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画中的琴者

2019-04-22 03:59虞露
现代苏州 2019年7期
关键词:抚琴伯牙弹琴

文 | 虞露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古琴从古至今便是中华文人墨客的掌上瑰宝,为世人所珍视,亦是天然的解乏神器。古琴淙淙的琴声,或悠然,或铿锵,或清远,或空灵,角羽宫商间便能弹奏出抚琴者动情的诗赋和古韵中的爱恨别离。“诸葛空城,悠悠禅乐”、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丝丝琴弦中跳动吟唱了多少千古传诵的琴者故事,他们在涓涓细纸上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歌咏古今,古画的斑驳意境更让画中琴者传奇的人生不惧时光冷峻的锋刃熠熠生辉。

琴者,唯有琴弦,再无其他

说到琴者,白居易绝对是一位懂琴玩音的高手。在《清夜琴兴》中白居易独自于清夜月寒,出鸟栖尽,万籁俱寂之夜,寂然坐于空旷的山林中,抚琴弹奏,清冷安闲心境悠然生出。恬澹的琴声与白居易恬澹的心境相辅相成,一曲终了,内心的平和还迟迟未曾消散,余音袅袅中抒发着白居易与自然融为一体清澈沉浸的情愫。

古时圣贤多弹琴,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雅士、普通平民,有的是寄思于琴,有的是附庸风雅,有的是炫技求名。而白居易才是真正追求琴艺、探索琴道的风雅之士,他懂得琴的安静祥和,懂得琴的风韵潇洒,懂得全神贯注地将自己内心的心弦与古琴的琴弦相融合,用自己的气息、熟练的手法,传达出琴的意趣和自己的意念,体会出心灵与琴弦契合的妙趣,独享聆听这上古之音,后人将其画为作品以《清夜琴兴》图赞美白居易。

名扬天下的“诗仙”李白也与古琴有过一段不凡的情缘。传说李白游蜀地,遇到一位琴艺高超的和尚,便坐下倾听,琴声悠然荡漾,李白听得越发入神了,便吟诗一首:“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这就是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琴》。李白在此诗中表达对和尚的倾慕之情,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又反衬弹琴人高妙诱人的技法。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后人将此景化为画作,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善琴者通晓自在

古今中外的皇帝很多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师,要细细数来的话,宋徽宗在《听琴图》中抚琴赏曲的情景历历在目。画中苍松摆动,枝叶郁茂,松下抚琴人着道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琴声入耳,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传说宋徽宗赵佶十分信奉道教,《听琴图》讲述的就是宋徽宗把自己装扮成一个道士模样,在宫中弹琴欣赏,也可谓是一位伟大的琴者,他将道教的思想融汇于古琴的文化内涵之中,创新于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蔡京更是题诗借用这两个典故,指出了徽宗的琴艺高超和暗示听琴者深谙琴音,同时也体现出中央集团制度下君臣一片和谐,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的深刻政治意蕴。

“伯牙抚丝、倾诉佳音”的故事可以说是千古传诵、至交典范。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二人做了一辈子的知音,情谊深厚。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人作《伯牙绝弦》图纪念这段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琴艺可练,修身养性的生活追求也可练,但这份真挚的情感是练不得的,琴彷佛是伯牙照的一面镜子,他对子期的思念,借着琴音传达知音难寻的痛苦。

《平沙落雁》可谓是中国的一首古琴名曲,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傅抱石曾经画过平沙落雁图,清代的著名诗人张梁也曾在江边弹奏《平沙落雁》曲,表达其鸿鹄之远志的心胸,通过诗乐的结合,拓展了琴曲的主题意趣,使得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猜你喜欢
抚琴伯牙弹琴
听雨
知 音
高山流水
相如琴台何处寻
清明
弹琴换牛
弹琴蛙
小蟋蟀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抚琴只为弹一曲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