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霞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就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在情境中触发学习的兴趣、在情境中实现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问题
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创设的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积极情绪的一种教学场景。它是一种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数学信息融合在具体、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轻松愉悦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主要从创设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致使其思维能力不够开阔,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对于一些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他们必须依托具体的事物才能想象到。多媒体就是连接学生与课本的纽带,是缩减两者距离的有效教学资源,它通过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画、声音、视频的方式,降低數学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平均分”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教师具体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3只小猴子要分掉6个桃子,有几种分法?色彩鲜艳的图画以及生动活泼的动画人物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于是,教师让学生上台拖动鼠标演示分法。这样的动手操作再次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兴奋的表情溢于言表。经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三种分法:(1、2、3)(2、2、2)以及(1、4、1)。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种分法最公平。学生自然而然会说(2、2、2)这种分法。教师趁势再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公平的实例。通过让学生列举大量实例,向他们渗透“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思想。这样就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不仅加深了他们的学习体验,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把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留下图文并茂的深刻印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让多媒体为数学教学助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生思考问题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并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它是具体存在的、是摸得着、看得着的。
如,教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线段”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线段。于是,学生找到了公路、火车、铅笔等大量的线段实例。经过这一寻找,学生发现原来自己就生活在一个数学图形的世界里,从而增强了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段有什么特征。经过认真仔细观察,有的发现这些线段有两个端点,还有的发现线是直的,不是弯曲的……就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找图形为他们创设一个丰富的生活情境图,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欲望,并且还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从这种生活情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有效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注和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用问题引领他们不断攀登数学的高峰,用问题保持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处于同一个频率,从而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例如,教学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先为学生出示一张画有5朵红花的卡片,学生一眼就发现上面有5朵红花。接着教师为学生出示同样画有5朵红花的卡片,问学生:“这两张卡片上一共有多少朵红花呢?你是怎么计算呢?”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乘法。教师以此为基础,继续追问:“3张卡片一共有多少朵红花呢?4张呢?”就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汪良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4).
[2]郭建军.论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