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古琴大师论往

2019-04-22 03:59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9年7期
关键词:琴谱弹琴古琴

记者 陈佳慧

聆听古琴大师的往昔,就是聆听百年古城的琴曲。

吴兆基:吴门古琴的高度

吴兆基是被誉为“吴门琴韵”的一代古琴宗师,作为吴门琴社的发起者之一,吴兆基既很好地继承了吴家的古琴艺术,又发扬光大了这门艺术,虽然遭受了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许多重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这门艺术的潜心钻研与追求,将古琴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到新的高度。吴兆基于1997年逝世,而他的一生与古琴的故事,都被详细记载在由其子古琴名家吴光同主编的《吴兆基琴学思想》中。

1908年冬,吴兆基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第二年吴家举家迁居到其母故乡江西省南昌市。之后吴兆基的父亲吴兰荪受同窗好友朱熙邀请,又携全家来到了苏州。吴家是音乐世家,吴兰荪先生也是古琴大师,吴兆基母亲爱吹箫,目染下,他七岁就能上台表演二胡,还擅长笛箫和弹风琴。1919年冬天,吴兆基开始跟随吴兰荪学习古琴,又拜识了众多古琴高手,并对吴浸阳先生的琴艺尤为倾慕,后拜在其门下。拜师的过程还有桩趣事。一开始吴浸阳并不愿意收徒,于是吴兆基在旁边默记他的演奏指法特点和旋律、节拍,再自己按谱摸索出曲调片段,弹给吴浸阳听,终于感动了吴浸阳先生并被收入门下。

1928年,吴兆基还跟随太极大师陈微明学习杨式太极拳。1931年,他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先后在苏州、常熟、无锡、南京等地的中学任教。工作再忙,他也从未放下古琴。1935年重阳节,澄江庄剑丞邀海内缦友及吴门著名琴家李子召、査阜西、吴兰荪、周冠九、彭祉倾、王寿鹤、郭同甫等会琴于怡园坡仙琴馆,莅会者有三十余人,吴兆基亦在与会之列。会上大家发起了成立今虞琴社的号召。1936年初春,今虞琴社在苏州成立,査阜西出任琴社社长,次年出版了《今虞》琴刊。

1941年,吴兆基在苏州创办吴县私立肇基中学。1943年4月,被苏州日伪教育局强行劫收,更名为“吴县县立第二中学”。之后,他又前往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任教。期间,他经常随父亲吴兰荪与琴人雅聚。1950年,吴兆基开始在苏州市第一中学任教,担任苏州市中学数学教研组大组长,在教育界颇有影响。1956年春,北京古琴研究会王迪、许健访问了吴兰荪和吴兆基,并为父子录音。同年冬天,吴兆基应邀和著名琴家汪星伯前往上海,在上海电台录音。吴兆基在任教期间工作繁重,但操琴未辍,先后在苏州市一中图书馆、乐群社会堂等处举行公演,颇受听众欢迎。

1959年,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公演,吴兆基及其他四位古琴家在首都北京为该剧配奏琴曲,引起轰动。1962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中收录了由吴兆基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渔歌》。文革期间,吴兆基遭到审查,下乡劳动近五年,但他常于寂静中默默忆念,感受农场大自然的天籁,也成就了他晚年在琴学境界上的升华。

重操琴曲后,吴兆基拜访友人,参加活动,同时录制了许多琴曲。1984年春,苏州市文联在鹤园栖鹤堂为他举行古琴演奏六十年纪念会。吴兆基携弟子裴金宝、王涛与会,苏州众多文人名士雅集,盛况空前。金秋时节,先生以古琴演奏家的身份参加苏州市民族音乐演奏团,先后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三市演出。

1986年,吴兆基与苏州琴家徐忠伟、叶名佩酝酿筹建琴社,裴金宝也参与了筹建工作。同年11月,在苏州市平江区文化馆召开了吴门琴社成立大会。1989年,应香港艺术中心邀请赴港参加“中国名家大东乐韵雅叙”活动。艺术中心安排了他的古琴独奏专场演唱会,历时两小时,剧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大获成功。之后香港雨果公司出版了其古琴专集CD《吴门琴韵》。1996年10月重阳节,吴门琴社邀请了四海琴家汇集于鹤园,举行了“吴门琴社成立十周年暨吴兆基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1997年,吴兆基主持编印了由吴门琴社编写组编写,黄耀良主笔,王铎策划,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吴门琴谱》,8月2日,先生在家与世长辞,终年90岁(虚岁)。

范坚强将彩票翻过来,另一面是机打的数字和特殊条码,这封短信显然没有完,也许还有一张,但遗失了。他猜测这是苦根写给雪萤的信。他想到了什么办法呢?如果我死了、如果我死了……范坚强重复着这句话,苦根不会想碰瓷吧?他想到那天早上,车开过去,苦根连躲也没躲一下。

吴兆基对古琴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是无止境的,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也念念不忘古琴,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门艺术传授后人,继承发扬。

叶名佩:琴家应有自己的风度

叶名佩,著名古琴家,一生为古琴事业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她1929年生于浙江温瑞安,现定居苏州,至今为止弹琴逾70载,琴风委婉细腻,清新舒畅。

与众多古琴大师一样,叶名佩也是自幼接受艺术熏陶。她的父亲喜欢琴棋书画,也支持她学。叶名佩的父亲在外面结交了不少朋友,学琴的启蒙老师杨子镛是他的朋友介绍的。

14岁时,叶名佩正式拜杨子镛为师,她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学了13首琴曲,且都凭脑子记。后来杨老师回到乡下去,叶名佩便参加了今虞琴社。当时张子谦、李明德、徐元白都是琴社的骨干。而她此时在读补习学校,不天天上上课,空闲时间很多,就在外面教琴接触了不少从事文艺的人,她也喜欢参加社会活动,所以经常参加弹琴演出,无意中认识了上海琴界的不少名人。虽然今虞琴社成立是在苏州怡园,但后来上海弹琴的人比较集中,于是在张子谦家里成立了分社。叶名佩说,这些老师对她的帮助很大,那时候她对琴谱和指法都不熟练,只是因为年纪小,容易记住。会看简单的琴谱后,她自己能看谱就先自己弹,弹了之后到琴社来接受指点。

1946年,她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1948年随张大千赴成都学中国画,深得张老画风神韵,后多年参加军区文工团美术工作。1982年起叶名佩定居苏州,组织古琴雅集交流活动。1986年,她与吴兆基、徐忠伟、裴金宝一起,发起创办苏州吴门琴社。

在定居苏州之前,叶名佩就想知道苏州有哪些弹琴的人。叶名佩出差到上海,看望张子谦和师兄姚丙炎,聊聊古琴。当时弹琴的人全国也没有多少,互相都知道。姚丙炎便介绍她认识了吴兆基。1986年成立吴门琴社的时候,叶名佩当过副社长。当时学古琴的人很少,真正喜欢也很难。

关于学琴,叶名佩有着自己的见解:学古琴在古代是必修课,文人都要会弹弹琴,但学琴的难度是很高的。古琴曲都有故事性,理解难度大。弹琴与演戏一样,不仅要掌握技巧、熟练曲子,还要有一定的姿态,有自己的风度,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叶名佩给后学者总结出学琴要有“三心”,自信心、决心和恒心,先掌握指法,再从练习曲到小曲子,一步一步学下去,坚持不懈,才能终有所成。都说琴棋书画可以修身养性,这也是国家提倡传承发扬的传统文化。谈及此,叶名佩以一种过来人的感悟,认为中国应该弘扬自己的文化,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东西。

黄耀良:操缦境界是古意

黄耀良,字慎之,1930年生于苏州。黄耀良对中西方音乐造诣都很深,这也与他的音乐人生有关。在高中之前,因为对音乐的兴趣,他自学了琵琶。1948年,吴兆基参加了苏州吴平国乐团,弹琵琶及三弦,解放后师从龚万里先生学习琵琶,也成为了乐团的骨干。苏州市文化局有位干事看他琵琶弹得好,就问他是否愿意学习古琴。虽然当时古琴已经没落,基本无人会弹,但黄耀良考虑到古琴艺术是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口气就答应了。1955年起,他被介绍给了吴门琴派创始人吴兰荪先生学琴,得《良宵引》、《石上流泉》诸曲。1956年下半年,吴兰荪先生罹患眼疾,双目失明。遂从其子吴兆基先生,续学《渔歌》、《潇湘》等。吴兆基平时不带学生的,黄耀良自然而然成了吴兆基老先生的头一个学生。

1957年起黄耀良调至安徽艺专任琵琶教师,但他经常利用暑假和寒假回苏州,求教吴兆基老先生,在安徽时黄耀良还加入了黄梅戏剧团乐队,担任首席伴奏,正因为自己在音乐上面的不断积累和努力,才为他今后在古琴上面的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培养了大批的琵琶演奏员及教师。老师专注于音乐创作,后打谱《山居吟》、《楚歌》、《汉宫秋》等。

1988年黄耀良退休回到苏州,他听说吴老有两张古琴CD片,只有声音但没有琴谱,便就自告奋勇为吴兆基老先生“翻译”古琴琴曲,将这两张CD片上的所有曲子都整理成了琴谱《吴门琴谱》。有了琴谱以后传播古琴文化,古琴教学就更多方便,效果更好了,这本琴谱也大受学琴者的欢迎。之后,他也出版了自己的琴谱《操缦集》。

谈到中西方音乐,黄耀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中他也流露出了自己弹奏古琴的理念,那就是对意境的要求。“我们在传统艺术中讲究意境,不讲究技艺。我们弹琴也是一样的。意境达不到,就不行。古琴声音很小,也需要你安静听。”他说,“琴好,要有余音,表达着弹奏者的情感。”他举例《忆故人》,流露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古代因为那时候交通不便,想见真的很难见到。而同一首《忆故人》,当代人来弹,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古人的场景里。

现在学琴者变多,正是因为大众的文化程度都大大提高。但技巧要练好不难,把古人的情感弹出来,则是一辈子的难点。也正因为如此,黄耀良建议孩子不用太小学古琴,起码等到中学,这样才能体会到曲中的感情。古琴的底蕴,需要用一生来品与寻。

裴金宝:古琴的理想是天人合一

1954年4月,裴金宝出生在苏州望亭镇,他自小酷爱江南丝竹,对昆曲、园林等亦颇有研究。裴金宝师承吴兆基,曾一起创办吴门琴社,之后担任吴门琴社社长。他精于斫琴和古琴修复,所斫之琴受到琴界的好评。凡是到过石湖裴家的人,无不被他得风骨折服,他除了古琴外,还善于二胡、笛、箫等江南丝竹,满屋子的老家具也有说不尽的故事。

裴金宝与古琴的缘分,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在苏州工作的他醉心于这座古典美的古城,每逢节假日便流连于小巷和园林之间。一天,裴金宝在友人处偶然读到一本早期的《江苏文献》,顿时被七弦古琴知识吸引,也在那年盛夏,他在一家旧货店里见到一张旧琴,全然不顾需要两个多月工资的代价,咬牙买了下来。80年代初,经多方打听,裴金宝得知吴氏古琴世家的吴兆基先生就居住在十全街一带,正式投师学艺。

古琴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琴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被称为“琴学”。近代中国古琴大师几乎都出自苏州,然而,上世纪中后期全国有规模的古琴组织尚少,为改变这种冷清局面,由吴兆基、徐忠伟、叶名佩三老和裴金宝四人共同发起,并在市文联、平江区文化馆的支持下,于1986年创建了吴门琴社。裴金宝还发起成立了昆山琴社。后来经谢孝思、王西野二老提议并在裴金宝的奔走下,市园林部门邀请吴门琴社进入怡园“石听琴室”操琴,时至今日,怡园琴室的美名早已远播海内外。

与此同时,裴金宝是既能弹琴又能斫琴的琴家。古琴,不只是为了弹奏,更是全面钻研的对象。制作古琴难,修琴也不容易。修琴重在形、色、质,为确保原有音质,修琴人不仅要懂工艺,还要会弹琴。数十多年来,裴金宝遍修国内外老琴,包括恩师吴兆基的几张传琴。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代人修琴从不收费。裴金宝说,这是每个爱琴人都乐于做的事。难能可贵的是,裴金宝斫琴、修琴,还传琴,倾心向社会各阶层的爱琴人传授琴艺,他不管学生来自何方,只要求品行端正和有颗爱琴之心。同样,裴金宝也以其挚爱之心,执手相教,无私传授,上门的学生来自海内外各地。

在裴金宝看来,古琴有它的境界,这也是人的境界。都说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古琴的境界,最终是自己心的境界。文人琴,是自己心性的显露。其实琴家的弹奏是生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是过程也是目的,在这方面区别于一个演奏家。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在结婚十余年后,也与先生学琴;女儿裴琴子6岁上台唱京剧,8岁演奏古琴,才艺精进;就连小外孙女对琴音琴韵都颇具敏锐力。

“古琴的理想,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琴人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将受益无穷。”裴金宝说,“还有一点,弹琴是琴人人格人品的培养。从技术层面来讲,古琴有3000多篇古谱传世,但是我国唐代以前记载的琴谱都用文字描绘,这些古谱早已无人传授,后人不能流传。”他的最终想法,是要将吴兆基先生的琴艺传承下来,弘扬出去,同时在故纸堆中复活古谱,感其精神,打谱与后人分享,最后整理和弘扬弦歌,恢复古琴弦歌的传统面貌。

猜你喜欢
琴谱弹琴古琴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听雨
《蔗湖琴谱》考①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不一样的钢琴谱
寻访千年古琴
弹琴换牛
弹琴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