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恒,王 见
(西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昆明650000)
林下经济是集体林区不断深化改革和日益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作用的产物,发展林下经济是以森林生态环境林和林地资源为依托,在保证不损害森林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利用科学技术从林地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云南省作为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9.7%,是祖国西南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与此同时,云南省是一个贫困大省,截至2016年,129个县级单位中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全省总计36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和肩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时代使命,发展林下经济是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学术界对林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1-2];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3-6];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7-8];发展林下经济的技术[9-10]。针对云南省林下经济的研究,张龙井在分析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对策建议[11],李娅通过分析云南省楚雄州“林菌促繁”、宣威市“林下养殖”、丽江市“林下药材”等典型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为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建议[12],张坤基于云南省永胜县的实地调研资料,从农户的视角分析和总结了林下经济的发展经验[1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娅基于云南省11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意愿和需求[14],廖灵芝利用云南省大关县5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限制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因素[15]。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云南省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省份,学术界对云南省林下经济的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所欠缺,且已有的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林下经济现状的描述和林下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尚缺乏。因此,本研究将利用二元logistic计量模型的分析方法,从家庭基本特征、户主特征、家庭林业资源、林业政策等方面,分析找出影响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因素,为促进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使得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独特优势。本研究选取云南省腾冲市、禄丰县、弥渡县作为研究数据的搜集区域。根据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课题组的跟踪监测,这三个样本县(市)的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较活跃,对研究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课题组在每个样本县中选取5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户农户,总计150户样本户。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与农户面对面访谈为辅,调研时间为2017年的7~8月份,问卷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林地资源情况、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此次调查总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8.7%。
1.2.1 计量模型
二元logistic是分析自变量为两分类变量的一个重要模型,本研究将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农户是否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影响,以期找出影响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研究选取“农户是否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为因变量Y。农户已经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则Y的取值为“1”;农户没有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则Y的取值为“0”,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logistic回归,并通过各个变量的Wald统计量对各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其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P为Y=1发生的概率,α为常数项,Xi为第i个影响因素,βi为第i个影响因素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1.2.2 模型变量的选择
国外对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主要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Theodore W.Schultz在假设农户为理性经济人的前提下,认为农户与企业家具有相同的特征,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16]。S.Popkin发展了Theodore W.Schultz的观点,同样认为农户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恰亚诺夫认为农户生产行为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家庭消费需求最大化[17]。经济学家Edward C.Prescott在其道义经济学的观点中认为农户作出行为选择不是依靠理性,而更多的是出于道德方面的考虑,他还提出当收益的风险同时存在,农户偏向于选择逃避风险。黄宗智认为农户的社会阶级地位会影响农户的行为选择。国内学者对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林毅夫认为农户在作出行为选择时考虑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物质利益最大化[18]。徐勇、邓大才基于当今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研究,提出农户目标由生存、效用最大化转变为追求货币最大化[19]。
关于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家庭人口数量、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林地面积,家庭收入结构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除以上影响因素外,部分学者也持有自己的观点,王育平的研究认为农户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杨雨晴的研究认为林业补贴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冉陆荣研究发现林农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最初原动力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李彧辉的研究认为农户林下产品的销售情况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前人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变量选取依据。本研究从“家庭基本特征”、“户主特征”、“林业资源”、“林业政策”四个方面来研究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影响因素。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包括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家庭收入水平。一般认为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越多,当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在其他方面的收入达到最大边际效用后,就更有可能将劳动力投入到林下经济的经营活动中;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资金越充足,根据恰亚诺夫的农户行为理论,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首先满足家庭消费需求最大化,所以家庭收入水平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户主特征中包括户主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中,户主一直担任着家庭发展的重要决策者,所以认为户主特征对农户家庭开展林下经济经营活动是有影响的。一般而言,在维持家庭生计方面男性承担的责任要大于女性,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故认为户主性别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是有影响的;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模式,户主年龄越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差,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小;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政策的敏感程度越高,更加容易被政策引导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根据黄宗智的农户行为理论,农户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故户主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林业资源包括林地面积、林地基础设施。一般而言,农户林地面积越大,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林地基础设施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成本,故认为林地基础设施情况会影响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由于开展林下经济经营活动,前期投入资本较大,所以为农户提供林业补贴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活动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1.2.3 模型变量预期作用方向
表1为本研究的变量解释表和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期方向,其中“+”表示该变量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有正向作用,其中“-”表示负向作用,其中“/”表示不确定影响方向。
表1 变量解释表
1.2.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调查的148个样本农户中,有111户没有发展林下经济,占总样本的75%,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数为37,占总样本的25%。其他各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数据描述统计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148个样本截面数据进行了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在模型的综合系数检验中,卡方X2=116.074,P=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认为模型非常显著。在模型汇总中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2Logliklihood为50.378,Cox&Snell R Square为0.544,Nagelkerke R Square为0.805,Overall Percentage为93.2%,Hosmer-Lemeshow检验中P值为0.738,在0.1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可见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人口数量、户主职业、是否得到林业补贴、基础设施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几个变量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无显著影响。
①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影响。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越多,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这是由于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越多,劳动力在充分满足家庭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前提下仍有多余,则农户就会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这一结论与前文预测结果一致。
②户主职业的影响。户主职业在0.05的显著水上显著,系数为负,户主职业的定义为“1”代表务农,“2”是务农兼打工,“3”代表务农兼工副业;“4”代表长期外出打工,“5”代表固定工资收入者。结合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户主的职业越是与务农无关,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与前文预测结果一致。
③是否得到林业补贴的影响。是否得到林业补贴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在是否得到林业补贴变量定义上,“0”代表的是没有获得林业补贴,“1”代表的是获得林业补贴,结合回归系数容易看出,林业补贴政策能促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与前文预测结果一致。
④基础设施的影响。基础设施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正,基础设施定义为1代表差,2代表中,3代表良,4代表优。由此可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越好,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与前文预测结论一致。
表3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通过对云南省农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林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农户获得林业补贴和完善林地基础设施都会促进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此外,农户的职业越是与务农无关,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基于以上结论,为促进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将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户由于家庭劳动力人口数量限制其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问题。合作社将村庄中剩余劳动力组织到林下经济的生产活动中,增加从事林下经济生产的劳动力人口数量,此外合作社通过提高农户从事林下经济生产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从整体上降低林下经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人口数量的需求量。户主职业越是与务农无关,则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的经营行为的可能性越小,户主职业对农户开展林下经济经营行为的影响,究其原因,是近几年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高于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故农户在选择职业时,更加倾向选择二三产业中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鉴于此,通过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程度,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应加强与云南省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合作。具体可以借助旅游景区平台将林下产品作为特产出售或者为酒店提供特色食材的形式进行合作,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增加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在这种格局下,农民不仅可以作为产品生产者,还可以作为产品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管理者多种职业身份参与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加强林业补贴力度,通过资金、技术扶持等补贴方式,帮助农户缓解林业生产中前期资金投入的压力和解决农户林业生产中技术问题。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扩大当前林业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增加补贴金额和林业技术培训次数;简化林业补贴的申请手续。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林下经济健康发展。林下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林下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相应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林区水、电、网等设施建设为有效减少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