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碳锁定分布现状及立体化解锁对策

2019-04-22 11:23刘晓凤
统计与决策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碳湖北省承载力

刘晓凤

(1.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2.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 27599)

0 引言

伴随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动,火电、冶金、建筑、化工等高碳产业发展面临严苛形势。能耗高、资源消费大的产业结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就势必成为最终选择。为推动高碳产业顺利达成低碳转型,湖北省采取了大量举措。但短期内湖北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还存有诸多难点,主要缘于高碳技术及制度的依赖性所引发的碳锁定效应,进而对低碳转型形成了刚性约束。因此,湖北高碳产业可否成功达成低碳转型,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碳锁定效应,而要实现碳锁定的解锁,精准领会其形成机理非常关键。因此,本文构建湖北省区域碳锁定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碳锁定的作用机理展开探讨,进而提出碳锁定的立体化解锁策略。

1 湖北省区域碳锁定的分布现状

1.1 湖北省区域碳锁定的测算方式

1.1.1 碳承载力测算方式

碳承载力测算公式为:Ti=A1T1i+A2T2i;碳承载力为一年内某区域的陆地与湿地生态系统能承载的经济社会活动最大的CO2排放量,用Ti代表。Ti是i区域湿地、陆地的碳承载力的汇总;A1代表诸如森林、灌木林、耕地等陆地植被的年均碳吸收强度,如表1所示,A2代表江河、湖泊、沼泽等湿地的年均碳吸收强度,T1i代表陆地植被的面积,T2i代表湿地的面积。

1.1.2 碳排放测算方式

碳排放测算公式为:

表1 陆地与湿地的年均碳吸收强度

其中,Ci为i地区碳排放综合指标,分别用Ci1、Ci2、Ci3、Ci4、Ci5、Ci6、Ci7、Ci8、Ci9表示为i地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与水泥的年消费量;λ1、λ2、λ3、λ4、λ5、λ6、λ7、λ8、λ9分别表示各指标的碳排放系数,如表2所示。

表2 各类燃料和水泥的碳排放系数

1.1.3 碳锁定系数测算方式

1.2 湖北省各区域碳锁定分布情况分析

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2016)、湖北省水资源公报(2010—2015)、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6),各地市统计年鉴(2011—2016)、各地市水资源公报(2010—2015)、各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6)。

根据碳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2010—2015年湖北省各地市的碳承载力,如表3所示。

表3 湖北省各地市碳承载力 (单位:万吨)

根据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得到2010—2015年湖北省各地市的碳排放量,如表4所示。

表4 湖北省各地市碳排放量 (单位:万吨)

根据碳锁定系数计算公式得到2010—2015年湖北省各地市的碳锁定情况,如表5所示。

根据碳锁定分析结果对湖北省各地市进行分类,可将各地市碳锁定状况分为6类。

第一类:鄂州市。鄂州市呈现出低碳承载力、高碳排放、高碳锁定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鄂州市面积不大,森林、湿地资源不算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排在第12位,不算高,相对于碳承载力而言,鄂州市碳锁定程度高,且有上升的态势,减碳的压力较大。

第二类:武汉市、黄石市。武汉市、黄石市呈现出低碳承载力、高碳排放、较高的碳锁定状况。其中,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排第1位,较为发达,碳承载力排第11位,碳锁定有加剧的态势,而黄石市经济发展水平排第9位,碳承载量排第12位,碳锁定有滑落的趋势,表明武汉、黄石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粗放、能耗较高,需要逐步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表5 湖北省各地市碳锁定状况

第三类:宜昌市、襄阳市、荆州市、黄冈市、孝感市、荆门市、十堰市、咸宁市。这些地市呈现出碳排放量适中、高碳承载力、低碳锁定状况,碳锁定系数都为负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说明这些地市碳排放量皆能为碳承载力所消弭,但这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方式还是有待转变。

第四类: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这些地市呈现出低碳承载力、碳排放适中、低碳锁定状况。这4个地市的碳承载力不高,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碳排放相对不高,碳锁定系数小于0,说明较低的碳排放量和较低的碳承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还算不错,但仍需保护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碳承载力,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减低能源消费,继续走低碳发展道路。

第五类:恩施自治州。恩施呈现出高碳承载力、较低的碳排放、低碳锁定状况。恩施经济不算发达,虽然碳锁定程度低,碳锁定系数小于0,主要缘于较高的碳承载力,有利的生态环境,仍需持续保持已有生态资源,在经济发展时着眼于低碳发展,保持良好的低碳锁定局面。

第六类:神农架林区。神农架林区呈现出低碳承载力、低碳排放、低碳锁定状况。神农架经济不够活跃,生态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但毕竟面积不大,碳承载力有限,需要大力挖掘低碳旅游经济,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低碳发展。

2 湖北省区域碳锁定分布状况的缘由

2.1 碳承载状态

在湖北省各地市碳锁定分析中,可发现湖北省各地市碳承载力增长乏力,甚至还有滑落态势,这与各地市在经济发展中只关切地区生产总值而漠视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陆地方面,就森林而言,湖北省各地市每年木材消耗量较大,再加上森林火灾、病虫害、干旱、泥石流、过度砍伐,森林资源没有获得有效保护和长足发展,降低了森林的碳汇功效。就草原而言,湖北草原呈现沙化、退化、盐碱化的发展态势。就耕地而言,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灾害毁损、水土流失、耕作手段失当、非农建设占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生态退耕、产业结构调整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造成耕地红线受到威胁,减少土地的植被覆盖率,碳汇作用难以为继。

湿地方面,对湿地资源的无序围垦,使湿地资源减少,碳汇功能滑落,搅扰了河湖生态系统,减弱了湿地对碳的天然吸附能力。就河流而言,大坝建设等活动扰动着河流的碳吸收能力。就湖泊而言,湖北的湖泊从西边的枝江到东面的黄梅,北边以应城、皂市、钟祥的粘土阶地为边界,南接洞庭湖,面积不等的湖泊鳞次栉比于长江、汉江周边。1950年湖北的湖泊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有1332个,水面面积85.28万公顷,但由于过度的垦殖、填湖造地,现在湖泊资源下降为755个,水面面积27.06万公顷。湖泊面积的下降缩小了湖河容积,湖泊的碳汇能力大为滑落。就沼泽而言,无序开发、过度利用,扰动着沼泽的碳汇能力。

2.2 碳排放状态

研究中还可发现,湖北省各地市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正增长状态。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造成对化石能源的难舍难离。湖北省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中段加速时期。目前湖北省城镇化率为58.1%,预测2020年会升至60%左右,显示会有大量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生活。在这种宏观经济社会状况下,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大规模融资的运作领域仍会聚集于化工、冶金、电力、交通等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重工业之中。展望未来50年,湖北省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产品的产量仍会居高不下,尽管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水平会有一定纾缓,但化石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规模难以显著滑落。

二是能源结构中煤炭为主,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能源消费占比虽然有所滑落,一直都在50%以上,燃气类能源消费占比虽有所增加,但一直在20%以下徘徊,石油类能源消费占比较少,多在2%以下,清洁类能源消费占比在6%左右。显示出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居多,石油类少,燃气类也不多,清洁能源有待提高,这决定着湖北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依附于高碳的化石能源。虽然湖北省清洁能源的总量在提高,但缘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持续时间久,同传统化石能源比较来看,成本大、效益不佳。且湖北省早已构建了比较健全的高能耗工业体系,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体系中的占比不高,没能发挥调整能源结构、减低碳排放的功效。

三是社会成员消费观念有待扭转。碳排放的源头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个人与家庭生活、交通这三类,而交通方面又有相当规模的碳排放来自私人汽车,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引致的碳排放在全部碳源中占了将近1/2,若社会成员有意识的主动采纳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出行,会有利于碳解锁。但工业经济中所形成的“便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习惯、消费心理,酿成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甚至是无谓的消费。整个社会就沉湎于对化石能源交通体系的依赖而不能自拔。

四是地方政府对GDP的热捧。湖北省各地方政府在压力型行政考核体系下,争相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高经济效益的项目。在经济过热、能源紧俏、投资过多的时候,湖北省政府会出台一些举措来治理高耗能行业,防范过度投资,避免低水准重复建设,但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追逐之下,依然我行我素,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大开绿灯。随县石材产业园超边界超规模开采,对已开采裸露作业面没能及时覆土与绿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尘土飞扬严重,园区内一些企业没有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没有通过环境保护验收,万和镇拦污坝建设一直没有到位,问题不断。但地方政府一直没有进行及时整改。

五是国内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产业转移加重碳锁定。在我国,劳动力流动性较高,石化、钢铁、冶金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先于来料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这些资本密集型行业会对环境和资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转移过程中对中部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扰动较大。产业转移的择取性体现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中部资源的倚仗。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不仅对承接地的人文和政策有要求,在今天国际资源价格突飞猛进的境况下,更对承接地资源有要求。对资源的需索性,就造成了承接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相应的环境毁损。产业转移的趋利性决断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无视环境保护。在利润和环境保护出现冲突时,转移产业择取的是利润而非环保。另一方面,中部地区欠缺生态保护意识。中部地区面对着发展经济的要求与压力,在环护意识上较为迟缓,在承接产业转移和环保出现冲突时,为获得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生态环境。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湖北省区域碳锁定状况呈现出由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的带性分布,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的地市碳锁定较为严重,仅天门碳锁定程度较轻微,鄂西北、鄂西南的地市碳锁定较轻,神农架林区的碳锁定程度最低。

经济发达的地市碳锁定较为严重,如武汉、黄石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碳锁定程度较轻,如随州、咸宁,碳锁定程度高的地市碳排放量差别较大,如仙桃,碳锁定程度高,但碳排放量不高,碳锁定程度也高,但多数碳排放高的地市碳锁定程度也较高,如孝感。

3.2 政策建议

湖北省各地市碳承载力、碳排放量、碳锁定程度差异较大,可以依照不同区域的不同性质,采用有差别的碳解锁策略。

(1)对碳承载力低的地市,要主动设置碳承载力目标。积极推进绿色行动,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展开生态建设,施行造林工程、低产林改造工程、通道绿化工程、住地绿化工程,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林地与森林保有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同时要依法治林,积极保护森林资源,严格监管林业资源,对非法占用林地、乱砍乱伐的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惩治措施。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构建完善的草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设置农田保护红线,并设置相应的管理与补偿制度。对各类湿地进行分区保护,进行湿地恢复、退耕还湿,可持续利用湿地,连接被人为分隔的湖泊,恢复水域的生态,增强水域的碳汇功能,偿还水域生态的历史欠账,加强防治水污染,对湿地污染施行零容忍制度。

(2)对碳排放量高的地市,要施行严苛的碳减碳目标。湖北省各地市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大相互间合作,产业结构升级可推动周边地区的碳减排,各地市在实施产业发展策略时,要从区域整体着眼,加强省内各地市的合作,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正效应,推动省内各地市一道实现碳解锁。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激励第三产业发展之时,要推动第二产业由低端制造业转型至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至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使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同步发展。

在能源消费结构上,要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加大天然气的消费占比。发挥电力、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替代功用。

在社会成员的消费习惯上,湖北省各地市政府可有意识的运用规章制度引导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设置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激励制度。对社会成员消费节能环保的产品给予财政补贴,激励社会成员的低碳消费行为。

在各地市政府的政绩观念上,湖北省政府要进行统筹引导,采取责任清单手段,构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碳锁定水平的评价体系,把政绩考核、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指标进行细分,以增强低碳指标的约束力。还要依照湖北省不同地市的发展基础和碳解锁目标分别设置不同地市政府的考核内容,采用各异的考核标准。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不但要考量产业转移对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面,更要考量产业转移对本地环境的消极影响。要参照国外的完备环境标准体系,设置合理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并对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难题,施行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落实环保执法力度。

(3)对碳锁定严重的地市,则要在碳承载力、碳排放量上两手都要硬。把实现碳解锁纳入各地市政府绿色发展考核之中,要在现有条件下大力提高森林、草原、耕地等陆地资源的碳承载力,还要从工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习惯改善、政府低碳发展策略上实现节能降耗减轻碳锁定,从运用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本地优势等方面实现碳解锁。

猜你喜欢
高碳湖北省承载力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榜
煤制高碳醇技术进展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引领流域结构减排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