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军
摘 要: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借助当下运用广泛的教学资源,对当下的教学条件进行改革使其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是提升小学教学管理质量、提升小学影响力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当下小学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突破这些困境,保证小学教学的高效率运转是当下小学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管理;困境;思考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无论是对小学整体教学管理质量还是对学校的教育水平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打破现有的管理困境,从而带领小学教学管理逐步迈入正规化与效能化的轨道当中,推动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遇到的困境
(一)教学管理观念未能及时更新
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整个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需要小学教学管理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管理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以此保证小学教学管理效果。据了解,当下许多小学教学管理者出现了教学管理观念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导致管理者理念与教师实际教学过程出现了矛盾。
(二)教学管理侧重点仍放在了学生成绩方面
新课改提出,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许多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当下许多教育者看重的问题,因此,在实施教学管理时自然也就在此方面有所侧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与新课改理念是相悖的,而且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三)传统评价体系过于片面
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直接体现,是学校管理者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管理者改革管理理念的基础所在。但是当下许多小学管理者片面地认为评价体系就是考试分数体系,因此盲目地将学校的升学率、学生成绩作为评判教学管理质量的标准。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作为新时期下的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实施教学管理工作,以此带动在校师生的学习与工作热情。具体来讲,首先,管理者要以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教师需求为参考,从而制订出人性化且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打破传统教学管理中以管理者一人独大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而且对提升教学管理效果也有着积极意义。其次,管理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与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借鉴以往成功的管理经验,将成功经验与新型管理理念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最后,管理者还要从自身做起,做到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借鉴其他学校优质的教学管理经验,并适当作出创新,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二)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内容
小学教学管理者还要加大新课改在本校的落实,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管理内容的创新作为当下教学管理的侧重点,将素质教育作为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根据自身学校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为小学新课改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积极建设各类特色社团,鼓励在校师生的参与,如山水画社团、音乐社团等,为师生提供自由的舒适的空间环境。社团内容还可以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使其作为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保证每位学生的舒适成长。在课堂中引入社团内容,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已属于当下教育管理载体的一次重要变革,但是仍需要管理者对其进一步的完善,使其具有本校特色化“烙印”,因此管理者要以二级架构系统为切入点,不断更新和建设现有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国家通用课程更具校本化,使地方课程更具主题化,使校本课程更富有多样化,使教学管理更趋于常态化与正规化,从而为学生提供舒适发展的空间,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建设全面化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从本质来讲是对教学质量实施的终极性评价,并不能直接反映教学过程的好坏。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加大全面化评价体系的建设力度,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提升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过程化和全面化,推动以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向以“人本”为标准的过程化评价的转变,将“以人为本”作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从而使教师向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加大对教学管理方面的重视,及时转变自身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内容,并建立全面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落实新课改要求,进而提升小学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国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8(1):90-91.
[2]田守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相关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