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曾巩诗歌中的读书情理

2019-04-24 09:49曾祥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曾巩读书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2018年,当曾巩999岁时,我写了《一位彰显中华诗性阅读文化的精英学者——曾巩〈读书〉诗正解》一文,并对读《凝香斋》,赞誉曾巩是践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典范(《山东图书馆学刊》第4期)。但言犹未尽,2019年,当曾巩诞辰1000年之际,我想从曾巩诗歌中继续挖掘他的诗性阅读文化论。学界公认,曾巩诗歌研究是曾巩研究中较弱的部分,而曾巩的诗性阅读文化研究又是曾巩诗歌研究中的薄弱部分。

1 曾巩的咏史诗皆为借古讽今的读书诗

曾巩现存的451首诗歌,包括古诗225首、律诗226首[注]李俊标:《曾巩研究》第17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其中,以“诗”论“读”的作品,除了古诗《读书》和律诗《凝香斋》之外,最明显的还有古诗《咏史四首》(卷二、卷三各二首)《读五代史》(卷三)《七月十四日韩持国直庐同观山海经》(卷四)和律诗《读孟子》(集外卷五十二)等7首[注]陈杏珍、晁继周:《曾巩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11月出版。。其余的20多首咏史诗,如《颜碑》《过彭泽》《豪杰》《侯荆》《黄金》《扬颜》《谒李白墓》《明妃曲》《圣贤》《鲍山》《华不注山》《彭城道中》《人情》《孔明》《论交》《晚望》《隆中》《刘景升祠》《蔡州》《咏虞姬》《垓下》《兵间》等,它们借古议今,托物言志,抒发情思,实际上都是阅读史书的心得体会。

31岁作《咏史二首》:“京室天下归,飞甍无余地。国士忧社稷,塗人养声利。贵贱竞一时,莪冠各鳞次。子龙独幽远,聘召汉无意。”“子云无田归,俯首天禄阁。君平独西南,抗颜观寥廓。无猜到沉冥,有故驚寂寞。用心岂必殊,拘肆事终各。”这是曾巩首次应试落第后写的两首咏史诗。前一首钦敬“忧社稷”的“国士”,鄙薄“养声利”的“塗人”,赞美东汉末年隐居河洛的申屠蟠(子龙)穷经究史,被征召为主簿而不赴命的“幽远”;后一首仰慕扬雄(子云)的“俯首书阁”和其师严君平抗颜西蜀而不仕,一“肆”一“拘”,各事其终。扬雄从立德体道的角度赞扬严君平的隐逸之志。

36岁又作《咏史二首》:第一首“仲尼一旅人,吴楚据南面。不知千载下,究竟谁贵贱?”作者用疑问的口气,抒发了历史千年纷纭难定的沧桑之感,赞美孔子的言行学问,内蕴着孔子作为无冕之王的精神富贵。第二首“赐也相国尊,子思终不慕。乃知古今士,轻重复内顾。”以宰臣冉有与平民子思对比,说明高官美宦外在的荣华富贵不足以评判一个人的高低,孰轻孰重要看内在的品德修养,只有道德操守才会赢得身后的声名。

36岁写《读五代史》,作者于南源通览薛居正初撰、欧阳修重整的《五代史》后,用“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上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与“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对比,指出唐代延续十四帝,“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而梁、唐、晋、汉、周五代更替频仍的主要原因在于“无累世德”,“根本”不“强”。“当时积薪上,曾宁废歌钟”,暗喻对宋王朝命运的担心。该诗借历史来暗示现实,主张改革弊政,强国富民。

40岁到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去当涂县青山凭吊时写《谒李白墓》:“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信矣光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作者校理过《李太白诗集》,又写有《李太白诗集后叙》,故同情才高者难以施展抱负的不幸命运,在感叹“遗草三千首”“荒坟二百年”的同时给予李白诗以“光辉争日月”“精爽动山川”的崇高评价。

50岁作《读孟子》:“千载士椎无比拟,一编吾喜窃窥观。苟非此道知音少,安有兹人得志难。机巧满朝论势利,疮痍连室叹饥寒。先生自是齐梁客,谁祚商厳渭水看。”这是作者人生转折期写的读书诗。《孟子》一书是亚圣孟子唯一的继承和超越孔子、曾子、子思子的《论语》《大学》《中庸》的儒学经典。“我志素欲希轲卿”的曾巩喜读《孟子》,敬慕孟子是无可比拟的“千载士椎”,面对“满朝论势利”“连室叹饥寒”的世道,感叹其“得志难”,曾巩可谓孟子的“知音”。此诗堪称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经典之作。

55岁作《彭城道中》:“可怜马上纵横略,只在邳桥一卷书。”《史记·留侯世家》曾记载张良下邳桥上,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曰“读是则为帝王师”,果然纵横韬略,辅佐刘邦智敌群臣,然而终遭猜忌,落个可悲下场。这首怀古诗既赞美张良读透宝书成大业,又同情其历史悲剧。

61岁作《垓下》:“三杰同归汉道兴,拔山余力尔徒矜。泫然垓下真儿女,不悟当从一范增。”对读《咏虞姬》:“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曾巩从用人失策到不行仁义,批判项羽不识时务而酿成历史悲剧,暗讽宋王朝排斥贤臣,最终会落得与项羽一样的下场。

2 曾巩诗歌抒发了丰富的读书感情

曾巩诗歌创作46年,可以他通判越州走出书斋出任地方官为界划分前后两期[注]喻进芳:《温厚平和 含蓄深沉——曾巩诗歌论》第1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前期(18-51岁,33年)多作五七言古诗长篇,古朴凝重,排宕有气,豪纵奔注,酣畅淋漓,有“迂阔”风度;后期(51-65岁,14年)感到“江海多年似转蓬”“何处尘埃瘦老翁”,锐气收敛,多具清隽婉约之作。其226首律诗中,七言律诗146首,七言绝句59首,五言律诗16首,五言排律6首。知齐州两年写诗70多首,是一生诗作勃发期,也是其诗风的转折点。

2.1 读书的雄伟豪情

22岁写《冬望》:“……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頽。……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作者初冬远望麻姑山,极想一游而不能行,他自谦地把自己比作劣马,智落豪俊之后,不具有骅骝般的才华和风采,这实际是反语,年轻气盛的曾巩不甘心安于“蒿莱”,而企望“踏天路”。他不愿和南朝的宗炳与雷次宗那样,去做无益于国事的人,而决计为“义路”培土,苦读圣贤书,不管复兴儒学多么困难,仍怀有“欲挽白日之西颓”的雄心。

24岁写《一鹗》:“尝闻一鹗今始见,眼驶骨紧精神豪。……酒酣始闻壮士叹,丈夫试用何时遭。”感叹空怀壮志,生不逢时。《送李莘太傅》:“久待连城价,谁腾一鹗书。”欧阳修称赞曾巩“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注]欧阳修:《送杨辟秀才》,见《欧阳永叔集·居士集》卷2。这“鸷鸟一百,不如一鹗”象征横空出世的贤能,曾巩借勇禽以自况,渴望为朝廷所用,成就大业,寄寓一种内修外行的弘道人格追求。

29岁写《初夏有感》:“我身今虽落众后,我志素欲希轲卿。……非同世俗顾颜色,所慕少壮成功名。”作者卧病家中虽感哀怨,却不消沉,仍坚守复兴孟轲、荀卿儒学的夙愿,表达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宏志。

38岁写《寄孙之翰》:“合持《诗》《书》《白虎论》,更护日月金华居。万事根深固社稷,百年旧叟休田闾。……孔明苟欲性命遂,孟子岂病王公疏。尘埃未得见此乐,太息一付西江鱼。”作者赞美“孙侯腹载天下书”“元气浩浩随卷舒”的胸襟,带着关心国家存亡之雄心研读经典,走向社会,直面人生。

佚诗《赠王汝舟》:“身役簿书虽扰扰,力穷文史尚桓桓。”[注]李俊标:《曾巩研究》第2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约写于担任馆阁校勘的时期,虽感叹服役书海的心绪纷乱,却自豪力穷文史的精神威武。

54岁作《北渚亭》:“午夜坐临沧海日,半天吟看泰山云。青徐气接川原秀,常碣风连草木熏。”渲染坐吟诗书的雄浑博大、超逸洒脱之豪情。直到57岁作《遣兴》:“百忧忽忽丹心破,万事悠悠两鬓华。谁与健帆先度鸟,更无留滞向天涯。”仍保持天地辽远的开阔胸襟。

2.2 读书的忧愁苦情

曾巩科场蹭蹬,仕途艰难,借诗诉苦,十分自然。26岁写《雪咏》:“永怀衡门士,辛苦守六经。山藜不充腹,笔砚久已冰。柔茵坐中堂,谁问公与卿。世事泊无意,烛换犹飞觥。文犀压朱箔,阳春谢秦筝。所处殊处所,苦乐固异情。”感叹贫苦读书人与高贵公卿在大雪寒天的苦乐悬殊生活,承继着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风。27岁写《秋怀》:“我本孜孜学《诗》《书》,《诗》《书》与今岂同术?智虑过人祗自仇,闻见于时未裨一。片心皎皎事乖背,众醉冥冥势陵突。出门榛棘不可行,终岁蒿藜尚谁恤?……将相公侯虽不为,消长穷通岂须诘?圣贤穰穰力可攀,安能俯心为苟屈?”这首困于科场之作专诉读书愁:愁的是所学不适用,仕途满荆棘,生活又贫困,反倒是那些昏沉沉、不学无术的人却有权有势。居此窘境依然决心洁身自好,不向权势低头,努力向圣人、贤人学习和靠近。28岁作《上翁岭》:“濯足行尚侧,心忧踏天文。”29岁写《上人》:“城中坏屋书籖碧,有客苦吟连旦夕。”又写《初夏有感》:“十年万事常坎壈,奔走未足供藜羹。”《过彭泽》:“予观长者忧,慷慨在遗集。”35岁写《橙子》:“江湖苦遭俗眼慢,禁禦尚觉凡木多。谁能出口献天子,一致大树凌沧波。”以香橙“苦遭俗眼慢”自况,发出无可奈何而又充满希望的叩问。44岁写《合酱作》:“调挠遵古书,煎熬需日力。……但惭著书非,覆瓿固其职。”又作《秋夜》:“念往不能寐,枕书嗟漏长。”53岁写《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54岁写《少年》:“不复论心与少年,世间情伪久茫然。朱门如市方招客,独守残经自可怜。”64岁写《寄王荆公介甫》:“经纶知龃龉,耕钓亦蹉跎。两事艰难极,孤心感慨多。”依然慨叹终生读书所遭遇的意见分歧。

2.3 读书的快乐闲情

曾巩的情感主流是平和节制,表现在读书诗情上往往抑悲苦而扬欢乐。28岁作《冬晓书怀》:“坐知天下书最乐,心纵尘土酒可凭。”29岁写《简翁都官》:“浮蛆满瓮尝春酒,垂露临窗理素书。”31岁作《寄孙正之二首》:“已听高文吟今古,更开昏眼洗清流。”33岁作《雨中》:“贫谙亲友难过饮,病笑诗书可枕眠。”又作《寄人》:“懒听诗书散满床,鬓须垂白坐茅堂。”35岁作《八月二十九日小饮》:“读书有休暇,得醉且吟噱。”36岁写《茅亭闲坐》:“散帙味新趣,鸣弦叹余音。”此为入仕前的读书乐。

54岁作《秋怀二首》:“隐几公事退,卷书坐南荣。以兹远尘垢,何异山中情。”述吏隐的怡然之乐。《和孔教授》:“几案有尘书檄简,里闾无事稻梁丰。”《西湖二首》:“懒宜鱼鸟心常静,老觉诗书味更长。”《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从今拨置庭中事,最喜西轩睡枕书。”《郡斋即事二首》:“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戏书》:“家贫固不用筹算,官冷又能无外忧。交游断绝正当尔,眠饭安稳欲何求?君不见,黄金满籝要心计,大印如斗为身仇。”用对比法自嘲贫穷读书人的闲适无忧。54岁作《鹊山亭》:“少陵骚雅今谁和,东海风流世谩传。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时乘月尚留连。”显出“骚怨”锋芒,流露超然之情。55岁作《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壁中字为时人考,圻上书从老父传。泮水笑谈邀法饮,高斋闲燕属佳篇。”此为入仕后的读书乐。

直至晚年60岁写《亲旧书报京师盛闻治声》:“自知孤宦无材术,谁道京师有政声。默坐海边何计是?白头亲在凤凰城。”抒发知福州13月愉快心情。《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营造了闲中非闲的意境。《升山灵岩寺》:“独窥金版惊人语,能到青霞出世心。鸡犬亦随云外去,蓬瀛何必海中寻。丹楼碧阁唐朝寺,钟呗香花满旧林。”63岁作《送元厚之资政致仕归苏州》:“笑指家园是五湖,画船东下载图书。”充满书香氤氲、心境涤荡之喜悦。

2.4 读书的终生恒情

阅读是持续一生的长期劳动。50岁作《送王补之归南城》:“但喜丹心在,休惊白发催。穷通莫须问,功业有时来。”51岁作《题宝月大师法喜堂》:“欲将志义期千载,只合溪山过一生。”55岁作《孙少述示近诗兼仰高致》:“白头多病襄阳守,展卷临风欲自强。”《送韩廷评》:“进道由来轻拱璧,传经知不羡籯金。骐骝要试风沙远,竹柏须忘霰雪侵。”“进道”“传经”必须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具有“骐骝要试风沙远”的宏愿。58岁写《促促为物役》:“促促为物役,区区迫世情。但嗟束缚急,未觉章绶荣。奈此两鬓白,顾无一廛耕。所求亦云几,脱粟与藜羹。”晚年厌倦仕宦,向往自由生活。60岁作《北归》:“江海多年似转蓬,白头归拜未央宫。堵墙学士惊相问,何处尘埃瘦老翁。”概括读书终生漂泊未定的惆怅心情。

曾巩一生与书结缘,其读书的友情、爱情、苦情、怨情、闲情、豪情、恒情,是丰富多彩的。而清代袁枚却说:“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注]袁枚:《随园诗话》第1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这个“曾巩天性少情”的判断虽有一定依据,但有失偏颇,既不符合其文情,也不符合其诗情,更不符合其读书诗情。

3 曾巩诗歌内蕴着深刻的读书理念

惠洪《冷斋夜话》记载:“曾子固曰:‘诗当使人一览语尽而意有余。’”[注]陈新点校:《冷斋夜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第16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这个“尚意”的诗学主张决定其浓郁的诗情必然灌注不尽的意念。“以文为诗”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议论入诗。这种写法始于杜甫。曾巩吸收韩愈、欧阳修诗歌议论化的特点,诗中每每有议论的诗句,因而发表了一系列读书的见解,追求诗意和哲理的结合。其议论形式有两种:一是形象性议论,如《一鹗》《茅亭闲坐》《高松》《橙子》《水西亭书事》等;二是率直议论,如《促促为物役》《写怀二首》《明妃曲》《论交》《江湖》等。曾巩把议论不同程度地穿插、渗透在抒情、叙事、写景之中(如《胡使》);还有不少诗通篇议论(如《赠弹琴者》)。其析理之精微,机锋之锐利,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理趣儿”。

3.1 读书旨在“长精神”

3.2 读书会友觅知音

阅读作为心智活动不只是“长精神”,作为社交行为还能通过解文知人。曾巩29岁写道:“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江上怀介甫》)早就萌发了阅读交友觅知音的意愿。33岁写道:“久无胸中忧,颇识书上趣。圣贤虽山丘,相望心或庶。”(《南轩》)35岁又写道:“欲求天下友,试为沧海行。……突兀万里怒,势疑九州倾。鲸鹏不自保,况此一舟轻。”(《欲求天下友》)不但抒发了驰骋沧海、追寻理想、奋斗不止、求索不息的壮志豪情,而且指出读书这种跨时空社交活动是与圣贤相望交心的伟大对话。

曾巩感叹“高山从古少知音”(《和陈郎中》),因而常到历史典籍中寻觅知音。41岁与欧阳修、王安石唱和,写《明妃曲二首》:“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但取当时能托意,不论何代有知音。长安美人夸富贵,未央宫殿竞光阴。岂知泯泯沉烟雾,独有明妃传至今。”歌颂王昭君勇拒皇权和黄金的诱惑,远嫁匈奴,沟通“塞路乡国”,夸赞其身心的美丽和倔强。“但取当时能托意,不论何代有知音”两句,表明史学家从王昭君身上读出了自己的人生际遇。56岁写《论交》:“德操庞公林下时,入门岂复知客主。夷吾鲍叔贫贱间,分财亦不辞多取。相倾顿使形迹空,素定以各肝胆许。世间未信亦论交,得失秋毫有乖忤。”借咏司马德操和庞公之交、管仲与鲍叔之交,肝胆相许,强调交友贵在“诚信”,透露曾巩阅文会友也要讲信义的读书理念。

3.3 读书要选经典文

曾巩28岁作《写怀二首》对读什么书就提出了“独抱六经意”的选读理念。这“独抱”虽有点偏,却响应了宋真宗“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劝学诗》)的号召。他33岁写的《读书》诗宣称“百家异旨趣,六经富文章。”指出“六经”是读书之本,诗意之源。34岁写《杂诗》(之三、之四),赞扬“韩公缀文辞,笔力乃天授。并趋六经中,独立千载后。……《诗》《书》可自喜,施设谅漫漫。”进一步把“并趋六经中,独立千载后”视为读什么书的战略选择。57岁作《赠张伯常之郢见过因话荆楚故事仍贶佳什》:“已窥品藻传荆楚,更味阳春白雪篇。”明示传承优秀文化,必读“阳春白雪篇”一类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

3.4 读书须熟练技法

对于“怎样读”,除了《读书》诗已展示的研读、诵读、友读、活读之外,曾巩在其它读书诗里细化和补充了不少具体阅读准则和方法。

旁搜远探。“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冬望》)其意是,满简的圣贤遗文,字字句句都是珍贵的珠玉,要广泛地搜罗,深入地探索,才寻得到门径,升堂入室才能发现其内涵的雄伟杰出。这“六经”之意的琪瑰,使我枯槁的心田焕发活力,成为灌养诗人之意的源头活水。

反复琢磨。“悠悠行处是风波,万事万惊久琢磨。”(《题祝道士房》)“搜穷力虽惫,磨砺志须偿。”(《读书》)“薄材顽钝待磨琢,旧学抢攘期反复。”(《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多情置驿邀佳客,好事磨铅勘旧经。”(《伯常少留别业寄诗索酒因以奉报》)“政如鲁卫各驰骋,文似机云饱琢磨。”(《喜二弟侍亲将至》)反反复复,切磋琢磨,此为阅读心理操作的磨炼功夫。

长期积累。“诗篇缀辑应千首,学术窥寻岂一朝?”(《寄孙正之》)指出诗文的写作(缀)、审编(辑)、阅读(窥)应多多益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篑进。”(《扬颜》)透露读书要执著求道,预防浅尝辄止、功亏一篑,具有“积土成山”的阅读韧劲。

朗读吟诵。曾巩诗歌中“吟”字20见。如“俯首独微吟”(《茅亭闲坐》),“狂言屈子吟”(《答裴煜二首》),“况闻吟诵声”(《李氏素风堂》),“惟人亦吟哦”(《秋声》),“朝吟忘日昃,暮吟忘日曛”(《答葛蕴》),“曾向幽兰费苦吟”(《和陈郎中》),“太守自吟还自笑”(《鹊山亭》),“半天吟看泰山云”(《北渚亭》),等等。朗读之不足,再加吟诵,在“律吕交相”(《读书》)中,凸显诗歌的音韵之美,这是诗性阅读文化特有的传统。

3.5 读书应开智明德

众智驰骋。“圣人智出造化先,始独俯仰模坤乾。一人诘曲意百千,以文写意意乃宣。简书轴载道相联,驰夷百貊通百蛮。羲皇向今谷屡迁,言语应接旦暮间。”(《谢章伯益惠砚》)圣人之智、之道是“应接”“相联”的,必须融会贯通。“念时方有为,众智各驰骋。”(《北湖》)进层指明读书长智慧不限于个体,而要“众智各驰骋”,这是很高的阅读指标。

群望依仁。“外物虽多品,天心在一纯。高灵终享德,群望亦依仁。”(《郊祀庆成并进状》)读书依仁进德也不限个愿,而是“群望”。“所要挟道德,不愧丘与回。”(《游琅琊山》)“始终好古儒林士,进退忧时国老心。只有声名随日远,不令功被管弦音。”(《上杜相公》)表达对杜衍知古明道的敬佩和仰慕。“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此道推先觉,诸儒出后尘。忘机心皎皎,乐善意循循。大略才超古,昌言勇绝人。”(《寄致仕欧阳少师》)赞赏恩师欧阳修的才学和人品。“一心清淡本如秋,何必锱铢较两州。”(《送戚郎中》)以“清淡”调适不平的心境。“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精微自得有天质,操行秀出存乡评。”(《送丰稷》)坚持诵读经典要“精微自得”,力求“天质”和“操行”的“双秀”。

3.6 读书需坐思放意

坐守尘编。“子来满橐书,灿灿璧与玑。一字未得读,叩门忽言归。”(《送钱生》)“所学从谁得最完?豫章新出已难攀。不摇声利心能定,欲正哇淫手自删。……高斋挂塌骊歌后,坐守尘编少往还。”(《赠黄降自宜城赴官许昌》)劝诫读书人“不摇声利心能定”,要坐得住耐得寂寞。

思绪万千。“坐思崆峒间,负雪山千层。”(《冬暮感怀》)强调阅读要有一种澄静和超然的致思状态。“一昼千万思,一夜千万愁。昼思复夜愁,昼夜千万秋。……景山与学海,汲汲强自谋。愁思虽尔勤,故人得知不?”(《一昼千万思》)极言自谋学海、阅读致思的浩瀚广博。“悄然怪我思虑深,已欲摧倒闻猿树。”(《南源庄》)以摧倒老树的强烈欲望比喻阅读思虑的深沉劲厉。“夜静神龙听咒食,秋深苍鹘起搏风。连荆控蜀长江水,尽在回廊顾盼中。”(《金山寺》)这“尽在顾盼中”描述了阅读致思的巨大空间。

放意八极。“子真自爱谷口家,孔丘老亦洙泗住。吾能放意游八极,此兴久与前贤附。”(《南源庄》)以古代圣贤隐居的自爱来比况南源庄的读书放意。“篇什高吟凤凰下,翰墨醉洒烟云生。拨置簿书有余力,放意樽罍无俗情。”(《送宣州杜都官》)“一尊放意受天籁,万累回头真土苴。我思飞步缀登蹑,又欲生绡乞图写。”(《送程公辟使江西》)这一连串的“放意”都是讲阅读思维的视界要极大开放。它是“阅读的内宇宙”。

3.7 读书必传承创新

以读传文。“尺牍百封虚有意,文章十帙更传谁?”(《刁景纯挽词二首》)曾巩看到白乐天和刁景纯皆无子,哀婉其文章的承传。“儒林孟子先生是,墨者夷之后代传。”(《慧觉方丈》)“家世在图史,诗书传后生。”(《李氏素风堂》)“从军王粲笔,记礼后仓篇。谩有残书在,能令好事传。”(《丁元珍挽词二首》)他看重文字作品要靠代代持续的阅读才能传承下去。

海收博取。“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寄晋州新学士》)明示读书要有“海收天下水”的广搜博取的包容心态。“能收众材助,图大信不难。”(《刘景升祠》)“学问本闳博,言谈非谬悠。”(《和贡甫送元考元考不至》)“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暗示阅读要求宏富博达,不受拘牵,舒卷自如。“儒林耻未博,俗穽思自赎。”(《山水屏》)读书不博是儒士的耻辱。

探讨创新。“恨无同声人,诗意与探讨。”(《秋夜露坐偶作》)“旧学资详正,新仪属讨论。”(《丁元珍挽词二首》)“探讨篇章恰,研磨术业该。”(《送郑州邵资政》)曾巩意识到推陈出新需要“详正”和“讨论”。“节行久穷弥好古,文章垂老更惊人。诗书就我论新意,冠剑投谁拂旧尘。”(《赠张济》)明确指出要在拂除旧尘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排非求是。“况排千年非……将论道精粗。”(《写怀二首》)宣示了排非求是、去粗取精的攻读原则。“华堂昨夜读书客,匹马今朝入大梁。锋芒拂尘见飞影,把握惊人持夜光。康衢四辟通万里,天驷得地方腾骧。”(《送李撰赴举》)强调阅读作品要有“拂尘”的“锋芒”和“惊人”的“把握”,才能达到“通万里”“方腾骧”的境界。

3.8 读书求经世致用

士为世用。儒学最显著的特征是经世致用,反映在曾巩读书生涯中必然要走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阅读全程。“士材为世用,因难乃知尤。……明义每所希,古人不难侔。”(《送徐竑著作知康州》)“终非常情度,岂补当世治。”(《写怀二首》)“盥灌何所事?读书坐前轩。岂堪当世用,空味古人言。”(《七月一日休假作》)反复地宣扬士人读书不能“空味古人言”,最终要“堪当世用”。“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圣贤》)强调读书不能停留在解文知人上,而要经世致用,身体力行,才是豪雄。

斥假学士。“天禄阁非真学士,玉麟符是假诸侯。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遊。”(《人情》)“简书皇皇奔走地,管库碌碌尘埃间。功名难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环。”(《东轩小饮呈坐中》)指责让《诗》《书》孤落尘埃的假诸侯不是真正的学士,“碌碌尘埃”只会虚度年华,造成“功名难合若捕影”。“堂堂诸公把旄钺,硕策神韬困羁绁。祖宗宪度存诸书,耀若白日明天衢。”(《边将》)批评“把旄钺”的边将“硕策神韬困羁绁”,不能抵御羌夷的外侵,称赞儒家道统的“诸书”如太阳的光辉照亮前进的通途。“麻衣尘暗抱书泣,岁末黄粱不供食。”(《上人》)讽刺尸位素餐的贪吏不顾民生。“虫虫旱气连年有,寂寞遗人几户存?盗贼恐多从此始,经纶空健与谁论?诸公日议云台上,忍使忧民独至尊!”(《楚泽》)谴责“经纶空健”的庸官腐败无能。“赵括敢将亦以危,李平请守那复议。吁嗟忍易万人生,冀幸将徼一身利。”(《兵间》)痛斥纸上谈兵的武将利己害人。这些反面批判表明曾巩是何等厌恶满腹经纶、百无一用的假书生!

渴望明主。56岁写《孔明》:“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57岁写《隆中》“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对读两诗,我们会深入了解曾巩借古讽今、壮志难酬的遗憾心境。诸葛亮“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得到伯乐明主刘备赏识,才“垂成中兴业”,这让曾巩羡慕不已,并深刻意识到,高才者如果无人眷顾得到施展,可能还是一个“寻常田里带经人”(“带经人”即读书人)。这个怀才求遇的新颖见解启示天下士子要读以致用,“补当世治”,成就功名。

总起来看,曾巩的诗歌成就虽不及苏舜钦、梅曾亮、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第一流的大诗人,但实际水平显然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中小诗人,也超过了身后“江西诗派”的大多数诗人。其诗歌的多元思想内容和独特艺术风格使他在宋代诗坛上自成一家,促进了“宋调”的形成。[注]李艳敏:《曾巩诗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特别是其140多首读书诗,彰显了“纪书事、抒诗情、说读理”的审美阅读功能,他引领中华诗性阅读文化潮流的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猜你喜欢
曾巩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胸怀理想,百折不挠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曾巩生平
四月,是你的谎言
曾巩猜字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