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吕鹏
(乐安县人民医院外科,江西 乐安 344300)
外科手术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的损伤。通常手术主要借助手术刀、剪刀等器械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负担,容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排斥等消极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降低术后疼痛感[1]。因此,本研究就适应性训练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术后疼痛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56.24±4.63)岁;病因:外伤17例,甲状腺囊肿13例,乳腺囊肿11例,胆囊炎7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55.83±4.71)岁;病因:外伤19例,甲状腺囊肿11例,乳腺囊肿9例,胆囊炎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各项检查检查、术前的准备工作等。观察组则实施适应性训练的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通过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向患者直观展示手术的过程,减轻患者内心对于手术的恐惧心理,消除患者内心的消极情绪,告知患者手术的基本步骤、目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缓解患者内心紧张的情绪,达到积极面对的状态,同时对患者进行鼓励与支持,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床上大小便训练:在患者手术进行前两天进行对大小便训练,指导患者床上排便的方法,并告知其注意事项,预防尿潴留风险。③吸气、呼气训练:指导拟胸部手术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具体方法是先用鼻深吸气,尽量使腹部隆起,坚持3~5s,呼气时缩唇,气体经口缓慢呼出。拟腹部手术者,指导其进行胸式呼吸训练:胸式呼吸只是肋骨上下运动及胸部微微扩张,具体做法是先用鼻深吸气,使胸部隆起,略微停顿,然后由口呼气。④肢体制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制动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提升术后适应性。外科手术会给患者带来伤口的创伤,故对于外科手术来说,患者均需要进行术前肢体制动训练。制动可通过平移、轻微转动、小腿自由伸曲等动作进行,以缓解患者身体的不适。
①干预前后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数据分析对两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量表均为8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②以视觉模拟评分表(VAS)[3]对患者术后疼痛感作评估,总分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SD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1、12、48h VAS评分均逐渐降低,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据研究表明,过度消极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的代谢调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4]。有数据显示,实施外科手术前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手术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5]。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则是来源于对手术缺乏认知、对术后疼痛的担心、对术后康复率以及手术成功率的担心。而科学研究表明,术前对患者实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悲观的情绪,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6]。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后,其SAS评分、SDS评分对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SAS评分以及SDS评分与人体心理健康程度呈负相关的关系,表明采取适当性训练对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存在改善作用;且在此研究中两组患者VSA评分对比,观察组术后1、12、48h时的VSA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对患者进行适当性训练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本研究中适应性训练的进行主要从心理护理、大小便训练、吸气和呼气训练、以及肢体制动训练4个方面入手。其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效地消除患者消极的情绪,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目的等,消除患者内心因对手术不了解产生的悲观情绪,提升自信心,继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术前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解决患者术后因卧床引发的不便,有效避免患者大小便时出现伤口撕拉现象;通过进行呼气、吸气训练,利于预防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现象影响手术治疗效果;通过术前对患者进行肢体制动训练,使患者在术前掌握活动技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患者术前进行适应性训练能有效改善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且可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