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提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三个维度渗透德育教学,为语文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18-02
德育教学理念的形成源远流长,重视人的道德、强调育人为本是从古至今教育思想家与践行者的共同诉求。[1]在现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倡导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重视德育,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成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日益成为重点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也思考要不要给小学生讲授德育知识,如何为学生讲授德育知识。
一、重视德育内容同语文教材相结合
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看,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础语言文字知识,帮助小学生对外进行沟通交流,更要让他们从内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这正与德育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材内容除了传递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外,更蕴含丰富多样的特色主体,有的重视爱国教育,有的强调团结精神,有的宣扬勤俭朴素……无论是教材中所列举的文章,还是课外的补充话题;无论是古人所言所议,还是今人所思所想,总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德育教学的渗透,充分把教材内容和德育知识相结合。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字词句已然成为基础教学的内容,笔者就考虑如何把德育同该文章教学相结合,试着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让学生感悟学习文章内容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意义。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笔者要从拉小提琴的人和老教授两个维度培养学生德育品质,从不同的主体进行品德教育。从拉小提琴的人角度出发,教材从时间线的逻辑,体现“我”从拉琴很难听,到最后拉得精美绝伦,这一核心要义就是培养自信,学生学会培养自信,面对困难挫折时敢于挑战,学会寻找自信心。从老教授的角度来看,文中的她虽然已是音乐大家,但仍然以一种默默鼓励的方式支持“我”不断练习,甚至假装自己是个聋子,充当“我”唯一的听众。这里的德育结合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鼓励他人,要像老教授一样以“倾听”的方式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和所需要传递的德育价值观相结合,既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感悟课文要求,又能够促进情感升华,进一步实现德育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渗透。
二、创新语文课堂德育渗透方式
一些教师对于德育渗透依然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甚至把德育教学当成一堂完整的课来上。教育实践证明,用说教的方式实施德育,效果十分有限,[2]而这也进一步剥离了德育教学同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机与灵动的因素,语文教材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其所能依托的载体亦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结合语文学科特色,努力创新课堂的德育渗透方式。从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来看,能够传递语文德育价值观念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传统的纸质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印制一些纸质材料,并开展相关专题课堂进行德育教学,或是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幻灯片、微课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把需要讲授的德育知识和课程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接受音频、视频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既不失语文教学本真风采,又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洗礼,真正打造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课文中的描写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借助这种新型方式在课堂渗透德育知识,将对桃花心木的形状描写,逐渐延伸到它的种植过程,最后从种树联想到育人。教师如果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加以呈现,学生对该篇文章所描绘的“桃花心木”全历程,也会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从单纯的文字想象变成对实景的理解,充分体会到种树的人不要按照规律进行浇水的说法。在这样的动画展示后,教师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结合自身切实的感受,学会在艰苦生活中接受考验,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依赖性。而多媒体方式的运用,也会使得德育渗透更具有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乐于接受,甚至主动要求教师以这种方式上课,真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德育渗透方式的创新,学生对相关德育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德育教学更加立体与现实。
三、强化语文实践教学德育渗透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同时肩负着“班主任”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要充分发挥“第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更要重视对“第二语文课堂”的构建。所谓第二语文课堂,就是指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大多是在学生学习某篇或某类课文之后,由教师带队在校内或者校外进行相关主题的景点参观,或者共唱一首歌、共看一部电影,或是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相关语文主题探究活动,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學中比较常见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教材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三观,恰恰符合德育渗透目的。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时,最好可以安排在学习完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中华少年》等文章之后。《詹天佑》这篇文章就从詹天佑先生修建铁路的事迹出发,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参观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教师还可以号召大家共同朗诵《中华少年》这篇诗歌,激荡学生的爱国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时刻铭记要做一名爱国者。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向上述做法一样,巧妙地把语文学科知识同德育教学相结合,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他们德育品质的养成。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就能够从多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更有利于形成小学生执行德育内容的意志力,不断完善对德育的追求。[3]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将高效的德育渗透其中,就要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入手,真正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对内容质量的把关,要精选优质的、适合小学生学习阶段的德育材料,为学生德育学习提供良好基础,其次要创新德育渗透方式,借助多媒体等技术,让德育由被动接受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最后还要探索多元渗透途径,结合学生的课外实践和家庭教育,打造多样化的德育渗透方式,真正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
[2]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19(35)
[3]郭和才.小学语文课“觉生”德育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8(29)
作者简介:农静娴(1982—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