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霞,金 善
[作者单位]250031山东济南,解放军第九六○医院神经内科(董春霞,金善)
脑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且发生人群主要为中老年患者[1]。脑血栓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2]。CHANCE研究[3]首次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获益,且不增加出血风险。笔者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对所在医院2016年—2017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1-22—2017-05-01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脑血栓患者200例。纳入标准:(1)年龄 40~70 岁;(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3)脑血栓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已给予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2)存在严重的心脏、肾脏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及意识障碍患者;(3)近半年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者;(4)对于该次研究使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存在过敏或使用禁忌者;(5)依从性差,不能够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45~66岁,平均(58.72±10.57)岁。 对照组男 44例,女 56 例;年龄47~65 岁,平均(58.64±10.86)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常规给予相同的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神经保护剂及调控血压、血糖等治疗。对照组给予进口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100 mg,口服1次/d,治疗时间3个月。观察组给予进口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维,杭州赛诺菲),该组脑血栓患者的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和对照组相同,氯吡格雷75 mg,1 次/d,治疗时间 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1)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数越低,说明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低。(2)测评2组治疗90 d 后的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mRS)情况[4]。 (3)统计疗效指标。(4)记录2组不同方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黑便等。
1.3.2 判定标准 脑血栓患者治疗效果的判定,按照第五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5]:(1)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2)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3)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为有效。(4)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改善,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幅度不足18%为无效。脑血栓患者单组的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2 组的 NIHSS 评分均值、mRS评分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2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前NIHSS评分(8.52±0.71)分和对照组的(8.35±0.4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从治疗1周开始,直至第4周,其 NIHSS评分逐步下降,最终至(3.01±1.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2组患者mRS评分对比 观察组脑血栓患者的 mRS 评分(1.42±0.95)分,低于对照组的(1.89±1.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脑血栓患者的疗效指标比较 随访90 d后,观察组100例中有效58例,好转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100例中有效26例,好转46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7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脑血栓患者的不良反应指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6例,肉眼血尿8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肉眼血尿10例,黑便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脑血栓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NIHSS评分比较(分)
脑血栓是由于脑动脉存在异常,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6],当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下胶原暴露,在炎性细胞趋化、黏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黏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腺苷二磷酸(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与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形成血栓。其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减少斑块形成为主,以促进患者脑部的血液流通,缓解其临床症状。该研究中,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脑血栓患者的NIHSS评分指标、mRS评分指标改善效果及疗效指标非常理想。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抑制血栓素产生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7],通过该项机制,阿司匹林在用药后能够同时降低斑块和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其血流量,减少血液停滞的发生概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但临床上要注意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些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仍反复发生脑血栓,可能与P2Y12及GPIIb/IIIa基因多态性有关[8]。
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其通过和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进行结合,从而对糖蛋白GPIIb/IIIa受体、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进行良好地阻止,最终发挥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且有临床资料显示,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疗之前,能够有效改善溶栓状况,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012 年 GEEGANAGE 等[9]认为,与阿司匹林单药相比较,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更能降低脑卒中死亡事件风险。随后2013年国内王拥军[3]牵头的CHANCE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对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抗治疗患者获益更为显著。
笔者研究发现,在增加氯吡格雷用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较单一用药效果更好,这说明氯吡格雷的溶栓改善作用佳,不仅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同时还可保障安全。与武钟毅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该研究所选例数有限,其他变量资料考虑欠周全,今后在临床工作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以制定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