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历年《考试大纲》既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也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2018年全国卷思想政治高考命题在遵循《考试大纲》精神,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又有新的探索,加强对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向,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认识过程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演变,这要求我们高考复习备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从近几年高考政治阅卷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通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运用知识有错;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欠缺;理性思维不足,看问题比较片面。这三种情况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要从容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新问题,突破解答非选择题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地提高高考成绩,教师就必须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备考时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对高考命题的变革缺乏认真研究和准确认识,依然按照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应对高考,拘泥于教科书,面面俱到且平均用力,强调知识记忆和再现,依赖频繁刷题,备考复习与高考要求严重脱节,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实践证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已经失灵。备考复习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通过系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年高考试题,认识命题规律,把握命题思路,弄清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要求,从而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走上精准复习、科学备考的途径。
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2017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018年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课标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介绍:思想政治学科是面向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修订组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他素养的行为表现。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是“在政治认同方面,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在科学精神方面,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在法治意识方面,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在公共参与方面,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在高考复习备考的每个环节,无论是讲解、探究,还是练习、测评,都应以核心素养这一终极目标为指向。在讲解、探究时,教师要选取国内外重大时政,引导学生发展和提升政治认同的素养,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做出科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联系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结合社会和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帮助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在练习、测评时,教师可选择近几年的高考题,这些题目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原理密切联系重大时事,强化了政治认同的导向力量,弘扬了科学精神的求真力量,彰显了法治意识的规范力量,激发了公共参与的担当力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目的,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素养以能力为前提,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素养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涉及知识点分布几乎是全面的,命题的重心是考生所学的主干知识,试题多是围绕着核心考点来设计的。这启示我们,高考备考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梳理搭建知识的框架图,理出思维线索。如:
高考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一般都是结构化知识,即指为了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迁移或运用的知识。它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知识框架体系,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准确完成某项或几项设问要求的需要,而重新构建起来的系统化知识。可见,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设问要求,建构恰当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是教材上“死”的知识的再现,而是一个“活”的知识结构。如:
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掌握到位,更要学会围绕核心知识点发散延伸,夯实“成体系”的基础知识,应在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上下功夫,并适当进行拓展和补充。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迁移)能力,整合知识除了重视纵向的知识总结之外,更要把重点放在对知识做横向迁移,即寻找该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以求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综合把握。如建构知识体系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设问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因为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运用基本知识应对典型情境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只有与具体情境相融合,才能真实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同时,在引入具体情境时,要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离不开课堂这个培育平台,搭建好这个平台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包括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现实情境,要求我们将学科知识同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将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对接,设计教学情境。教师既可以将最新政论节目、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引入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可以让学生表演生活剧,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明星逃税”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只有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才能担当起引领风尚的时代使命。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治意识;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公共参与,人人有责,提升了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要注意,设计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设计的问题应是内生于具体情境材料的,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有一定逻辑思辨和判断、推理能力,引导考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运用学科方法深入探究问题,从而为其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和思维成果提供必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