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直击病灶,精准提分
——地理解题常见易错点及对策

2019-04-24 06:38湖北赵金全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湖北 赵金全

考场取分最终是看临门一脚的审题、答题、书写,其各个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得分。本文从考生常出现的易错问题出发,分析错因,给出对策,以期提高复习效率,达到精准提分之目的。

易错点1:隐性信息挖掘不够

【典例】暑假期间,某游客迎着旭日进入图幅范围,以4km/h的速度步行于我国长江流域某山区公路(如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视线受阻的公路边常设有凸面镜用于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凸面镜应该设置在图中

(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游客步行在图幅范围期间

( )

A.进入时步行最省力 B.以下坡路段为主

C.途中起伏不到40米 D.离开时身影在右前方

【解析】第1题,视线受阻的公路边常设有凸面镜,用于保障汽车的行车安全,凸面镜应该设置在什么地方,要结合观察位置分析,在山脊公路转弯处行车视线会受阻,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甲位于山脊处,且在公路的外侧,A对。乙位于公路内侧,B错。丙、丁位于山谷处,C、D错。第2题,暑假期间,长江流域东北方向日出,某游客迎着旭日进入图幅范围,结合指向标,应是从图示右侧进入。该游客步行在图幅范围期间,进入时是爬坡路段,步行最费力,A错。以上坡路段为主,B错。图示等高距是10米,上坡路段穿过两条等高线,途中起伏不到40米,C对。根据图中比例尺、路线长短和游客步行速度可以估算,游客步行该路程大约用4个小时,推算离开时间是在正午之前,游客身影应该在左侧偏后方向,D错。

【答案】1.A 2.C

【应对策略】

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挖掘隐性信息的方法是:

1.从题干文字材料中挖掘隐性信息。许多地理试题的解题信息隐含在题干文字材料中,如根据地形区名称可判断海陆位置和大致纬度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的文字认真地审读和领会,从中挖掘出所需的隐含信息。如本组题第2题要利用材料“暑假期间”“长江流域”判断日出东北方向。

2.从试题图表中挖掘隐性信息。地理图表中的指向标、风向、图例和注记、数字往往对解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根据所给经纬度及排列规律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根据经度差推算区时和地方时;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实际距离;根据气温、降水、海拔、盐度等值线数据判断某地的位置,推测气候、河流、水文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等等。如该组试题第1题,等高线中山脊隐性信息读不出来就不能确定凸面镜的位置。第2题,在确定东北方向日出后,还要通过指向标、等高距、比例尺等隐性信息计算出游客离开时间,才能判断D选项。

易错点2: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典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长期以来存在露天种植西红柿的传统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

西红柿适应性强,最适合在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45%~50%的环境中生长。落日农场利用温室进行西红柿的无土栽培,全年均可种植。该农场每年约出产1.7万吨高品质、无公害的西红柿,约占澳大利亚市场份额的15%。下图示意落日农场位置及其温室室内景观。

(1)分析落日农场选址于A处的有利自然条件。

(2)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说明该措施对西红柿生长所起的作用。

(3)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采用“阳光+海水”的新颖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均可种植西红柿。请你选择一种生产方式并说明支持的理由。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自然条件的改良措施,充分调动、迁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第(1)题,由材料可知,“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必然涉及海洋水利用、太阳能的分布及其利用等知识,图中A处位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阳光充足,太阳能丰富,适于太阳能发电,同时A处位于沿海,便于实施海水淡化,并且位于沙漠地区,土地面积广,便于规模经营。第(2)题,要迁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等知识。结合西红柿生长习性,可以分析得出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主要是利用海水蒸发起到抑制温室气温过高和增加湿度的作用,有利于西红柿生长。第(3)题,本题可以选择“阳光+海水”新颖生产方式或者传统农场模式进行分析。支持“阳光+海水”新颖生产方式的理由主要在于利用太阳能,污染小,西红柿品质好,无公害,全年均可种植,单产高、产量稳定;支持传统农场模式的理由主要在于生产经验丰富,对设备要求不高,提供就业岗位多,远离海岸布局,可选择区域广泛。

【答案】(1)A处干旱少雨,多晴天,太阳高度较大,光照充足,利于西红柿生长;太阳能丰富,利于太阳能发电,为农场提供能源;A处临海,便于海水淡化,为西红柿提供水源;A处沙漠广布,土地面积广,便于大规模生产。

(2)夏季温室外气温高,空气干燥,室内硬纸板里的海水蒸发,可起到抑制气温过高,保持适宜湿度的作用,有利于西红柿生长并提高其品质。

(3)选择:“阳光+海水”新颖生产方式。①西红柿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②全年都可种植,单产高;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④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

选择:传统农场模式。①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农场对设备要求不高;②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③自动化程度低,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④可以远离海岸布局,可选择的区域广。

【应对策略】

知识迁移能力说到底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加以拓展,全面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复习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机械性学习,生硬性记忆,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2.以主干知识为依托构建思维模板。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要使所储存的知识不零碎、不孤立,而是形成一般性、概括性的知识网络。将知识和问题有效联系,形成多种常用的答题“模板”,便于检索,随时调用。

而在《十日谈》中,薄伽丘正是在很多时候摆脱了这种二元对立[11]的简单结构,如第七天故事的主题为“妻子捉弄丈夫的故事”,而第八天的故事主题为“互相捉弄的故事”。这二十个故事足足占了整部作品五分之一的笔墨。仔细品味作家的语言,会发现薄伽丘笔下的那些捉弄丈夫的妻子,并非“魔鬼”,她们的结局也不都是悲惨的。相反,她们中有人凭借智慧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沉湎于婚外情中,却无法引起读者的愤恨,有人为自己的蠢笨付出代价,却只是为了博读者一笑。作品中,更多的女性像男性一样享受肉欲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可以说,薄伽丘并没有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对女性抱有同情的态度,在很多时候,他笔下的女性与男性并无差别。

3.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或进行“变式”训练。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如地表覆盖物对农业自然条件的改良作用可以类化比较(如下表)。

覆盖物改善因素地理原理效果大棚热量、光照、昼夜温差、水分截留地面辐射、过滤光照、减少蒸发、减少棚内外空气流动增温,增湿,控制光照;抑制杂草生长地膜水分、光照、热量减少蒸发、储存热量、减少非农作物生长区的光照增温,增湿,控制光照;抑制杂草生长,抑制盐碱化反光膜(果园地表)光照对阳光的反射、辐射,来改善整个果园尤其是树冠内膛、下裙枝等部位的光照条件,使这些部位的果实尤其是果实不易着色的部位充分着色增加全红果数量,进而达到提高苹果外观质量的目的。树皮水分减缓地表水下渗速度增加土壤水分草方格水分增大地表的粗糙度,降低地表的风速,格中细粒物质增多,使沙面紧实,水蓄积在沙层表面减小风速,增加土壤水分麦茬水分增加地表粗糙度,积雪保墒增加地表粗糙度,积雪保墒

4.用整体性原理搜索储备知识并加以整理。

如要求回答我国西北地区区域特征时,建立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自然与人文结合,为回答问题铺平道路。

易错点3:答题条理不清、要点不全、口语化等

【典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重点建设黄浦江沿岸港区。20世纪90年代,上海港的建设重心移至长江沿岸的外高桥港区。2005年底,洋山深水港建成,标志着上海港从河港扩展到海港。2013年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2013年9月29日,包含洋山港区在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如图为上海港略图。

(1)从港口的水域条件,分析上海港从河港扩展到海港的原因。

(2)说明上海港水路交通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解析】第(1)题,上海港区沿长江和黄浦江分布,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船舶入港航道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而河港三角洲坡度平缓,水流分汊多,致使流量分散,泥沙更容易淤塞航道。上海港从河港扩展到海港的原因,可以从海港(洋山深水港)弥补河港水域条件上的不足方面分析。第(2)题,上海港水路交通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可以从处于亚太等重要航线的必经之地、中国沿海航线的枢纽位置、“黄金水道”长江的入海门户等方面回答。第(3)题,交通区位的变化。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洋山港的积极影响,可以从货物来源增多,港口吞吐量增大,完善港区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服务等级等方面回答。

回答交通区位及变化带来的影响之类的问题,常见失分情况有二,一是对图文材料信息提取不全,且不能联系教材主干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致使答案要点归纳不全,一叶障目。如第(1)题,上海港从河港扩展到海港的原因,不能联系已学过的知识,答不出“河港泥沙淤积,水深不足,水域较窄,岸线长度短”要点,第(2)题,思考的视野不广,答不出“处于亚太等重要航线的必经之地”等;二是归纳推理能力差,语言描述不规范,口语化。如把“港口吞吐量大”答成“人多货多”,把港口“(经济)腹地广阔”答成“深入内地”等。

【答案】(1)河港泥沙淤积严重,水深不足,水域较窄,岸线长度相对需求紧张;而海港(洋山深水港)可弥补以上不足,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航与停泊需要。

(2)处于亚太等重要航线的必经之地;中国沿海航线的枢纽位置;“黄金水道”长江的入海门户。

(3)货物来源增多,港口吞吐量增大,完善港区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服务等级。

【应对策略】

1.遵循思维流程答“快”答“全”,如交通运输线或点建设的区位条件评价或布局,其思维流程是:

通过思维流程,回看试题要求回答哪方面的问题,避免张冠李戴和丢失要点。

2.用答题术语答“准”答“范”。如海港布局思考方向和答题术语:

陆域条件——思考方向:地形、交通、经济腹地、城市依托。满分术语: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水陆)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条件——思考方向:航道、停泊、避风、冰期。满分术语: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于峡湾,避风、避浪;无冰期长(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易错点4:不善于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

【典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其中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因地形地质、冰川、冻土等原因,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湖盆群。尤其是阿里和那曲是湖泊的主要分布区,由于在藏语中湖泊称之为“错”,因而有人将穿越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路称为“一错再错”。班公错是阿里地区个性最为鲜明的湖泊,湖面细如线,长宽比例悬殊,且湖水东淡西咸。

材料二日土县是藏西北白绒山羊基地之一,日土县的白绒山羊是中国最优秀的山羊品种资源,具有品种纯度高、绒细度高、单产高、绒质优良等特点,历来在国际国内久负盛名,曾先后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金质奖,被称为“金色的头羊”。

材料三阿里地区简图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推测青藏高原西北部“一错再错”的原因。

(2)试分析班公错东淡西咸的原因。

(3)有人建议日土县大为发展白绒山羊产业,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为区域背景考查湖泊形成的地质作用、补给差异,区域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论证、探究性比较强。第(1)题,根据材料,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湖泊成因探究要从地形、地质、冰川、冻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推测青藏高原湖泊大多为构造湖泊,从地质作用看青藏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形成洼地、沟谷等;海拔高,冰川侵蚀地貌广布,多冰蚀洼地;青藏高原西北部降水较少,但冰川融化汇入洼地、沟谷,加上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积水量大;冻土消融,地表被侵蚀,洼地变深,逐渐形成湖泊。第(2)题,湖泊的盐度从蒸发、补给、水循环角度去分析,从图中看出班公错东部地区有河流注入,稀释了湖水,西部地区无淡水注入;西部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盐度不断上升;湖泊的水道狭窄,东西部交换不畅,故形成东淡西咸。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应该全面分析利弊,影响要素有原料、水源、市场、交通、国家政策、环境等方面。有利的因素有: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植被以高山草原、草甸为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饲料;结合材料白绒山羊纯度高、品质优良;靠近河流水源丰富,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品牌优势,知名度高,市场需求量大;不利的因素有: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运输,距离东部市场较远,工业基础薄弱等。

【答案】

(1)地壳运动活跃,造成断层形成沟谷及洼地形成湖泊;冰川侵蚀形成洼地,冰川融化积水成湖;山体崩塌,阻塞河道成湖;冻土融化,地表凹陷形成湖泊。

(2)东部有河流注入,西部因缺少河流注入;湖泊狭长,东西部湖水循环不畅(交换少)。

(3)赞同。理由: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牧草品质好;羊种纯度高,品质好;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对外交通便利;国内外市场广阔等。

不赞同。理由: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深居内陆,据市场距离较远;农业发展技术落后等。

【应对策略】

论证和探讨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分析、推测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开放性设问方式出现。论证和探讨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明确,答其所选。对于“赞不赞成”“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这类开放性设问试题,首选必须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辞。在表明观点后,答其所选。

2.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在论证观点时表达要清晰,逻辑性要强,切不可出现与观点相悖的论据或前后矛盾的论证。如第(2)题,属于成因分析比较类试题,考生答题容易出现盲区:一是对湖泊盐分浓度(盐度)的影响因素不清楚,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答题不能从气候、水文等要素方面探究,而是从地形、地势方面分析,探究方向错误;二是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因果联系把握不准,抓不住主要因素,逻辑性不强,如过多强调冰雪融水、大气降水补给湖泊,没有把分析的重点落在班公错“东淡西咸”的差异上,没有“点明”东部河流淡水注入对盐分的稀释作用。

3.论证观点与表述内容有机结合。论证时做到论点论据相统一,与所学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第(3)问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知道从原料、水源、市场、交通、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但论据“放置四海皆准”,不能具体表述“日土县”的情况。

4.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具备了以上方面的基础和能力之后,具体的论证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论证方式。

(1)针对性论证: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

(2)解释性论证: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3)判断性论证: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

(4)评价性论证: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评价依据试题要求,做出全面评价或“利”或“弊”的评价。

(5)比较性论证: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对比。对比一定要表达出“相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