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芳
(德兴市人民医院内科,江西 德兴 334200)
肠易激综合征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可能与心理因素、基因遗传、内脏的高敏感性及胃肠道动力障碍有关[1]。认知行为干预是借助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手段,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及技能,在纠正不良认知方面效果较佳[2]。本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中,探讨其对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5~83岁,平均年龄(48.15±7.62)岁;病程1~11年,平均(3.92±0.91)年。观察组男7例,女23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48.09±7.58)岁;病程1~11年,平均(3.87±0.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对照组提供饮食指导、运动干预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步骤:①个体化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教具模型等对患者介绍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及时予以解答,避免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②了解患者认知特点与症状引发原因:指导患者自我检测疾病发作诱因与结果,并教会其如何应对疾病压力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纠正患者对自身心理及生理反应的错误认知,对认知进行重建;指导患者通过记录日记方式整理饮食及行为方式、肠道症状、应激事件及诱因等与疾病之间的联系。③呼吸训练:训练过程中适当播放舒缓的音乐,每天进行3次呼吸训练,每次持续10min。④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指导患者交替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训练,在紧张与松弛肌肉的同时减轻肠道生理应激,10min/次,3次/d;指导患者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以及气功等有氧锻炼,注意控制锻炼强度,劳逸结合,保证合理睡眠。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量表总分均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心理状态越差;以自制的自我效能量表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时自我效能,量表包含饮食、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社交以及情绪调节等5项内容,共25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7,重测效度为0.824;以IBS生活质量表[4]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时生活质量,量表共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量表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SDS量表得分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分值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提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肠易激综合征虽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疾病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不断入院就诊,给患者生活带来困扰的同时也增加医疗负担。而作为感情色彩最为丰富的器官,人的情绪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肠道的感觉、运动以及分泌功能,心理因素决定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肠易激综合征形成与转归均发挥重要作用[5]。
认知行为干预是能够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纠正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干预模式,用于临床中可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以及遵医治疗依从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自我效能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提示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提升患者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存在多种方式,本研究选用个体化健康教育、认知重建、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等方式,通过重新建立患者正确的个人认知,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干预。以往研究中指出,医护人员通过向患者阐明认知行为干预对疾病的意义,使患者获得正向心理暗示,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帮助作用[6]。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以及认知重塑,使患者充分掌握疾病发生原因、治疗与预后相关知识,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心理状态亦可获得改善;加上呼吸训练以及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充分调动患者自身潜能,在调节患者情绪状态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有效阻断心理因素与疾病间的恶性循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