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是在概念课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把握不好,将概念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以《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用几个大问题作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摘取一些教学片段做简要赏析。
关键词:问题引领;三角形的认识;概念教学
【片段一】在问题中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课件出示3个三角形):他们形状,大小,位置不同,为什么都叫三角形?
生:都有三个角。都有三条边。都有三个顶点。
(板书:画了个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个角,并在旁边标注;指出三条边,教师板书标注边;指出三个顶点,教师板书标注顶点。)
【评析】有些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会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有哪些特征。虽然学生也能说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但是这里老师用“他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共同之处,从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
【片段二】在问题中生成三角形的定义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这样?你能用3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指明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出一个三角形。)
师:现在这是三角形吗?(移动一根小棒,让三角形的一角开口)
生:不是的,因为缺了一个角。
师:那现在是三角形吗?(移动小棒,让三角形的一边多出一段)
生:不是,因为一条边没有对齐,多出来一段了。
师:实际上他们就是没有围成一个图形,一定要让他们都对齐,数学上我们把这称作首尾相接。
师:什么是三角形呢?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评析】这里老师首先用“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这样”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到底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疑问,引发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的渴望。并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摆,直观地感受到了定义中“围成”“首尾相接”的含义。
【片段三】在问题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课件出示3个三角形)我们学习长方形的时候可以用长和宽来区分不同的长方形,那我们如何来区分这些三角形呢?
生:底和高。
师:什么是底,什么是高?谁能说明白点。
生:一条边就是底,从他的一个顶点出发到对边的垂直线段为高。
师:认识了底和高,你会画一画吗?
(课件出示:试一试,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并和同学交流你的画法。注意代表高的这条垂线段要画成虚线段。)
(指明一位学生上台用两把尺画出高。)
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一把尺沿着底,另一把尺靠住从顶点垂直画一条线到底上。
【评析】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后,用“如何区分这些三角形”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每个三角形的不同之处,并用长方形的“长和宽”提示学生。显然除了三边不同外,用不同的“底和高”作为每个三角形的“标识”更为合适。这一部分内容教学老师并没有花很多时间,但用了“什么是底,什么是高”“你会画一画吗”“你是怎么画的”三个问题就有条不紊地讲述了底和高的定义,完成了操作,说明了画法,可见提问之高效。
【片段四】在问题中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师:高都会画了,那你们会量吗?把下面三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量出来。老师把这3个三角形都剪下来了。我把他们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生:重合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1:他们是一样大的。他们是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师:那同样的三角形怎么有三条不一样的高呢?
生:因为他们对应的底不同。
师:所以一个三角形不光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还有三条(高),三条(底)。(板书:3条高,3条底)那能不能把底和高换过来呢?说底是33毫米,高是22毫米?
生:不行。
师:这就说明啊,我们的3条底和3条高是怎么样?
生:对应的。
师:对,他们是一一对应的。
(板书:在3条底和3条高之间添上对应)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巧妙地将同一个三角形按位置不同摆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出每条底和高的长度。在学生亲身体验三条底和高是不同长度后,又发现这是同一个三角形,惊奇是不言而喻的。这时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样的三角形怎么有三条不一样的高呢?”,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最后用“能不能说底是33毫米,高是22毫米”的问题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感悟底和高的一一对应关系。
【总结分析】
从教学的结果来看,整个课堂学生探究兴趣浓厚,在环环相扣的提问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对三角形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在不断思考中三角形高的学习也水到渠成,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十分清晰,为后面三边关系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形成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有利于把知识点转变成问题点和训练点,训练学生思维,在当前的概念课堂教学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文彬.动静结合 有效提升——以“认识三角形”为例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64+110.
[2]张玉兰.问题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苏科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120+122.
作者简介:
戴园,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