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笑嫦 何海枫
[摘 要]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是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实验课程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因此实验课程的转型建设在高校转型中必不可少。为满足高校转型、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的需求,针对目前实验课转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结构松散、学科、专业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以项目为导向对实验课程进行转型建设。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应用为目的”实验课程模型,依据主项目和子项目的设定统筹课程规划,建立分层次分群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而且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项目导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实验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039-04
为响应教育部号召,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迎来向技术型、应用型转型的热潮。 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我国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初期主要是对培养体系内的课程进行调整[1]。鉴于理论课程的可塑性不足,且实验课程建设对高校成功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实验课程建设作为课程调整的落脚点,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策略的研究。
一、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来,实验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松散
当前,许多高校依据转型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多种人才培养方案,但这些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课程体系大多只是从宏观的层面进行调整,并没有很好地对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规划,这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各个科目的教师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独立实验,实验课程的改革仅在本门课程内部进行,缺乏课程间的交互,不能形成互补互促的课程结构。课程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空有框架,无法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课程中习得技能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资源分配不均
在实验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借助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资金帮扶等方式达到了课程建设的预期效果[2]。然而,非重点学科和专业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弱势,很难找到深入的校企合作的機会。为了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实验课程建设应该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该模式能均衡学科之间、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发展,使学生达到技能培养的目标。
(三)教学模式不合理
如今,很多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在实验课程建设过程中照搬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3]。然而,职业院校的实验教学模式与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本科学生与职校学生不一样,其中的区别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整体水平上看,本科学生具备了更好的能力素质;其次,从培养方案上看,本科学生更加注意学习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后,从学生职业发展上看,本科学生比职校学生更有可能走向行业的管理层、技术核心层等职位。
二、实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实验课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推进应用性人才培养,号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促进高校学生技能与社会接轨,加强实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实验课程转型建设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要
国家积极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4]。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课程转型建设是学校转型成功的关键。其中,实验课程不仅比其他课程更具有可塑性和影响力,而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基地。实验课程如果只发挥辅助理论的功能,那么对整个学校的转型发展不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转型建设大多是各专业各自为政,只强调本专业内部的实践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应用,其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课程强调专业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加深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层次。
(二)课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实验设备的完善,实验课程改革的重心已经逐渐由改革硬件转变为改革其教学本身[5]。在传统观念中,实验课程只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但是很多实验课程本身已经可以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而不是仅仅作为某一门课程的辅助。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专业应用能力。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实验课程的比例会加大,这时高校的课程体系应该做出调整,增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实验课程调整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以专业为单位的封闭式调整,而应以项目为依据,通过专业关联,总体规划设置各专业的实验课程。专业内部的课程建设应该以专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样既有专业内部以专业为向导的课程建设,又有整体上以项目为向导的课程部署,更加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的需要。
(三)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随着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增多、知识更新加快、自学能力增强[6],学生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主要的障碍是缺乏支撑他们个性化能力成长的平台。实验课程虽然面向实训实战,但并非所有的普通高校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某些非重点专业和学科来说,更是如此。鉴于此,设定项目的工程环境,实验课程就相当于岗位实习。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能自主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训的个性化平台,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项目导向的实验课程建设策略
教育部提出在学校建设中应该问产业需求、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参照此标准,项目导向的实验课程建设首先应以培养学生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为目标,以岗位所需的知识作为主要的内容。其次,应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项目过程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进行分层分群的立体式教学。最后,在实验课程的评价方面,应从职业标准去评价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
综上,本文提出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课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教学效果,分析其结果。模型具体结构和实施如下。
(一)实验课程模型
以项目为向导的实验课程模型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应用为目的”,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工作过程][业务执行][能力与培养][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任务驱动教学][分群分层教学][项目][工程项目
分部工程
阶段任务][部门项目1 部门项目2 部门项目… 部门项目n ][分配 分配 分配 分配 ][学院1 学院2 学院… 学院n ][选修/选教][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专业教师][教务教师][部门(同学)
部门主管
部门成员][团队(同事)
团队负责人
团队管理员
团队成员] [分部]
图1 实验课程模型图
该模型依据项目过程统筹全局,规划实验课程建设过程。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然后将项目分到部门,并以部门为单位分解岗位,按照专业分配给相应的学院,之后根据部门的职能划分阶段任务,相应地分层次分群体教学。该模型模拟实训实习平台,同时兼具教学辅助环境,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在导师的辅助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遵照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方向,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实施过程
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选用合适的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工程项目可以选用校企合作项目或者参照企业创建的实训平台模拟项目。项目是教学的核心,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和适用性,包括项目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意义,项目与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贴合度、项目的专业跨度、項目的复杂性、项目目标的可实现性等因素,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主行业项目由学院根据以上标准拟定,部门子项目由相关专业拟定,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申报本专业的项目,也可以申报其他专业的项目,这既可满足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要,也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2.按部门细化项目
根据企业标准主项目细化出多个部门项目,给每个部门项目制定合理的学分,并分派到学院教务系统。学生评价采取学分制,即教务系统为学生提供所有项目的信息和对应学分,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从教务系统选择专业相关或感兴趣的部门项目修学,修满既定的学分,实验课程完成。
应在实验课程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实训绩效,观察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的实训绩效作为实验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验课程的目标。学生为达到绩效目的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创新,并能在教师的辅助下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3.学生组织形式
学生自主选择某个项目,成立团队,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同一项目的不同部门当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互助互补,促进团队的发展。而不同项目相同部门的学生可以建立班级,通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辅助,学习所需专业知识。班级由任课教师管理,部门由部门学生干部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去选择部门,如果没办法完成部门任务,则可以通过尝试其他部门的工作,以此来修满学分。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技能短板,发掘学生的潜在技能。
4.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
在以项目为主导的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已经由传统的主导者角色走向辅助者的角色。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践中,教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这种辅导形式可以促使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验
1.实验环境
本项目选择经管学院的集中上机课程作为实验对象,主项目选择网店运营,对经管学院大四实习前期的学生进行了小规模的教学改革实验。
经管学院一共有物流、会计、营销、国贸、注会五个专业,为了减少实验课程改革可能的失败对学生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现只抽取每个专业的少于1/4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
2.教学安排
我们将集中上机课程内容定为网店运营工程项目。根据企业标准设定技术部、营销部、发货部、财务部、客服部等几个部门,将这个工程项目依照网店运营的工作过程细化为前期准备与开店、商品拍摄与处理、店铺装修与管理、店铺推广几个部门项目。各部门项目的工作细化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部分工作需要跨阶段完成(部分项目工作需要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表中不做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部门的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应的工作,各专业学生选择部门的人数如表2所示。
由于每小组每部门只需要一人,所以通过抽签进行部门人员多还少补。5个部门各抽一个人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组,最后形成19个普通小组和一个主管小组。小组划分制使得各小组内部是合作关系,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而相同部门的小组成员在同一班级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网店运营过程中,教师分配项目阶段任务,专业教师以开会的课堂形式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对应部门的学生,并辅导部门主管进行工作分配、工作检查、工作监督、协调部门间合作、解决部门遇到的问题等工作。
最终以小组网店销售的效绩和每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作为学生课程评价标准。
3.结果分析
图2和图3分别为集中上机一个星期和后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实验教学各小组网店与上学年及不进行实验班级的网店运营效绩和网店运营利润的对比。
同时,我们针对实验教学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做了匿名统计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图2和图3表明,实验教学各小组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和利润,相对上学年和传统教学都有大幅的提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小组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业绩和利润。这说明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验课程在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首先,在实训平台模拟和小组竞争的刺激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主动掌握应用技能,并应用到实践项目中,能把理论与应用密切联系起来。其次,学生自主选择部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充分应用个人专业技能推动项目的进展。再次,以项目为导向的部署,能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产生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认识到所学专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作用,有助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将来向管理层发展。最后,同部门班级制度,能促进专业内的交流学习,让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图4表明,在知识掌握、过程控制、技能运用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都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其中,对过程控制和技能运用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都超过了70%,知识掌握和课程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也将近70%。其余学生大部分对四个维度都表示“比较满意”,小部分表示“一般”,不存在“不是很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课程评价的评价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满足新的实验课程模式有关,针对此种情况专业课教师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高校应用型转型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契合。
四、结语
在普通本科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推动下,实验课程的转型建设逐漸被重视起来,但依旧存在诸如不能统筹规划、缺乏实训平台、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项目为主导的实验课程转型建设,建立实验课程模型,并给出了实施方案。该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训平台,统筹规划,以项目指导课程设计,以教学推动项目进度。通过在经贸学院的教学实验说明,本文所提方法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而且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作为一个新型的实验课程模式,其还有一些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倡导专业课教师实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增加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等,以完善该课程模式,使其更加适应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存典. 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质量路径研究[J]. 时代教育,2015(23):41-42.
[2] 刘海峰,白玉,刘彦军.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 中国高教研究,2015(7):69-74.
[3] 陈庆合,李海玉,陈巍. 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实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33-37.
[4] 钟秉林,王新凤.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J]. 教育研究,2016(4):4-11.
[5] 赵建华.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J]. 高教探索,2005(3):58-59+62.
[6] 温丹华.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培养若干问题的探索[J]. 经营管理者,2014(14):226.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