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文化与现代网络

2019-04-24 02:20刘金祥
书屋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札家书书信

刘金祥

家书作为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历史档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伦理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媒介,家书在现代通信工具出现以前,曾于漫长历史进程中扮演家人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角色,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血缘和伦理文化,维系着人间亲情和家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家书呈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平常人家,从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的甘泉所挥洒而成的优秀家书,历来是文化殿堂中的珍奇瑰宝。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态中,家书首先是一种家训方法和家教形式,人们通过家书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体会等传授给子孙,此类家书比较著名的有古代的《颜氏家训》、《朱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孔融家书》、《陶渊明家书》等;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十大名人家书;近现代还有胡适家书、闻一多家书、《傅雷家书》等。这些家书慷慨其情,譬喻其理,箴规子弟,泽被后世,其点化、熏陶、规劝、训诫、引领作用历久而弥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其一生所写家书逾两千封,占其著述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梁任公凭借书信传递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引导他们开启心智、陶冶操守,教育他们勤勉笃学、修身养德,尤其是借助书信与儿女们平等公允地探讨政事要津和人生哲学。在其启发诱导下,九个子女均学有所成,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还成为院士。

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是一种私密性和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字,其抒发情感最直接最酣畅最透彻,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封家书,是人们展露心绪的最佳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梳理情思的有效渠道。家书尺牍中流露着拳拳关爱和殷殷挂牵,字里行间氤氲着细腻情感和真纯爱意,“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代代相因,世世赓续,久之沉積升华为中国乡土文明重要标识的家书文化,且构成了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仅就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而言,众多志士豪杰的临终绝笔,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家书中记载下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书写,也是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文化镜鉴。正如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所写:“读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跃然纸上。”家书文化传统在我国久远绵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家书信札,上至军政要事,下至儿女情长,横至天文地理,纵至朝代兴亡,记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刻录了世事的炎凉兴衰。如果把家书誉为一部华夏子孙共同写就的百科全书,在某种程度上恐怕并不为过。

家书传递着情愫和信息,寄托着希望和期许,见证着历史沧桑和时代巨变,就此而言每一封家书都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自从现代通信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后,特别是伴随互联网覆盖全球,可视电话、手机、QQ、微信、电邮几乎成为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只需轻启纤指,接通视频,拨动键盘,家人之间便可声情并茂地诉说心曲、互述衷肠。而家书逐渐式微,失却了往昔的辉煌,甚至日趋遁入被淡忘的境遇,家书文化正面临着衰败消亡。有鉴于此,2005年费孝通、季羡林等四十六位学术大师和文化名宿联名呼吁抢救民间家书,守护亲情故土。诚然,互联网这种现代通信手段,不仅实用而且快捷,一方面打破了家人间的时空阻隔,而另一方面却也拉大了亲人间的心理距离,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都能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也不是所有的感激都能通过手指滑动传向远方。正像社会学家所担心的那样,“互联网越来越损毁着家人交往的质量和品位”,我们不能不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人类文化积累功能的稀释和摧残。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家书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传达的是温馨的内心世界,展现的是亲切的精神形象,现在却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所肢解,而这些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使个中时有智慧花火和闪光言语,但难以长久完整地存留。而昔日精湛的家书曾不断地被重印、传抄、引用,成为上等的精神食粮。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亲情、重友情、重乡情的人情社会,书信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表达国人情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信文化发达表征着一个亲情浓郁的年代,而书信文化衰落则意味着某种血缘文化精神的丧失。在信息化、后工业化迅猛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通信手段以其方便实用、灵活高效,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导入一个全新境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书信文化的赓续和积累功能是网络不能置换和无法替代的,切不可断了家书香火,丢了信札根脉,如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优势,倒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面对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凶悍大潮,切莫让书信文化被现代网络所吞噬。

猜你喜欢
信札家书书信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清晨忆家书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一封家书
致卫东先生(信札)
近现代名人信札
《家书》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