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梅
[摘 要]《俗世奇人》是作家冯骥才的优秀短篇小说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故事、品人物,利用一篇篇文本,引领学生聚焦外貌,拆解动作,捕捉心理,体会描写手法,唤醒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写作动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写作,享受写作,使学生作文里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关键词]习作教学;一本书;一类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65-03
【发现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进入中年级开始就有了写人的习作内容,三年级单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四年级夸夸小伙伴,五年级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六年级写最崇拜的人……其实,写人的作文,重在发掘人物特点,并通过文字表现出这些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批阅习作时,不难发现,学生在描写人物时永远都是千人一面,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睛下面是一个高高的筆挺的鼻梁,鼻子下面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所写事例更是惊人的相似,要么写小伙伴爱学习,要么写生病了妈妈送去医院,要么写老师不厌其烦地给自己讲题……而且很多学生笔下的人物永远都是“哑巴”,不会说话;很多学生笔下的人物永远都是“木头人”,不会动;很多学生笔下的人物永远都不会“想”。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所要写的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如何使学生作文里的人物说起来、动起来、想起来呢?我一直在用心思考并努力探索。
【探寻宝典】
一个偶然的时机,我寻觅到了一本指导写作的宝典——《俗世奇人》。《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18个故事,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位奇人,篇篇故事生动有趣,个个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外,我更多关注的是小说带给我们的些许写作教学的启示。细读小说,不难发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令人回味无穷。记录每一个人物时选择的事例典型精当,借小事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叙事一波三折。这样的写人方法正是小学阶段学生所缺乏的,也是必须学习的。
【阅读悟法】
一、聚焦外貌,写出特点
冯骥才说:“写人物时,这人物的音容笑貌先是清清楚楚在自己心里,然后用笔把它写出来……有时小说写完,人物还在脑袋里活灵活现,我是画画出身的,便禁不住画了出来……如此自写自画,在自享中也带给读者一点儿乐趣。”
在这部作品中,冯骥才先生描写奇人长相时,抓住奇人外貌最显著的特点,再运用修辞或白描手法,就让一个个奇人形象栩栩如生了,读起来画面感极强。如《苏七块》中苏七块的长相:“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青云楼主》中这样写人长得瘦:“此君脸窄身薄,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凉着的一张豆皮。”《冯五爷》的主角:“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小达子》:“其貌儿不扬,短脖短腿,灰眼灰皮,软绵绵赛块烤山芋;站着赛个影子,走路赛一道烟儿,人说这种人天生是当贼的材料。”
在这些文字中,作家冯骥才并没有将人物的五官、身材逐一挨个儿描写,但是照样让人过目不忘。阅读后,我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密码。他们惊喜地发现,作者的巧妙之处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部位写,有时还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语言描写生动有趣。这一写作秘诀的发现是个重大突破,此时再让学生写人物外貌,势必有很大改观、很多妙趣。于是,学生作文本上就有了下面的几段文字。
爷爷有一颗长长的、黄黄的尖牙露在嘴巴外,显得十分孤单,可这更加突出了爷爷像大老虎。还有一点就是额头上的皱纹,爷爷额上的皱纹正好像老虎头上的“王”字。
虽然爷爷长得像老虎,可这丝毫不影响爷爷讲故事的样子。
——《会讲故事的“大老虎”》
老妈的样子有点像女包公,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黑。老妈原来是长发,可后来剪成短发。对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她留长发,因为长发有淑女的气质,而短发有一种女汉子的气息。老妈的嘴巴大大的,张到最大程度时,与老虎、狮子的血盆大口有得一拼,并且她的大嗓门比河东狮吼还要厉害,怎么吼也吼不哑。
——《唠叨老妈》
你只要用手轻轻地碰她的鼻子,她就会打个喷嚏,而且把眼睛闭得紧紧的。不一会儿就会有一串鼻涕偷偷地溜出来,眼看着就要溜到嘴边了,只听“咻”的一声,鼻涕又被她吸回去了。
——《“鼻涕虫”表妹》
二、拆解动作,还原画面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动作反应,势必能够显示出这一人物的特点。
冯骥才描写泥人张捏泥人时:“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描写苏七块治病时:“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描写酒婆喝酒时:“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模仿冯骥才的写作特色,我常采用“慢镜头回放”策略。这里的慢镜头,主要是指将人物的动作进行分部、细致地拆解,要动词连着动词,由原来作文中的一个笼统的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连续动词。这样画面立马灵动起来,文字即刻丰富起来。
如班上有一个学生原先写爸爸爱抽烟:“爸爸劳累时,就喜欢拿出一支烟悠闲地抽起,吞云吐雾,好不自在。”读了《俗世奇人》后,他自己找到了写作灵感,进行了修改:
爸爸抽烟的动作还十分帅呢!每当他劳累时,就会把手迅速伸进包中,敏捷而又自然地抽出珍贵的“金南京”烟盒,顺手带出打火机,大拇指弹开烟盒,修长的食指和中指夹出一根烟叼在嘴上,眼睛盯着烟的尽头,左手半捂着嘴,右手“啪”一声点亮打火机,烟迅速被点燃了。接下来爸爸双眼半眯,深深地吸了一口,轻轻移开烟,向着空中慢慢吐出一团团灰色的烟雾,他的脸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十分朦胧……
——《老爸与他的烟》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学生们阅读之后的写作水平提升更欣慰的事呢?
三、捕捉心理,挖掘情感
管建刚老师曾说:“人的内心有很多时候是不可重复的。它是一刹那的反应,要善于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情绪、感觉,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写作的真功夫。”《俗世奇人》一书中当然也不乏这些传神的心理描写。《冯五爷》中有一段描写冯五爷想找到胖厨子偷东西证据时的心理活动:“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问句巧妙地写出了冯五爷心中的疑惑,真实还原了一个文人面对没念过书的精明人的无奈。
在我与学生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班上恰好发生了一件事:语文测试时,校医通知学生们排队体检,一时激起教室里的一潭死水。学生们刚刚的苦瓜脸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开心……体检回来,我暂停了语文测试,让他们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写一写刚刚这节课一波三折的心里历程。学生们无须皱眉,也不用挠腮,拿起笔“刷刷刷”地一气呵成:
只听老师一声“考试了”,我的心便“咔嚓”一声裂成了两半,直到发完试卷我才回过神来。
下午的阳光懒懒的。老师捧着如山一般高的试卷走进教室,我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胸口仿佛有十只袋鼠在跳。不行!不行!不能考试啊!我在心中不停地呐喊。
我感到身子就要倒过来,穿过地球,穿过宇宙,骨头似乎也散了架,就像个软体动物平平地贴在椅子上。我拿起重10吨的笔,如老牛拉车一般写了起来,眼前的一个个方块字就如火星文一样。
……
我的心飞出了教室,飞到了体检室,我的身体飞了起来,沉重的心也轻盈起来。
“该你们班体检了。”全班先愣了几秒,接着又炸开了锅,刚才还病怏怏的同学又恢复了活力。我也如一颗被雨水、阳光滋润的小草,又挺直了腰板,心里一阵窃喜:天不亡我也,多亏体检救了我一命。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头脑风暴”收到了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妙哉!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一个人当他善于捕捉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芝麻大的事情,都能洋洋洒洒。”
四、结合侧面,烘托形象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达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俗世奇人》一书中,人物侧面描写最为突出的是以人写人,即借助其他人物来写主要人物。冯骥才有一篇文章《快手刘》,文中多处通过众人的反应,侧面写出了快手刘的技艺高超。比如:“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中作者刘绍棠用“听课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从侧面衬托出田老师讲课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个老师的语言描写,侧面烘托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疆的崇高品质。
这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学习写作的鲜活事例,在一次次阅读之后,我布置了一篇《家有 》的作文,要求学生选一位最有特点的家人写一写,并且用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批阅作文时,我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学生们学习到位、模仿不走样,就连之前提到写作就苦着脸的学困生也洋洋洒洒地写了三页作文纸,其中侧面描写极具渲染力,通过写自己以及亲戚朋友的反应,烘托出“厨神”爸爸高超的厨艺:
盼着盼着,厨神老爸终于亲自下厨了,一阵阵香味从厨房飘进了鼻子里,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随着香味来到厨房,突然眼前一亮,翠绿色的青椒加上色泽诱人的牛肉片,不正是我最喜爱的爆炒牛肉吗?我紧紧地盯着牛肉,巴不得立马就抓起来吃上一口。每逢节假日,亲戚朋友都喜欢到我家来蹭饭,不时从餐桌上传来阵阵赞叹声:“太好吃了!”“简直就是大厨烧的菜嘛!”他们甚至连小牛肉末都不放过,每一道菜都吃得干干净净。
——《家有“厨神”》
此外,自从师生共读了《俗世奇人》后,学生的作文開头也因为有意识的模仿而变得生动有趣多了。例如,读了《泥人张》的开头:“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个学生模仿着写自己的妈妈《稀饭蒋》,开头、结尾这样写道:“美食道上的人,我妈‘稀饭蒋,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吃了这么多年的稀饭,竟百吃不厌,可见,这‘稀饭蒋手艺真高。”读了《好嘴杨巴》的开头:“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一个学生模仿着写自己的外婆《家有“饺子陈”》,开头写道:“南湖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一位做饺子的高手,把这种平常的家庭小吃,做得别人赞不绝口。这位胖黑憨厚的人名叫陈惠芹,也就是我的阿婆,江湖人称‘饺子陈。”
《俗世奇人》是作家冯骥才的优秀短篇小说集,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仅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故事、品人物,最重要也最关键的,还可以利用一篇篇文本,进行巧妙引导,唤醒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写作动力,让学生学会写作,享受写作,让写作教学这支“百合”也拥有“自己的春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