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轩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既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基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迅速的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实施的前提,是要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进行剖析,明确其问题所在,找出当下对高等教育质量有效地提升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现实问题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01
Abstract The Outline of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10-2020)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re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which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basis for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with human resources,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premise of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find out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al problems; upgrading path
1 高等教育質量的内涵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包括了许多方面,它在一定意义上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应有功能,大到高校所需的教学楼、仪器设备,小到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兼顾高校所创造的科研环境、各种社会服务职能等等。”[1]《教育大词典》对教育质量的概念解释为:“教育质量的最终衡量结果体现在该学校对于培养对象的能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培养效果的优劣上”。艾斯丁(Astin A.W.)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多重含义及概念。它包括了高等学校的声望与等级,学生的质量成果、天赋发展和增值以及可得到的外界自助这四种含义。学者李福华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的‘三维的概念。[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需求的重大任务,必须要以学生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保障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达到国家的标准、社会的需求。[3]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涵盖了多层面的概念。就宏观层面而言,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代表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就微观层面而言,主要指的是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的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高等教育质量在现实中所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出解决对策。
2 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已有些许成就,例如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生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扩大等。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质量问题也愈发被重视。
2.1 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2015年,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6%,相较于2014年增加了0.16个百分点,对于国家教育而言是进步的,但相较于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早在21世纪初的统计,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教育占国内总GDP的均值为4.8%,而古巴、约旦以及秘鲁等低收入国家的教育投入占比均值为5.6%”,[4]由此数据可见,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逐年提高,但远未达到发达国家过去对教育的投资标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还会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它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比的结构式。国际评估体系认为效益最好的师生比为14:1,但直至2015年,教育部统计的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为17.7:1,师资队伍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的增长速度,高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2.2 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现如今,高等教育已不在是少数人所拥有的精英教育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招生的幅度直线上升,招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生源增长的速度,生源质量却在逐步下滑,这就使得高校在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有了更大的挑战。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应是以降低生源质量的标准而追求片面上规模的扩大化的教育,也不是降低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不顾学生质量而盲目办学的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兼顾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为统一的教育,只有在高校的生源质量上严格把关,兼顾教师教学的质量,教育质量才不会存在下滑的隐患。
2.3 高校培养模式的矛盾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以金字塔的形态组成。位于金字塔塔尖的研究型的高校,在我国所有高等院校中所占的比例略少;培养绝大多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普通院校处在金字塔的中部;而那些培养专门的、实用性的人才的学校则处于金字塔端的最底部。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许多高校仍把“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自己学校办学的主流趋势,纷纷在向精英教育靠拢,忽略了自身办学的特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有对本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定义及方向,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同的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要转变高校在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的误区,学术型、应用型或者是高职院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质量标准,而不是忽略自身的定位,盲目逐一。
3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也同时与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挂钩。面对当下高等教育质量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当下对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的提升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3.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根本任务始终不会变化,同时也是我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较为注重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偏重系统化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充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多种渠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上,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
同时,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首先,科研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学研究注重创造性,就教师而言,是新知识的创造量、知识的创新程度、以及知识的可实用性。就学生而言,科研的质量就是学生参与科研的程度、对待科研的意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是科研的中坚力量,而学生则是科研的后续能量,这两者均是提高未来高等教育质量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在履行教学科研的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拓宽其社会服务职能与文化传承职能,大学产生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的推动着大学的变革与发展。
3.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应只从学生自入校到毕业后的能力的提升,更是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教学质量的提升包括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設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提高高校师资能力要从教师培训、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出发。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改进,在职后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其次,教师专业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与教学质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需具有更高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敬业、乐业,不断地在教学中做到自我反思,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再次,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所讲授的课本知识与不断更新地、还未融入到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把符合当下时代的先进思想以及知识成果纳入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最后,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加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一改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其真正的受益于教学。
3.3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高校人才培养是基于一定经费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经费投入的多少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十分关键。有关物力资源,小到教材大到实验室的建立以及实验室器材及其相关设备都需要财力的支撑;有关人力资源,是否能够给予教师有效的激励政策及优秀科研人员驻足等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经费的投入不仅仅需要政府拨款,也要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而尤为要重视的是社会投入,社会投入的高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若经费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改进与提升,基础设施与基本的人力资源跟不上,高等教育何谈发展。重视各个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尽最大可能顾全到各方面,以便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
3.4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选择。[5]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特性。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入学率,而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高校办学条件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90年代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如今,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在此阶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树立起科学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同时要用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树立多样化的、发展的、全面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首先,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它体现在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式上,让学术型和应用型或者高职院校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不再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和整齐划一;还能体现在办学方法上,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多样化的质量观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高等教育带给他们自身的变化,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高等学校的要求。
其次,树立发展的质量观。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面临的实际的、具体的问题都不一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的(下转第93页)(上接第2页)质量能够更好地解决在这一阶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创新教育应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这是根据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它明确表达出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需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上。另外,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既要有量的增长,也要有质的规定。不能一味的追求量的增长,这样会导致高等教育的质量倒退,只有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向前迈进。
再次,树立全面化的质量观。不再去单一的、片面的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它是一个全面化的概念,这种观念要求我们在看待高等教育质量时,需运用整体、系统、全面的眼光去考察。潘懋元先生曾指出,“教育质量应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普通的标准,它旨在培养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的一般性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另外一种是具体的人才标准。即根据所在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的、不同于一般学生的人才質量要求。[6]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化质量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既要全面履行其四大基本功能,充分发挥高等学府的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也要积极的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单一的从某一个方面去确立其质量的高低。
参考文献
[1] Wor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rist Century:Vlision and Action[EB/OL].[2016-01-12].
[2] 李福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和评价[J].现代大学教育,2003(3):17-18.
[3]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8-08-29.
[4] 张璐晶.教育经费10年“欠账”超1.6亿万元[J].中国经济周刊,2011(3):49.
[5] 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8.
[6]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