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海 王 毅 马桂芝 王 雯 何 婧 张静静 王儒蒙 张艾嘉 董烨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082)
颈型颈椎病亦称局部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但影像学检查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或仅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1],但临床研究存在选穴与治疗方法多样,经脉辨证以及补泻方法等中医针灸特色偏废等问题。“盛氏六脉诊疗”是上海市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颈椎病是其长期实践与研究的疾病之一,因此课题组以“盛氏六脉诊疗”技术制定诊治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采用科学研究方法,验证该技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以期形成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特色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参照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的诊断标准,选择符合纳入研究范围的患者60例。均来自所在单位的针灸科及骨伤科。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表1 2组颈型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
1.2 诊断标准 (1) 典型的落枕史;(2)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3)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4)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3)在接受本研究方法期间停用其他疗法;(4)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与中止标准 (1)急性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3)不愿加入本试验、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4)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1.5 分组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化分组方案隐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受试者分别接受相应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对受试者相关情况进行评估。评估者为不参与诊疗的注册针灸师,评估人员尽量减少与受试者交流与评估无关的问题。治疗均由具有针灸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人负责实施操作,在试验开始前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操作规范。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 采用盛氏六脉诊疗技术方法:(1)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测定。测定方法:选用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发明者:盛善本,国家专利号:9423908),首先把导线一段固定于印堂穴,然后用测定笔依次测定井穴(指甲缘 0.5寸),测定仪会产生每个井穴的电流值。测定结束后测定仪会自动生成每条经脉的虚实结果。(2)穴位选取方法:根据经脉测定的诊断结果,选用相应的穴位与治疗方法。穴位依照二十经脉理论,以及颈椎与经脉关系理论选取,如三焦经异常,选用C5脊、中渚、外关穴,治疗方法按照针刺虚实补泻理论选用,如虚证经脉使用皮内针方法,实证经脉选用针刺方法。(3)操作方法:按照经脉测定结果与国家经穴定位标准选取穴位,皮肤经常规消毒后,虚证经脉的穴位,首先绷紧穴位周围的皮肤,用镊子夹持麦粒型皮内针(优沐然牌、上海优沐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豫食药监械生产许 20130015号,豫食药监械(准) 字 2014第2270500号)垂直经脉平刺入穴位,要求患者无痛感,然后用胶布固定。放置至第二天后更换。实证经脉的穴位,选用针刺方法,首先采用爪切法进针直刺,深度为1.0寸;得气后留针 30 min,要求患者产生强烈酸胀感为宜。(4)治疗时间与周期:每周 5次,5次为 1个观察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6.2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 2版)选取双侧颈夹脊 3~5,风池,天柱穴。操作方法:国家经穴定位标准选取上述穴位,皮肤经常规消毒后,取30#1.5寸的不锈钢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采用爪切法进针直刺,其中双侧颈夹脊3~5深度为1.0寸;风池,天柱穴深度为0.8寸,针尖方向为鼻尖。得气后留针30 min。治疗时间:每次留针30 min,每周5次,5次为1个观察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颈椎病疗效评分,McGill疼痛问卷表[疼痛评级指数评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实疼痛强度评分法(PPI)]。
1.8 疗效评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依据McGill疼痛问卷表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减分率≥75%;有效:减分率 >25%,<75%;无效:减分率≤25%。
1.9 统计学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资料及观察项目数据由统计学专业人员负责输入电脑与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LSD法,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s T3法;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 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定期将数据输入进行数据统一统计校验。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疼痛评级指数评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实疼痛强度评分 (PPI) 有明显改善 (P<0.05),观察组 PRI、VAS、PPI显著改善 (P<0.01),优于对照组。见表 2~3。
表2 2组颈型颈椎患者疗效比较 (例)
表3 2组颈型颈椎患者治疗前后PRI、VAS、PPI
表3 2组颈型颈椎患者治疗前后PRI、VAS、PPI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1,2)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 3)P<0.05
?
3.1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特点 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具有疗效明显和副作用少的特点。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为早期的类型,在中医学中属“项痹”范畴,与风寒湿邪入侵、正气亏虚导致经脉阻滞,气血瘀滞有关。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繁多,多以改善肌肉痉挛、消除水肿为主要治则,但多存在远期疗效欠佳,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针刺作为颈型颈椎病主要疗法之一,经临床验证具有改善疼痛、酸胀、僵直症状等作用[2-3]。本研究也证实针刺方法具有显著镇痛,改善症状的作用。
3.2 盛氏六脉诊疗意义 盛氏六脉诊疗之经脉电测定辨证方法,以及客观数据化的诊断结果,具有辅助指导临床选穴意义。经脉辨证是针刺诊治疾病的核心诊断思维,复习文献发现颈型颈椎病的中医针刺辨证多注重脏腑辨证,临床症状辨证,尤为注重阿是穴的使用,经脉辨证几近偏废,究其原因与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多与神经的分布路线有关,以及经脉循行路线与症状不尽相同有关。因此颈型颈椎病经脉辨证难以得到较为明确的运用。盛氏六脉诊疗是上海市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百年历史,其六条新经脉[4]学说弥补了经脉辨证中临床症状与经脉关系、以及经脉电测定学说[4]。通过测定井穴皮肤电阻,诊断经脉虚实状态,可视化的经脉诊断结果体现经脉辨证的数据性与客观性,具有辅助针刺临床经脉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与疗效的作用[5]。通过本次研究证实盛氏六脉诊疗技术可以更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在镇痛与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3.3 经脉与颈椎椎体对应关系 盛氏六脉诊疗之颈椎椎体与经脉的关系学说[4]明确经脉与颈椎椎体的一一对应关系,具有开创性。颈椎与经脉的关系从已有经脉循行看多于督脉、膀胱经、胆经等有关,多呈纵向循行,但临床中颈椎病的症状既有纵性症状,也有横行症状,与神经类似,但有别于神经,研究证实四总穴歌中“头项寻列缺”有误,亦说明颈椎与经脉存在一定对应关系[6],因此盛氏六脉诊疗之六条新经脉学说、与颈椎与经脉关系学说很好的补充了颈椎病的经脉循行路线与颈椎之间关系的内容。见表4。
表4 经脉与颈椎椎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盛氏六脉诊疗技术在改善颈型颈椎病的疼痛程度、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镇痛方面尤为明显。因此本课题组认为盛氏六脉诊疗技术具有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在镇痛方面有显著优势;兼备了经脉电测定技术与经脉与经脉关系学说拓展针灸诊治颈型颈椎病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