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鱼的纹样》一课为例论述前置性学习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提出“观影预热,初步感知纹样”“多元体验,逐步认识纹样”“拓展延伸,深入理解纹样”等做法。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美术教学 《鱼的纹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95-03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即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在正式进入新课时,就能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
小学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前置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等能力均有积极作用。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鱼的纹样》一课为例,谈谈前置性学习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观影预热,初步感知纹样
《鱼的纹样》一课的教学目標是让学生掌握鱼纹样的表现方法,感受纹样的装饰美感,并运用简化、夸张、变形等方法设计鱼纹样。由于该课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全部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把部分内容改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由此消化掉一些知识点,课上的时间侧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深入学习设计方法,绘制多种鱼纹样。
通常设置前置性学习,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美术水平,教师基本上会采取趣味轻松、难易适中的前置性作业形式,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对于本课,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影片《海底总动员》并完成观影作业。对于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最终,全班学生都完成了作业(见图1)。
图1
课中,笔者首先在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微视频,提问:“大海是神秘的,也是五彩斑斓的,你们知道大海的主人是谁吗?”学生会心一笑,齐答:“鱼,海里的鱼很多。”此时,笔者再次提问:“都有哪些鱼?这些鱼外形上有什么特点?色彩上又有哪些特点?”因为完成了前置性作业,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概括总结得非常好,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见,通过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学生提前感知部分教学内容,能避免课中教师重复讲述,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目标更明确。
二、多元体验,逐步认识纹样
(一)关注民俗,理解寓意
鱼文化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鱼不仅是美丽的化身,还代表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的活动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为了增加本课教学的人文内涵,笔者提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相关的鱼文化内容:鱼的成语及其含义、鱼的古诗及其释义、“年年有余”的由来、网络词语“锦鲤”的爆红等。
从前置性作业反馈看来,学生能认真地完成调查任务,并详细记录了调查结果:
1.鱼的成语——鱼龙混杂、鱼米之乡、沉鱼落雁、池鱼之殃、漏网之鱼等。
2.鱼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就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
3.“年年有余”的由来——因为鱼与余是同音,鱼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物,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我国,现在仍有除夕之鱼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称之“年年有余”。
4.网络词语“锦鲤”的爆红——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极富观赏价值。锦鲤在中国自古就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据说鲤鱼跳过黄河龙门瀑布就能变成龙。在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从转发此条抽奖微博者中抽奖,抽中的人被称为“中国锦鲤”。锦鲤的爆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美术课堂设置前置性作业是有效的,常用的收集、调查、记录等作业形式简单易行,没有给学生增添负担,反而对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极大帮助。学生若能分小组完成调查作业效果会更好,因为分工合作、共享交流更能节约时间,使教与学更高效。
(二)收集实物,寻找鱼纹
因为鱼是一个流传极广、寓意又美好的装饰形象,所以生活中以鱼纹装饰的物品数不胜数,如瓷器、玉雕、彩陶、纺织品、刺绣和剪纸(见图2)等,这些作品中,众多的鱼纹图案形态生动、造型优美。在开始该课教学前,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做个有心人,寻一寻、找一找身边带有鱼纹的装饰物品,然后通过拍照、绘画、实物等方式将所找到的鱼纹图案带至课堂观赏。
图2
笔者原以为这个课前作业学生的参与度不会太高,能找到的相关物品也不会太多,但结果却令笔者很意外: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每个人都积极找寻鱼纹物品并带至课堂中。有的学生甚至带了好几样,没法带来的物品,有的学生拍照,有的学生手绘,有的学生用语言描述,显而易见他们都在用心去完成这项作业。面对学生带来的鱼纹图案,笔者在欣赏讨论环节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交流总结鱼纹的多种形式。这种真实可见、触手可及的方式让学生收获的纹样知识更具象、更生动、更真实。
(三)借助网络,积累知识
众所周知,网络的资源应有尽有,加之信息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课下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智能学习机等设备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知识内容。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见识更多的鱼纹作品,借助网络是必备的手段。根据《鱼的纹样》一课教学目标,笔者安排的前置性网络作业如下:搜索“人面网纹盆”等彩陶盆的资料并记录;理解鱼形纹样“简化、夸张、变形”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绘制相对应的纹样;复习“点线面”的相关知识,完成作业卡三张。
以下是部分前置性作业反馈:
1.网络搜集“人面网纹盆”等彩陶盆信息。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得非常全面,不但配了彩陶盆的图片,还详细记录了彩陶盆的出土地点、时间、纹样的解读信息等(见图3)。
人面网纹彩陶盆 三鱼纹彩陶盆
图3
2.理解“简化、夸张、变形”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交替穿插前置性作业和新课教授环节是科学合理的,一切为了教学服务。教学这个知识点,从鱼的外形入手,然后通过问题“从实物鱼到鱼的纹样,外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抓住了鱼的特征,理解这些外形变化就是“简化、夸张、变形”的过程。所谓“简化”,就是把细节简单化处理,“變形”就是改变原来的形状,“夸张”就是物体的形状、特征等被夸大。渗透了相关知识,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连连看”的小游戏(见图4),强化“简化、夸张、变形”的含义。
图4
3.复习“点、线、面”知识。将二年级学过点、线、面的知识简单复习一下,引导学生回忆装饰的点不单纯是点,而是把它生活化,理解每个物体都可以由点组成,比如太阳、月亮、花朵等,点可以是实心点也可以是空心点(见图5);线是由点连接组成,有直有曲,有粗有细(见图6);面则是由点和线组成(见图7)。
图5 图6
图7
体验多元化的前置性作业之后,学生对鱼的纹样感知、理解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开始有兴趣、有准备、有目标地进入课堂,进而深入、系统地展开探究、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学习本课做足准备,也为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供助力。当然,教师对前置性作业形式的设置至关重要,不能流于形式,背离教学目标。
三、拓展延伸,深入理解纹样
课堂教学进行到拓展环节,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很多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全班作品展示,学生离座上台或粘贴、或悬挂,你来我往看似热热闹闹;评价环节师评生评,或点评或互评,你说我说看似洋洋洒洒。时间到了最后所剩无几,拓展延伸又不能没有,于是草草收场,一句话带过是常有的。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笔者备课时对拓展活动做足了准备,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盘子里的鱼纹样有1个直接摆放,2个就对称排列,3个或3个以上就围着盘子旋转排列。如果是方形的盘子,怎么摆放呢?观看视频后,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总结:这样具有一定外形限制的纹样,被称为“适合纹样”。在拓展延伸环节安排的微视频,和前置性作业巧妙呼应,使得教学有意义且向纵深发展。
“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实践证明,教师从班级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重视前置性学习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前置性学习策略,遵循“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原则,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安排,区分性、针对性地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图片和工具材料,借助网络知识和家长帮助,积极配合地完成预习作业,既解决部分教学目标,也提前解决部分教学难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汤小玉(1976— ),女,江苏句容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