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嵩山历史文化资源的构成

2019-04-22 10:07张颖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嵩山构成资源

张颖

摘要:嵩山历史文化悠远而厚重,儒、释、道汇集于此,自然生态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也毫不逊色,各种古迹遗址犹如星罗棋布,因而是省内知名的“文物宝藏”,也是国家著名的“文物之乡”。

关键词:嵩山;历史;文化;资源;构成

嵩山,地处中原,因而又被世人称之为“中岳”。其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其地处两大古都洛、汴之间,固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誉。嵩山景区,含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6处,各类庙宇、寺观、宫殿32处,塔室景观二百多座,遗址17处,集宗教、武术、古都文化于一体。

1、宗教文化

在嵩山宗教文化中,佛教的影响可谓深远。享赋中外的禅宗祖庭曾坐镇其中,也有高僧达摩于此处传授禅宗。在嵩山众景点中,大法王寺为我国首座菩提道场。嵩阳书院为我国著名的儒学荟聚胜地,古时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均在此讲学,使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宋四大书院”之一。安阳宫,融佛教、儒教、道教三教于一体,其内同时供奉释迦摩尼、三皇、孔子等神像。道教“第六洞天”——中岳庙,古时是历任皇帝祭祀山神之地,被誉为“小故宫”。少林寺中的三教九流混元图,显示了儒释道三大文化的融和发展,体现了古时的文明和智慧结晶。

2、武术文化

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时期,陈元贽在少林寺习武,1635年,陈氏东渡大和居于东京国昌寺,以授武为生。陈氏在当地被誉为“少林武术之祖”。清朝后期,武术文化随华人南迁而开始传入东南亚各国。自1930年后,大和民族宗道臣远渡来华,并专门前往嵩山少林寺习武。1946年,宗归国,1947年,其在家乡开设“日本武术联盟”,发展至今,已收拳士逾140万,日本全国分支超2700个,全球十多个国家均有其分支。自1982年,影片《少林寺》一鸣惊人之后,嵩山少林寺在海内外一举成名。随后,嵩山少林寺武术表演团成立,开始出访各国、各地区表演,旨在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不仅如此,郑州开始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参加,声誉满载,这不仅是正义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典范。

3、古都文化

嵩山文化的诞生、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古都文明的推进。正如景日畛所著《说嵩》中提到的:“中岳胜名,初无定所。王者宅中定鼎,郊坼所赖,即曰中岳。”自北宋成立后,古都开封封都,嵩山于两京间,成为北宋皇陵之所。不论汉朝,还是唐朝,对于嵩山祭祀、封禅、巡游均十分青睐。汉明帝推进了法王寺的建设,魏明帝着手明练寺的修建、宣武帝、孝文帝、武则天等,分别打造了嵩岳寺、会善寺、三阳宫等,如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历届帝王对于嵩山这一文化之地的青睐,这里有着封建王朝千年沿袭下的文化习性,具有十分浓厚的皇权色彩。

3.1 天文文化

嵩山观星台遗址,可谓国内现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天文台,其内设两大建筑:测景台、观星台。前者于公元前11世纪建设,含台座、石柱两大构成,石柱顶部属于楼宇式盖。后者建立于1276到1279年,由国内古代享负盛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建立。旨在对日影加以观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天文信息。观星台高逾一千二百米,屬于砖石砌筑结构,包括台体、石圭两大结构。台体为覆斗状,上、下存在显著收分特征,与宋元朝建筑特点相符。顶置观星、测影室,具有观星、测景两大功能。郭守敬曾于此观测得大量数据,继而编制了《授时历》,可谓当时最为先进的天文历法,曾传播至日、朝、越等国,极具科研价值,较16世纪末欧洲格列高利历法而言,要早二百余年。

3.2 封禅文化

作为一种古人十分崇拜的祭典文化,祭祀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众多,有天地、有日月、有星辰、有山石、也有雷火。对于祭山而言,是供奉山神,以求风调雨顺,属于古人对于山岳的信奉、崇拜。就我国祭山活动而言,历史悠久,自上古时期已有,形式也隆重异常。正如《山海经》中所提到的:“苦山、太室、少室,皆冢也,必祠之:陈牢之具,献以吉玉。”即苦山、太室、少室等山岳均为山之宗主,必须祭祀其神,应以猪、牛、羊完备的太牢,还应以吉祥的美玉环陈来供奉。

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禅成为古都帝王太平年间、祥瑞之时必办之大典。不少帝王,为宣扬“皇权神授”之可信性,都会定期举办盛大的封禅活动,已达到“天命授为王,告太平于之,报群神之绩”。面对这种“大统”思想的潜移默化,五岳封禅渐而成为社稷之本,纵然随后改朝换代变更如此。

3.3 遗址文化

就嵩山而言,在其大小山体之间,夹带着较为广阔的平原、低丘,此地水路、平台广布,极利生存。早在五千多年前,该地区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中原文明引导下,古中华文明诞生、发展起来。嵩山地处中原要塞,各地人们生息交流,文化传播,均需途径此地,因此,嵩山文化圈日渐形成。随后,新旧石器文化诞生,嵩山催生了三代文化,并成为其传播中枢,而中原文化及周边文化的互为作用、补充、融合,汇聚成以之为核心的多元化璀璨的中华文明。

郑州、洛阳、开封,这三大古都均矗立于嵩山四周,其下残存的遗址异常丰富,有夏期早都王城岗,也有西周时期的负黍城,有春秋时期阳城旧址,也有纶氏城、古黄城遗迹。其中,当属王城岗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其作为夏朝文化之核心,隶属嵩山之境内,可见,古人所云“嵩山文化圈”的确存在,也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容磨灭的一色。

3.4 古建筑文化

嵩山境内,古塔群量多质优,渐成规模,极具艺术研究价值,被后世称为古建筑之艺术瑰宝。嵩山的各类古塔,从年代来看,纵横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塔体形态优美,有六角形、八角形,也有圆形,有密檐式、楼阁式,也有藏式,造型各异,精彩纷呈。其中,当属嵩岳寺塔的历史最为悠久,该寺以塔为核心,四周布设佛寺,这种格局可谓我国现存佛塔寺中的唯一仅有。其是我国木塔向砖石塔过渡、转变的证明。该塔的横截面为十二边形,外部分为宝刹、塔身、塔基、密檐四部分,结构严谨而精密,砖块间层叠砌筑,同现代建筑结构原理相符,代表了我国建筑设计、制造水平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刘保亮.文化场域中的嵩山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学术交流,2013(07):134-137.

[2]孙少梦.山岳崇拜下的嵩山景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嵩山构成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资源回收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