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

2019-04-22 02:13:54王洪喜
新疆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片厂哈迪牧歌

□王洪喜

电影《远去的牧歌》于2016年初启动,历经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关心,被列为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重点影片。天影厂组织了精兵强将,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和拍摄,力求拍好新疆故事,拍出新疆少数民族经典影片。

此片的编剧有三位,首位编剧有哈萨克族哈依夏·塔巴热克,其作品有《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其次是荣获国际电影节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的新疆电影家协会主席、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还有新疆电影家协会理事,天山电影制片厂影视策划部副主任周军。导演是新疆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设计师阿迪夏·夏热合曼和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周军。摄影指导是曾荣获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金鸡奖故事片特别奖的蒙古族一级摄影师格日图。

《远去的牧歌》讲述的是哈萨克牧民四季游牧转场的生活,影片结构由春、夏、秋、冬四个段落场景组成,跨度时间为40年。本片通过叙述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转场中,哈迪夏的丈夫哈山发生意外,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产生矛盾来演绎草原上迁徙生活。草原上的牧民在这种环境下,经受了生产和生活的变迁以及情感的心路历程。

影片一开始,摄影师“别有用心”地采用了“闪回”表现手法,切入视角独具特色,出人意料,赋予了这部电影超然拔俗的艺术风格,及影视语言拓展的最大可能,最终实现了主题的升华。运用这类“闪回”表现手法,其最典型的则要数日本电影“追捕”了,把“闪回”的手法和叙事方法运用在宏大的民族史诗般的电影中还是首创,使人们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草原民族“四季游牧”经过上千年积淀的历史正面临着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消逝的过程。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影像资料里才能看到这古老淳朴的游牧生活方式。

《远去的牧歌》导演以“心灵的絮语”式的蒙太奇语言来讲故事,推演出了人与草原,人与人,人与生灵三个层面的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在这三个层面中,人与草原是密不可分的,从影片开场牧民们在风雪交加的冬季转场的镜头中,就铺垫和交代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环境,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所产生的矛盾和误会以及人物事件和情节线索的发展,来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明确了影片的人物关系。鹰、马和燕子这些生灵的出现,使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升到了美学极致。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很有创意,每当胡玛尔情绪低落时,他就吹起了斯布孜额,这既展现了影片中以物托情的细节,又突出了斯乌孜额乐器在此时出现的重要性,随着斯布孜额音乐的响起,仿佛把观众带入了牧民生活的场景。在每个转场的开始,都有一曲节奏轻快的转场音乐响起,可谓美轮美奂,令人遐思。

当然,要是从电影美学高度去要求,《远去的牧歌》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的。若故事主线再清晰些,人物的思想脉络再连贯些,拍摄和制作再精致些,就更有史诗般的光影意境了。

总体来说,《远去的牧歌》是一部当今中国电影作品中独特的生态电影,它引发了当今人们对自然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关系的思考,这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永恒话题。笔者认为,它的启示和镜鉴意义既在当下,更在未来,期待电影《远去的牧歌》在不断地提升中走向完美,成为当之无愧的影视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制片厂哈迪牧歌
《中国银幕》制片厂巡礼
中国银幕(2023年5期)2023-05-10 00:04:41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10
天山牧歌
RE/Form地毯系列:扎哈·哈迪德建筑的缩影
现代装饰(2018年11期)2018-11-22 07:27:52
结晶之美
落寞或重生
现代交际(2016年23期)2017-05-24 17:08:32
桥头牧歌
湖南农业(2015年5期)2015-02-26 07:32:32
从八大到六大,好莱坞制片厂风云
大众电影(2014年3期)2014-06-11 20:17:06
中央新影制片厂告出版社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