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登封金东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2019-04-23 13:1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保护管理局
考古与文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底径汉墓墓室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登封市文物保护管理局

大金店墓地位于郑州登封市大金店镇,紧邻镇区北部,为一处汉代墓地(图一)。为配合省道S323线登封段建设工程,2014年2~11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保护管理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01座,其中2014ZDDM7(以下简称M7)保存相对完整,出土文物比较丰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M7位于大金店墓地东部,为斜坡墓道单砖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84°(图二)。

墓道 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2.5米。墓道平面为长方形,长3.2、宽0.92米,底部斜坡状,距开口1.9米。墓道内填黄色五花土,夹杂砂石、料礓石等。

甬道 连接墓道与墓室。平面呈梯形,总长1.9、宽0.92~2.15米。中部有一砖券封门,用残砖和个别整砖横向错缝平砌而成,向外呈弧形,共28层,最上部一层砖为竖砌。高1.92、宽1.7米。封门与墓室之间东部又设一砖券甬道,拱顶,两侧壁各由一层子母口砖错缝平砌,最上部一层为纵向竖砌,拱顶由一层子母口砖纵向竖砌,部分拱顶及底部铺砖破坏。长1.1、宽1.16、高1.5米。

墓室 小青砖券成,青砖铺底。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拱顶,长3.54、宽3.15、深2米。墓室四壁下部11层的砖均为榫卯结构,侧面模印半菱纹(图三,1、2),长45、宽12、厚7厘米。墓顶为两种纹饰的砖∶墓顶前3排砖侧面带菱格纹(图三,3),长48、宽12、厚0.07~6厘米;后5排砖侧面饰菱格纹,菱格稍小(图三,4),长45、宽12、厚6~7厘米。墓底北部用小青砖呈纵向错缝平铺,墓底南部用小青砖横向错缝平铺。随葬品散置于墓室底部,部分位于砖券小甬道内。墓室底部近东壁发现有厚约5厘米的白灰以及棺钉、红色漆皮等,应为置棺处。人骨已朽无存。墓室内有多层淤土。

二、随葬品

墓内随葬品有陶、铜、银器等23件,其中陶器19件,器形有仓、罐、瓮、壶、井、灶、狗、鸡等;铜器3件,器形为洗、镜;银戒指1枚,另有铜钱120枚。

(一)陶器均为泥质灰陶。

1.陶仓 6件。直口或直口微敛,方唇或圆唇,矮领,窄弧肩,筒腹,平底微内凹。内、外壁均有轮制留下的弦纹,部分仓外部粘有白灰。标本M7∶5,直口圆唇,外腹有白灰痕。口径8、腹径15.6、底径12.1、高26.4厘米(图四,5)。标本M7∶6,直口微敛,方唇,外腹有白灰痕。口径7.5、腹径14.4、底径12.5、高25厘米(图四,3)。标本M7∶21,直口方唇。口径8、腹径16、底径12.2、高27.6厘米(图四,6;图六)。标本M7∶14,直口微敛,方唇。口径7.8、腹径14.2、底径12.4、高22.6厘米(图四,1)。标本M7∶12,直口圆唇,口部因挤压而成椭圆形。外腹有大片的白灰痕。长径10、短径9、腹径16、底径13、高23.6厘米(图四,2)。标本M7∶13,直口微敛,方唇。口径8、腹径16.4、底径12.5、高26.2厘米(图四,4)。

2.陶罐 5件,根据有无系可分为二型。

A型 无系罐,3件。根据口部形态可再分为二式。

I式 2件。侈口,平折沿或折沿外侧下倾较甚,方唇,束颈,弧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标本M7∶3,外壁略见轮旋痕,内壁轮旋痕明显。口径11、底径13.5、腹径24、高28.8厘米(图五,1;图八)。标本M7∶7,肩腹部饰有四周篦齿纹及数周细弦纹。口径10.5、腹径24、底径13.5、高31厘米(图五,2)。

II式 1件。标本M7∶8,直口圆唇,束颈,弧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外腹壁有轮刮痕,局部粘有白灰。口径11.5、腹径20、底径12.5、高17厘米(图五,5;图九)。

B型 双系罐,2件,形制近同。侈口方唇,束颈,弧肩鼓腹,平底微凹。肩部对饰穿鼻耳,内外腹壁轮旋痕规整而明显。标 本 M7∶4,口径16、腹径24、底径11.6、高24.4厘米(图五,6)。标本M7∶10,外腹有大片的白灰痕。口径18.5、腹径23.6、底径15、高31厘米(图五,3;图七)。

3.陶瓷 2件。标本 M7∶16,敛口,弧平沿,圆唇,方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略内凹。内外腹略见轮制旋痕。口径16.4、腹径38.7、底径20、高30.6厘米(图五,8)。标本M7∶11,敛口,斜折沿,尖唇,束颈,弧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平底略内凹。口径23、腹径47、底径24.5、高44.5厘米(图五,7)。

4.陶井 1件。标本M7∶9,仅存下部。直口,平折沿,方唇,筒腹,平底微凹。内壁有清晰的轮制旋痕。口径11、腹径14.8,底径12.4、高17厘米(图五,4)。

5.陶灶 1件。标本 M7∶15,灶面中部设置一大一小两釜火眼,大釜火眼上放置一甑(M7∶17)。釜眼圜底。甑敞口,深弧腹,小圜底,底有三孔。直径12、深6厘米。灶面上釜眼四周模印出各种食材和厨房用具,食材有鱼、鸡、禽、龟、螃蟹、猪头、羊头等,厨房用具有板凳、案、帚、勺、削、钩、箸等。灶长25、宽18、通高7.5厘米(图一〇,1、2)。

(二)陶俑

1.陶狗 1件。标本M7∶24,泥质灰陶,合模制成,仅存右半部。四肢立地,平首卷尾。嘴微张,露齿,耳、眼不清。长16.2、高10.5厘米(图一〇,7;图一三)。

2.陶鸡 2件,一公一母。泥质灰陶,均手制。标本M7∶19,公鸡。立姿,昂首翘尾,眼视前方。长13、高11.5厘米(图一〇,9;图一二)。标本M7∶20,母鸡。立姿,体形笨拙,头略低,眉目制作粗糙,尾残。长10、高9.3厘米(图一〇,8;图一四)。

(三)铜器

1.铜洗 1件。标本M7∶1,侈口,平折沿,方唇,弧腹,圜底。折沿处有两个穿孔,大小不一,上腹饰一道凸弦纹。口径17、腹径15、高7.5厘米(图一〇,6)。

2.铜镜 2件。标本 M7∶22,为“长宜子孙连弧纹镜”。圆形,宽素缘,半球钮,钮外有柿蒂形四叶钮座,四叶间各一字铭,合为“长宜子孙”,四叶外为一周凸弦纹,再外为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八连弧纹内角间有四字铭文“寿如金石”。连弧纹与素缘间为一周宽凹槽。直径13.5厘米(图一〇,3;图一一,1)。标本M7∶2,圆形,三角缘,圆钮。外区饰连齿纹,内区纹饰不显。直径8.5厘米(图一〇,4)。

(四)其他

1.银戒指 1件。标本M7∶23,圆形,直径2.1厘米(图一〇,5)。

2.铜钱 120枚。标本M7∶18,钱正背面皆有郭,穿背有郭,正面仅1枚上有一横。其中58枚锈蚀严重,字迹不清。字体如烧沟汉墓I型铜钱有8枚,五字中间两笔较直,铢之金字头如翼镞,朱字头有方折有圆折,直径2.6、穿径0.95厘米。字体如烧沟汉墓II型铜钱的有7枚,五字两笔稍弯,朱字头皆圆折,钱径、穿径同前。字体如烧沟汉墓III型的有44枚,铢字笔体纤细,金头呈三角形,朱头大部分为圆折,个别为方折,钱径2.5~2.6、穿径0.9~1厘米。磨郭钱3枚,一枚五字中间两笔较直,铢字不显;一枚五字中间两笔稍弯,铢字不显;一枚两字皆显,为III型钱,钱径0.4~0.5、穿径0.9厘米(图一一,2~9)。

三、结语

金东村东汉墓为斜坡墓道单室纵长方形砖券拱顶墓,形制与洛阳李屯东汉元嘉二年墓[1]近似,该墓中所用小青砖侧面的菱格纹似是西汉时期空心砖纹饰的简化。随葬品方面,罐、瓮、仓、井、灶、狗、鸡等陶器共出一墓,是东汉时期最常见的随葬品组合,尤其是A型陶罐时代偏早,至东汉中期仍在使用。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发行,墓内出土铜钱均为五铢钱,形制分别与烧沟汉墓中的I型、II型、III型钱相近[2],其中III型时间最晚,为东汉前期。墓内出土的“长宜子孙连弧纹镜”(M7∶22)与江苏扬州新莽东汉初墓出土的“铜华连弧铭带镜”[3]、纪年铭文镜居摄元年“连弧铭带镜”[4]、河南洛阳东汉中期墓出土的“长宜子孙八连弧云雷镜”[5]形制均有相似之处,且此形制的长宜子孙镜是长宜子孙云雷纹镜的简化[6],时间早于东汉中期,与洛阳烧沟汉墓第五期时代近同。此外,该镜的四叶纹钮座中,柿叶的两端刚刚开始向外突出,与烧沟汉墓“图七九‘四叶纹’钮座之变化”第2号[7]相似,属向东汉中期出现的蝙蝠形四叶柿蒂纹[8]过渡初期的形制。综合以上分析,M7时代定为东汉早期较为适宜,下限不晚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

该墓上部未见封土,形制相对简单,随葬品中均为常见生活器皿,应该为一般平民墓。

[1]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李屯东汉元嘉二年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2).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 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35,241,367.

[4] 同 [3]:241.

[5] 同 [3]:367.

[6] 同 [2]:238.

[7] 同 [2]:175.

[8] 郝红星,刘洪淼,李祺.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1(4).

猜你喜欢
底径汉墓墓室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墓室探秘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