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静,何 燕,丁晧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1]。山西省作为全国六大红枣主产区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红枣生产规模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山西省红枣产业发展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存在着裂果严重、产量低、品质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2],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规模效益,没有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3],市场竞争力较弱,要解决山西省红枣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
本研究以山西红枣产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为研究视角,提出红枣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及其特点,重点研究山西省红枣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模式的构建,旨在从理论上揭示红枣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为山西省红枣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山西省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红枣产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质上是以增加枣农的收入为目的,以红枣的规模化种植为依托,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枣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壮大红枣加工企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使红枣的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文化等各个环节和产业进行有机整合,延长红枣产业链,提升红枣产业价值,优化山西红枣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红枣产业一、二、三产紧密连接、协同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红枣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红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红枣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对红枣产业整体发展进行调整,使其生产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统一化,生产产品系列化、品牌化,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5]。第二,红枣产业的融合要以技术创新发展为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流通过程中采用现代物流技术,降低流通成本;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转变销售模式、提高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红枣经济利益的增加。第三,红枣产业链的延伸是实现红枣三产融合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将红枣产业中的红枣生产、企业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联系起来,拓展产业链条[6],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红枣产业发展的各个生产、加工、销售的主体都能利润均沾。第四,红枣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实现红枣一二三产融合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采用股份制、契约等各种形式,利用法律的手段,将枣农、合作组织和加工龙头企业联系在一起,互补互利,讲求效益,自负盈亏,使得整个系统的营运成本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同时使得红枣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全面实现红枣产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发展[7]。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科技技术逐渐对传统红枣产业进行技术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红枣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红枣产业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互补和延伸,红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逐步出现了更为紧密的延伸、融合、渗透关系。再次,近年来的休闲、观光农业的不断发展,也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传统红枣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8],形成了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因此,红枣产业融合发展已有或者即将成型的典型融合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先进科学技术对红枣产业的渗透型融合;红枣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红枣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交叉型融合。
红枣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可以分解为一二产业融合、一三产业融合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其核心都以红枣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枣产品加工为引领,向产业链条前后延伸。将红枣生产资料供应、红枣种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实现不同环节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人力、物资、信息、技术等要素的组织和协调[9]。最终实现红枣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延长红枣产业链,增加枣产品附加值,从而使农民从红枣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更高的收入。
红枣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的本质原因可以理解为,在红枣产业分工基础上所形成的纵向系列化产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使其发生技术、业务、市场的交叉、渗透,并最终内部化于复合型的红枣产业化之中[10]。具体可理解为作为红枣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职业枣农、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了在红枣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主动的参与到红枣产业的各个环节中,推进传统红枣产业向前、向后跨产业延伸。在红枣的种植生产环节,新型红枣经营主体逐步采用优质品种、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及规模化的种植方式推进红枣产业现代化发展。在加工流通环节,采用工业化加工理念,深入的产品研发、完善的加工流程以及一体化的采摘、储存保鲜流程为枣产品的加工运输提供支持[11]。在产后的销售运输环节,主要基于保鲜技术、冷链物流、“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电商等新型销售平台来实现红枣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延长红枣产业链,促进红枣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红枣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红枣产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属于红枣产业的横向拓展,是指红枣产业随着发展跨越传统产业边界,与其他产业的技术、功能、市场等要素相融合,相互改变形成新的形式,同时另一产业的相应要素也对红枣产业相应功能模块进行创新改变形成新的产业的过程。
红枣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主要体现在2个方向,一是红枣种植生产与其他物种种植生产过程组合的生态农业融合模式。红枣与其他作物按照生态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农业形态。在山西省的吕梁红枣种植区,由于面临着裂枣、落果等自然灾害,为了提高红枣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吕梁市推行了林+鸡、林+蜂、林+豆、林+菜、林+瓜等林下红枣经济开发模式[12]。吕梁临县曲峪乡开阳村林下套种西瓜、甜瓜、花生、金针菇、黄花菜等农作物,枣园内人工养鸡、放蜂,公顷收入也在4.5万~7.5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13]。其二主要表现在红枣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红枣休闲旅游产业。红枣产业基于资源平台将其休闲、体验、观光等新功能应用到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中,从而产生了红枣旅游类产品[14]。旅游产业以休闲红枣类旅游资源开发为导向,以具有乡村特色及红枣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将红枣文化、红枣产品、红枣消费等功能应用到旅游产品中,打造特色红枣农产品销售与体验,从而提升了红枣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满足了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的需求。其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5],先进科学技术对红枣产业的渗透型融合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红枣产业链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融合,带动红枣产业发生相应的创新和改变。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广泛程度和深度影响着红枣产业创新的力度,红枣产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关联程度也影响着红枣产业融合的程度。如设施农业技术、加工技术、冷链物流及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对于传统红枣产业的渗透、改造,使得设施红枣产业、红枣冷链物流、互联网+红枣、红枣电商等新型红枣产业形式得以出现。
具体表现为: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红枣生产环节,以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推进设施红枣产业发展,提高红枣栽培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红枣栽培的科学化、规模化生产,为红枣一、二产融合奠定基础。其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红枣第二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自“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行以来,红枣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为红枣产业的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贡献。“互联网+”平台贯穿红枣全产业链,从红枣产业的生产端、流通端、市场端全方位发挥作用,将各主体和谐的组织到一起[16]。同时,“互联网+”打破地域的限制,将产业链广泛延伸,跨地域直接对接市场,整合产业链外部的资源,构建成为一个动态而开放的红枣产业链生态体系[8]。第三,现代科学技术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红枣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并且使红枣产业的发展向枣产品信息服务及红枣旅游产业等全方位、多触点延伸。依托于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便捷的物流技术、全覆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红枣产业在资源开发、枣产品加工的工业化理念,枣产品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新业态的形成方面,都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红枣产业发展的渗透融合。其融合模式如图3所示。
随着市场经济、产业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山西省红枣产业已经出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迹象。在紧临省会城市太原的榆次地区已经出现以红枣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晋南的临猗、永济红枣主产区也有了成规模的设施化红枣产业,并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流通渠道;在吕梁的临县、柳林等红枣主产区红枣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7],山西红枣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带领红枣产业突破困境的新生力量。但总体来说,目前山西省的红枣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红枣一二三产融合的程度不高,新型红枣经营组织发展缓慢,现代科学技术对红枣产业融合影响力不足,政府为红枣产业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有限[18]。要提高红枣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通过各地加强对红枣产业融合工作的重视,延伸红枣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宽度,提高红枣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山西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增加枣农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