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强
这学期被学校安排上通用技术。借助通用技术的视角,更多地思考“技术”,多了从信息技术学科之外的视角来看技术的机会。
有一天在某班看到一本书,封面上赫然三个大字:套路王!拿起来一看却是教辅资料。想必是讲学科学习中的套路,不由得拿它作为一个话题进行了讨论。
首先跟学生打趣说,近年網络上流行一句话:“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只是实际来看,以前套路往往指在社会交往中,有人预先设计好成系列的行为,诱使另外的人进入既定的圈套。所以带有一定的贬义,以往人们通常只做不说。在网络交流对旧的语义解构或重构中,“套路”一词似乎现在也被人们视作正面的。抛却实用主义不谈,套路能够被认可或挖掘的正向价值是什么呢?如果用技术的眼光来观察“套路”,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首先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戏说一下。套路(指某种具体的套路对象)可否分解出四个维度的信息呢?材料因,套路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为组成元素的。形式因,套路是有较为确定的组合关系的。目的因,套路是以获得对方的某种给予为目的的。那么动力因呢?套路里所包含的一个环节服务于下一个环节的一系列执行程序,可以说是自带能量式的动力。例子呢?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各种广告文案、超市促销创意等。如此来分析,虽有些抽象及勉强,大致思路上可以言之成理。
换一个思路,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莱恩·阿瑟的观点,技术的原点,是人对效应的捕获。在完成最初的捕获之后,对技术进行各种结构化的组合,不断地进行自组织的重构。简言之,技术是对效应(也称现象)的编程(这里指有关操作的设计与编排)。这里讨论一个关键词:效应。当我们被学习上的“套路”所打动的时候,我们想要追求的,可能就是高质量或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原来,“套路王”这个产品所瞄准的,是我们关于学习的需求。那么,所谓套路,一般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方法的组合。方法本身应该具有“效应”(通过具体而确定的操作达成一定的效果),可是当我们说这个方法是有效的时候,这种表述多么苍白。而“套路”却激发出我们心里“把学习引君入瓮”的效应的期待。当一种种有效的方法组合起来,构成学习套路的时候,那些方法所具有的效应也一层层累加起来,让人产生巨大的期望,希望使用之后真的会有巨大的收获。学习这件事情,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知识似乎都印在那里,课本、老师,每天都在给大家无数确定的学习内容。然而没有认知的确定性,学习者与学习之间总是充满着不确定的疑惑。这时候竟然有人说,我可以给你“确定”的套路,那是多么大的吸引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与学习成效之间,直至与“学习”之间,建立起关系上的确定性,从而获得内心的极大确定性,那真是快乐的心流来源啊!
当技术作用于物理对象的时候,其作用效果比较容易观察与测量。当技术作用于非物理对象的时候,作用效果不容易确定。物理领域的技术技能容易熟练掌握,而非物理领域的技术技能,可能需要我们更多地把方法想清楚,把套路设计好,通过刻意练习转化为熟练技能。最后,千万不能永远掉进套路里,学习技术思想和原理,才是我们识别和驾驭套路之类的对象的更深入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