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截石位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作用的临床研究

2019-04-22 02:28齐文娟赵晶韩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周径支腿小腿

齐文娟 ,赵晶 ,韩丽

(1.日照市中心医院母婴保健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日照276800)

DVT就是深静脉血液非正常凝结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症,是妇产科较为常见的严重性并发症。调查显示,近年来临床产后DVT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因该病可能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尤其是并发肺栓塞,将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基于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产后DVT的防治[1]。随着产科分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良截石体位在自然分娩中逐步应用开来,日益受到临床重视。该文主要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该院接收的190例自然分娩产妇采取不同分娩体位进行研究,剖析改良截石体位在预防DVT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产科接收的190例自然分娩产妇纳入观察中,所有产妇经过相关检查得到确诊,均为单胎宫内妊娠。纳入标准:(1)均为足月分娩;(2)采取自然分娩;(3)意识清醒,可正常表达;(4)分娩前无 DVT;(5)所有患者对该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妊娠合并症、阴道畸形及剖宫产、精神异常等产妇。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范围介于24~36岁,平均年龄为(27.4±2.3)岁;孕周 38~40 周,平均孕周为(39.4±1.6)周;初产妇70例,经产妇25例。研究组:年龄范围介于 26~34 岁,平均年龄为(27.6±2.5)岁;孕周 38~41周,平均孕周为(39.7±1.7)周;初产妇63例,经产妇32例。在基本信息、孕周、产次等方面,两组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且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完成。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截石体位,即在产妇宫口完全打开,进到第二产程时,指导并协助产妇半坐卧在产床上,也就是把双腿放在支腿架上,用托腿板将产妇大腿托起,将托腿板关节端对往腘窝,双小腿自然下垂,膝关节弯曲60°左右,双下肢着力放于腘窝处支腿架上。研究组采取改良截石体位,首先再产妇宫口完全打开,进到第二产程时,协助产妇在产床上行半坐卧体位,然后将产床背板提高大约50°,双腿平放稍微分开,并放在距离产床平面约20 cm支腿架上,该操作和对照组不同在于把支腿架托腿板旋转180°之后支托在产妇小腿肌肉丰富处,让小腿处在接近水平位,然后将双足蹬于比支腿架低的足板上着力,使双下肢最大限度屈髋并往外展,指导产妇双手紧握床把柄,让产妇感到舒适并方便用产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产妇产后DVT发生情况,如下肢出现肿胀、皮肤淤血、皮温升高、疼痛及站立疼痛加剧等症状,通过彩超检查确诊,并明确严重度。同时,测定产后24 h产妇的大小腿周径变化,并将所得到的结果做好详细的登记。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DVT发生情况对比

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产妇产后的DVT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 1 所示。

表1 两组产妇产后DVT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产妇产后24 h大小腿周径差对比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差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大小腿周径变化情况比较[(±s),cm]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大小腿周径变化情况比较[(±s),cm]

组别小腿周径 大腿周径研究组(n=9 5)对照组(n=9 5)t值P值0.8±0.1 1.2±0.2 7.1 7 3 0.0 1 0 1.4±0.3 1.9±0.2 8.2 7 3 0.0 0 1

3 讨论

D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7 d,为孕产妇孕期、产时及产后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调查显示,产前、产后发生比例为1∶2。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多,再加上人们饮食结构变化,改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一旦静脉栓子掉落会导致静脉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会威胁到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须重视产后DVT的预防。

自然分娩是女性最为重要、特殊的生理过程,截石位是常用的一个分娩体位。但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2-3],常规截石位的体位摆放易导致包括DVT、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增加产妇痛苦,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常规截石位是把托腿板支托在产妇大腿,托腿架关节端压于腘窝内,在小腿部无支撑物,受重力作用使得小腿处在自然下垂状态,进而使腘部受压,供应小腿部位腘动脉及收集小腿血液腘静脉于腘窝深处中线部位下降,这都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造成局部血管内压升高,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易导致DVT[4]。改良截石位则让小腿从下垂改成水平位,且着力点在小腿肌肉丰富部位,可避免对腘窝压迫,解除静脉受压,改善小腿静脉血回流,有效降低血管内压,预防血管内皮损伤,有效避免DVT。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采取改良截石体位研究组的DVT发生为4.2%,显著低于常规截石体位对照组的12.6%,且产后24 h大小腿周径变化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自然分娩中采取改良截石体位,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产妇产后DVT发生,应当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周径支腿小腿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LG550t架桥机首跨50m及变跨过孔的介绍与研究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支腿油缸的伸缩控制系统、方法和机械设备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高空作业车副车架及支腿结构分析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