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家凉帽邂逅

2019-04-22 10:07杨梅
神州·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竹篾技艺文化

岭南之地风光甚好,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世代居住在此,创造了无数文化奇观,使这百越之地独具文化魅力。因缘际会之下,我参与了一次文化调研,邂逅了客家凉帽,以一个外来人的姿态观赏这朵开在历史长河中的花。

客家凉帽为客家女而生,客家女又赋予客家凉帽鲜活风采。客家凉帽的别称有很多,如“凉笠哩”、苏公笠、苏帽遮、凉笠。“苏公笠”之名的背后有一个流传百年的温馨故事。相传,东坡先生谪居惠州时,其爱妾王朝云一直相伴左右。因不忍心朝云被岭南的烈日灼伤,东坡先生创制了凉帽。这种帽子用竹子和布制成。竹织的圆箔中间空顶,周围悬挂布帘,以周蔽颈面前后,旁边垂下两条编带。时光无法倒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后人能够继承的惟有世代相传的制作技艺,能够铭记的只有浓浓的客家情。

一顶小小的客家凉帽,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竹编的圆箔,黑色的帽帘和编带,每一样都有各自的涵义。竹子最是冰凉,夏日带上竹编的凉帽,像感觉到山间的清泉一般。它又是贴心的,为劳作的客家女遮挡烈阳、撒下阴凉。编带的颜色有更丰富的意义。一般来说,未婚妇女的是白色,已婚少妇的是红色,中老年妇女的一般是青色、黑色或者红绿黑间杂。如果你有幸还能看到有一个妙龄女子带上白色编带的客家凉帽,一定要记得她还待字闺中哩!既是帽饰,当然可以用于表演。曾在视频里看到客家女头戴凉帽,唱起客家山歌,翩翩起舞。帽帘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黑,而是变化多样,粉的、蓝的、青的都有。舞动着的客家女躲在帽帘下,偶尔掀开来往外看一眼马上又羞答答地躲进去了。若换个场景,带着凉帽的客家女在山林里与心爱的男子对唱山歌,不知又是怎般可爱。

深圳甘坑有一个以“凉帽”命名的古村落,这里的客家凉帽及其制作技艺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的传统技艺命运相似,客家凉帽也抵挡不了工业快速发展的冲击,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复杂,而帽饰不符合普通大众的品味。深圳市文化馆帮助凉帽村组织成立了客家凉帽非遗培训室,支持传承人继续发展这门传统技艺。华侨城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在甘坑建立了客家风情小镇,用客家凉帽的概念设计出“小凉帽”姐妹的卡通形象,出版绘本、生产儿童用品。我们能看到政府部门和一些企业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客家凉帽及其制作技艺。

我们去拜访传承人张官贤先生时正遇上台风天,天上落起了瓢泼大雨。张先生冒雨去凉帽村与我们会和,随后而至的是他的年轻弟子张锐铮。调研了几个月,看了无数视频和图片、展品,我终于有机会亲手拿起一顶凉帽,抚摸那些编织出的花纹,满天星、娥眉花……张先生觉得遗憾,编“福禄满堂”“风调雨顺”字样的手法和口诀已经失传,连他也不能再编织出来。甘坑客家凉帽制作包括竹织、扫桐油、弥帽和上帽等四个环节,整个生产过程有33个工艺程序。他告诉我们,这33道工序是现在为止最完整的一套,其中经过了很多演变和创新。

弟子张锐铮在一旁破篾、削篾、撕咬篾,他学了一年,现在才学到竹织的环节。厚厚的竹子在他手中变成一捆捆薄薄的竹篾,他把竹篾放进齿缝间撕咬,使竹篾变得更薄更小。他半开玩笑说道“天天撕竹篾,我牙齿都松动了。你可别看这几个动作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竹子必须没有瑕疵,竹篾的厚薄必须恰到好处,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恒心。”张官贤先生笑了笑,布满老茧的手反复抚摸帽面,帽面似乎都要比他的手更光滑。他叫我也摸摸帽面,“你摸摸看,我们编得是不是很紧?是不是很平滑?”从手心传来一阵清凉,我仿佛感受到太阳低下的客家女戴上凉帽的喜悦。淳朴自然的客家女,不像中原女子一般优雅知礼,却独有一份天真和自由。听传承人介绍,为了遵守儒家文化的规定,黑色的布帘也被用来遮挡女子面容。这帽子里还蕴涵着客家先民的妇女观,让人想起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历史。今天的布帘颜色多样,粉的、蓝的、青的。張先生说这是为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变化,“不过似乎没有什么用”,他有些无奈。临别时,我戴上一顶凉帽拍了张照片,为了留念,也为了缅怀。

那日的雨落了整整一个下午,浇在人心上,生疼生疼的。我们又去了客家小镇,看到了用“小凉帽”姐妹IP形象做出的周边产品,却找不到一点凉帽制作技艺的影子。物非人非,传承人年迈老去、青黄不接,空留下客家凉帽一个概念,内里的那些秘诀和文化逐渐地被世人遗忘殆尽。这就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的原因吧?

在调研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的艰难,眼看着技艺失传、传承人老去,只能感到痛心。或许有人会说,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之必然。在今天,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之类的传统技艺早没了存在的必要,本就该顺从新陈代谢的规律,接受被历史掩埋的命运。可是,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技艺,岂是一句遵从规律就可以抛弃了的?就像客家凉帽,一顶小小的帽子,工艺繁杂,造型独特,儒家对于女子不可抛头露面的要求和客家女追求淳朴自然夙愿的结合,编带颜色里的秘密、编织花纹里的寓意都凝结在其中。又有多少传承人曾为了满足民众对于实用价值的需要,为了创新技法而付出心血?传统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它们的存在,让人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了解祖先的智慧,传承其中凝炼出的艰苦奋斗、创新不止的精神。

我的指导老师曾指出以往一味对非遗进行经济改造,最后重新投入市场的作法不切实际,历史溯源和保护传承人才是最重要的。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我充分理解了她的观点。

深圳街头,处处都有宣传文化的广告。这座新兴的、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也在思考文化传承的问题,越发重视非遗的发展。但是我看到的现状是,张官贤先生和其弟子除了受政府不多的补助外再没有别的福利待遇。思考如何落实资料库的建设和保护传承人,充分保证传承人的待遇和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承人保护体系,或许这才是当务之急。

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是一朵需要我们用情怀去浇灌的花。与一顶客家凉帽的邂逅,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怀。世事茫茫难自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稍作停留。世界上从来没有时光机,逝去的再也追不回,后悔的事情不计其数。探寻被历史车轮碾压过的文化和遗迹,让它们重新焕发光芒,这就是我当下想要做的事。

作者简介:杨梅(1998.02-)女,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竹篾技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寻访竹艺足迹传扬工匠精神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谁远谁近?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