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院中心原307医院,北京 100071)
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其在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以静脉血栓最为常见,严重时会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研究明示,对于剖宫产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中,积极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在此,我院于2017年08月~2018年08月,积极选择86例剖宫产术患者,对其研究早期下肢活动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我院选取2017年08月~2018年08月86例剖宫产术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43)和常规组(N=43),其中常规组年龄20~45周岁,平均年龄(26.31±5.14);研究组年龄21~43周岁,平均年龄(25.98±4.21),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早期下肢活动护理干预。(1)在术后2h,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指导以及示范,将一侧手掌沿着患者的小腿由下而上的进行环形按摩,同时对患者小腿肌肉进行轻捏,一次3min。(2)护理工作人员用双手指腹对患者的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进行交替轻轻拍打,一次3min。(3)在术后6h内,接受剖宫产的患者肢体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恢复,此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紧握患者的足趾,对其做足趾屈伸运动,来回15次。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开展下肢肌肉以及足背屈的等长收缩运动[1]。(4)在术后6h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留置管道进行固定,同时鼓励患者进行翻身运动,并选择侧位屈膝体位,对患者的大腿进行环形按摩。另外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一共6次。(5)在术后24h,此时患者的留置尿管拔出,鼓励患者进行下床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动作必须缓慢,活动量也应当逐渐增加[2]。
分析护理效果
1.3.1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肺栓塞、下肢肿痛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
1.3.2 观察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时间以及血浆凝血酶时间
SPSS20.0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有1(2.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0(0.00)例肺栓塞、1(2.33)例下肢肿痛,并发症发生率为4.66%(2/43);常规组有3(6.9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33)例肺栓塞、4(9.30)例下肢肿痛,并发症发生率为18.60%(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血浆纤维蛋白原(g/L)研究组 43 11.36±0.39 15.94±1.23 2.63±0.98常规组 43 15.98±0.58 19.06±1.19 1.92±0.87 T组别 n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s)血浆凝血酶时间(s)43.3454 11.9544 3.5527 P 0.0000 0.0000 0.0000
近几年,我国接受剖宫产术的人数越来越多,也相应的提升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剖宫产术实施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如何降低剖宫产术后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成为了我院极为关注的问题[3]。通过在剖宫产术后患者护理中,开展早期下肢活动干预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术后血流速度以及凝血功能,减少患者的诱发因素[4]。同时早期下肢活动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缓解患者动脉压力,对患者大腿肌肉收缩力度增加也有着显著的作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5]。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剖宫产术后患者及时接受早期下肢活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以及下肢肿痛并发症发生风险(4.66%),要优于常规护理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18.60%),P<0.05;同时剖宫产术后患者采用早期下肢活动护理干预后,其凝血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也要优于常规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P<0.05。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过程中,积极采用早期下肢活动干预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出现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护理效果优异,于临床中进行应用的意义以及推广的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