各种正确的阅读方法”机动实施,循序渐进[3]。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要把仅仅对阅读知识的关注,轉变到对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关注,不要急于求成。“教读”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更高,问题自然也多,课堂秩序相对也难以把控。教师要能准确地把握课堂生成问题的教学价值,做到机智地点拨,有效地引导,根据阅读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来组织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武超.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7:8-10.
[2]史丽萍.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小学阅读教学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4(4):30-31.
[3]王大伟.“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9(1):6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