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的学术

2019-04-24 02:20王贺
书屋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号社交公众

王贺

青年科学家赵佩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要开张了,嘱咐我写几句话,这是我的荣幸,于是,不自量力地应承了下来。

赵老师自德国留学归来,先后在复旦、同济工作,主要从事材料和电化学这一前沿领域的应用研究,这和我熟悉的近现代文史研究相去万里,彼此的学术训练、背景和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等差异极大。但必须承认,我们仍然同属一个广义的学术共同体,分享学术作为志业的光荣与梦想,也面临着学术工作与高等教育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机遇与挑战,同时置身于今天急剧变革的学术生态之中。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革,也许就是微信这一基于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的即时通信工具所带来的。

自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WeChat)以来,这一智能终端免费应用程序除了向用户提供即时通信的基础功能,也以朋友圈、公众号(含订阅号、企业号、服务号)、小程序、微店等多种形式,为我们带来了海量的资讯、知识和不断拓展的用户体验(如线上社交、购物、休闲等)。特别是公众号,不仅为其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了与读者之间更好地沟通、管理模式,也由于微信用户本身的迅速增加,在近三四年来出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独立媒体“Morketing”发布的《微信2018影响力报告》显示,“公众号的注册总量已经超过两千万个,截至2017年9月,活跃的公众号数量为三百五十万个”。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相关报道也披露,“2017年微信登录人数已达九点零二亿,较2016年增长百分之十七,日均发送微信次数为三百八十亿,微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流量平台之一”。尽管這样的数据可能仍然很难充分说明公众号在今天互联网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有许多人和我的感受一样:日常使用微信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电话、短信、电邮及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公众号也不仅早已超越了传统媒体,而且正在取代门户网站、博客、微博等昔日所谓的“新媒体”。

可以说,微信是中文互联网领域一个伟大的发明(如果我们可以忽略其模仿对象WhatsApp、Path等)。受益于这样的技术革新,不少学界中人也创办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在其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分享同仁的佳作、传递新鲜的学术资讯,而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也都或多或少订阅、阅读过这些公众号的内容,并且已经感受了它给予我们的好处。进一步来说,微信对学术工作本身的及时更新,学术规范、伦理的重构(例如,如何引用微信群组或朋友圈中他人的言论、表达,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学院学术与普罗大众的沟通,学术与知识的民主化乃至“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但在另一方面,面对微信日渐显现的保守性,我不由得不怀疑、担忧:它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这种保守性首先是指,随着微信帝国的崛起,商业的逻辑、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逻辑已然不再被掩饰,而变得极为露骨、强势,这使得用户在信息消费和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逐渐让渡自己被尊重的需要、充分保障隐私的权利等等。

例如,2018年12月21日最新发布的微信7.0.0版中,我们一旦点击公号推文的文末“好看”按钮,这篇文章就会出现在朋友的“看一看”的界面,而且会在文章标题之下同步显示有哪些朋友认为“好看”的信息。但问题是,许多时候,我们究竟是否希望让微信通信录上的所有人知道自己觉得此文“好看”?无论我们的回答是什么,新版微信已经成功地消灭了用户悄悄“点赞”的权利,而让“你无法选择”。

也正如网络观察家所指出的:“好看的本质是另外一种朋友圈。在朋友圈,你的微信好友转发,会成为你信息流的一部分。而‘好看,则是你的微信好友点击‘好看,会成为信息流的一部分。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你的好友正在成为你的议程设置者?再进一步,你手上是有一个开关的:不看ta的朋友圈/ta的‘好看。所以,‘好看和朋友圈一样,都是一种社交分发。”(魏武挥《我们该如何获取信息》)

与这一现象并行不悖的是微信审查制度,制度防范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这给公众号无疑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即便如此,从目前的形势看,对于中文学术文章、资讯的传播来说,微信公号仍然是一个不坏的选择。这不仅是指微信公号利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可以传播包括学术文章、资讯在内的一切信息,或者说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新的读者沟通、管理模式,对我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更指的是,它在为学术文章、资讯等任何信息创造了随时随地无障碍阅读的环境的同时,还有效地弥补了微信朋友圈和群组基于熟人、私人网络的信息分享机制所存在的天然的局限。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的通信录里没有一个朋友,至少还可以有公号。

无论是作为其他学术公号的联合主办者,还是一个普通的公号读者,我自己正是通过诸多微信公号,得以及时拜读海内外师友们的力作、新作(当然,通过手机阅读长篇论文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关心的领域又有哪些新书出版、哪些会议即将召开,并尝试与公众号文章的作者、读者保持尽可能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今天的学术与我们的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社会都要紧密,呈现出“强连接”的状态。由学术期刊、著作、团体所代表的传统学术世界,似乎正在让位于公号学术这一“复杂网络中的强连接”所想象、重绘的新的知识版图。一百多年前,流亡日本的梁启超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今天,我们也许同样可以将其赋予“新小说”的魔法般的力量,寄托在公众号写作身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碰到别的麻烦和困难。对于学者个人主办的学术型公众号而言,是定位作一个自媒体还是一个相对严肃的学术发布、交流平台?如何保证内容的学术性,避免无条件地迎合读者,或成为商业营销模式?如何在促进学术、知识传播的同时,不再制造各种有形无形的信息鸿沟、生产新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让我们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社群变得更加多元、包容、健康?

对于主办者个人来说,最初的学术激情抑或“网络分享成瘾”的冲动过后,是任其自生自灭,或选择注销,还是不忘初衷、砥砺前行?如何合理分配个人用于学术研究与运营公号的时间、精力等,这无疑是需要思考、应对的问题。如何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既与一个公号的成长有关,也直接地介入了今天这个微信时代学术、知识的发展。

对于我们每一个读者来说,如何获取信息变得相当重要。包括微信在内的众多软件、平台所采用的“社交分发”和“算法推荐”等信息分发机制,已经成为决定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把关人”(传统学术、知识生态的“把关人”由学者、作家、编辑、教师等专业人士所担任)。例如,你在某购物网站的购物纪录,成为专门为你准备的同类商品推荐;从你的手机里窃取的短信和通信录内容,成为你“可能认识的朋友”;如果看过数条某位艺人的视频或新闻,不久就会有算法推荐系统推荐给你关于此艺人的其他视频或新闻……

过于依赖“社交分发”和“算法推荐”的读者、用户,其阅读品位、思想观念等都很容易走向单一、偏执,很难容忍异己的声音,以致出现“信息茧房”的可能性会不断增加,从而没有机会反思、挑战、修正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也导致了群体极化、政治极化的现象。尽管Levi Boxell、Matthew Gentzkow、Jesse M.Shapiro等人在《互联网是否导致政治极化?人口统计学证据》(Is the Internet Causing Political Polarization? Evidence from Demographics)这一研究中反驳了此种观点,不仅否定了上升的极端化趋势和网络使用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说法,且对新媒体、数字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备受诟病的角色表示懷疑,但这似乎无法减缓我们的担忧。

不仅桑斯坦所描述的“个人日报(daily me)”现象已成为可能,在“算法推荐”机制之下,让我们不舒服、不感兴趣的内容几乎从来不会出现;让只有多个好友点赞、评论过的广告,才同样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否则,它将永无露面之日。“社交分发”则与之相配合,让我们多了另一个不用点赞、评论的朋友圈,但如上所论,这也只是被通信录好友点过“好看”的信息流。“看一看”、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因此构成了微信三大信息流。

与“社交分发”相比,“算法推荐”是基要的、更关键的。但无论何种“算法推荐”机制,它们都有一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基本假设,认定喜欢相同物品的用户更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兴趣,更不用说,它利用大数据精准地掌握你和朋友们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而下之者,则有“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四处泛滥。

这就好像互联网是一条河,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着河流和沿岸的美景,以及它提供给我们的各种便利等的同时,我们忘了自己其实是在裸泳。能让我们不再裸泳的,除了法律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个人媒介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提升,也许还有一个力量,就来自于学术,亦即微信中专业、负责任的学术内容。虽然它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被“社交分发”和“算法推荐”机制所处理的信息、对象,但在同时也内蕴着一种打破“信息茧房”,促进信息获取和流动的平等、民主,乃至建构“网络共和国”的力量,这也就是昔日我们所谓的思想的力量、观念的力量。

至于事实如何,毕竟还需要更多的观察、研究和解释。不过,在我看来,这一信念也回应了余英时先生所谓的严肃、认真的学风有助于政风、世风之转移的那种观点。在这之前,余先生的观点在人文、社科学术领域广为流传,但我现在更倾向于认为,一切写作,包括科学写作、微信公号写作,与时代、社会之间可能都有类似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信不少读者和我一样,乐见并期待着赵老师的公号能够越办越好,无论是为着促进与同行的交流,还是向公众传播更多的科学知识。但我们也同样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勤勉从事本业之余,可以放弃偏见、放低身段,拥抱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未来,属于热爱生活,满怀理想、情怀和希望的每一个人。

猜你喜欢
公号社交公众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阅读数、点赞量齐跌,公号们如何自救?
——出版机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排行榜(7月~8月)
公众号5月热榜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拒绝“标题党”,时政类公号还能怎么拟标题?——北青报政知系列公号操作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