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闪淳昌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就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仅就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问题谈些学习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国家主权、独立、生存和发展,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清朝康熙曾说:“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带,民心泰否关系大清江山。”连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懂得这个道理,更何况我们共产党人。我们深知,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命关天,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要求。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老百姓有安全感,社会才有安定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所强调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所以,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临着风险隐患增多、诸多矛盾叠加的挑战。过去的哪一年没有一些突发事件?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所以公共安全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乃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区域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严重。1976年唐山大地震24万人遇难,几十万人受伤;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近9万人遇难,几十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万亿。2018年,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较常年正常偏少,全国自然灾害灾情较过去5年均值明显偏轻,但还是造成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 644.6亿元。而从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态势看,我国面临着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端天气事件、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风险挑战。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8年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实现了“三个下降”。但是,各类事故仍然导致3万多人遇难,几十万人受伤。这么多的伤亡对于其所在的家庭是终身难以平复的伤痛,使已经脱贫的家庭又返贫,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当前,我国安全生产还处在脆弱期、爬坡期和过坎期。道路交通、煤矿等矿产开采、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频发;部分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随着使用年限增长,事故隐患逐步显现;由于生产安全事故、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多发,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威胁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我国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鼠疫、霍乱等法定报告传染病时有发生,突发急性传染病在全球不断出现,境外输入传染病以及生物技术误用、谬用风险不断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
在社会安全领域,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诱发群体性事件因素较多,非法集资、借贷等涉众型因素增多,网络聚集效应明显,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反恐怖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因社会矛盾引发的个人极端犯罪、重大恶性敏感案件屡有发生,涉外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正像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值得重视的是,当今各类社会风险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复杂性加剧,呈现出自然和人为致灾因素相互联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既有和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等特点。
二是新风险、新隐患增多,各类潜在危险源增多,防控难度变大,特别是随着网络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网上、网下呼应,信息快速传播,加大了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难度。
三是总量大、伤亡大、损失大、影响大,致灾因子本身是局地性的,但灾害和影响是大范围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总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各种变革调整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公共安全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多发期,维护公共安全任务重要而艰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可能无患,无备必有大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对突发事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敢于负责,关键时刻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处置。”
“五早”原则即:“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早解决”。这是多年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让小事不要拖大,让大事不要拖炸。
早发现就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开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事故消灭在事故之前。早发现就要依靠、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企业职工和社会力量保安全、护稳定。一些部门和单位奖励职工和公众举报隐患的做法值得推广。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所以,必须随时关注舆情。
早研判就是关注风险的敏感性、严重性、关联性。当一个重大风险和事件涉及正义、公正、关切、同情、安全等敏感价值点时,特别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早研判就要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当今社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往往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往往导致次生、衍生事件发生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而且,经济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是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越是不能忽视各类致灾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
早报告就是要及时、如实向上级报告,向有关地区和部门通报,向有关群众公告。不等不靠绝不是不报。2015年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事故企业长期忽视隐患和险情,对潜在滑坡危险及危害认识严重缺失,险情发生前后未及时报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向地方政府报告,不向周边企业及社区发出事故警示,不通知下游人员撤离疏散,贻误了组织、指挥和实施紧急避险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故后果严重和后期抢险救援的复杂程度。
早处置就是不能坐等上级救援,不能依赖别人支援,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千方百计化解矛盾、控制事态,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置必须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多年来,各地在应对森林草原火灾时“打早、打小、打了”的做法就是早处置的好经验。
早解决就是建立健全完善快速处置机制,牢牢掌握风险控制和事件处置的主动权,能够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的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策略,对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枫桥经验不断创新,从毛主席表扬推广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经验,为全党全国树立了学习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主席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
坚持“五早”原则必须与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水平,要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安全的融合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风险评估、安全生产规律性及关联性特征分析,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要推动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在突发事件现场、危险工序和环节的应用。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才能形成战斗力。总之,要依靠科技进步,使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应急准备更加充分,监测预警更加精准,处置救援更加有效。要切实增强防风险的预见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小风险演变成大风险,防止单一风险演变成综合风险,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成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防止经济风险演变成政治风险,防止国际风险演变成国内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处理各领域重大风险,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强化斗争精神,提升专业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方平安。
必须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四项基本功:
一是对下有行动,千方百计做好先期处置,控制风险和事态,把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二是对上及时如实报告,主动争取上级指导和支援。风险和事件的演变不可能按照我们个人的意志变化,不能等到自己控制不了了,才向上级报告,那样往往贻误战机。
三是对相关地区或单位要及时通报,健全完善联动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风险隐患发现得早、防范得准、化解得好。
四是对媒体和社会及时主动发声,正确引导舆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目前我们有些领导还是老观念,总想处置完了再向媒体和社会发声,其不知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也是防范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社会,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光着脚跑遍了每一个角落。要善于争夺第一话语权、第一解释权、第一评论权、第一定义权。
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与应对突发事件的研判力、决策力、掌控力、协调力、舆论引导力和学习能力,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态。必须坚持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效果第一的原则。以发现要早、化解要快、处置妥当、防止蔓延为目标,并严格政策界限,注意方法策略,把握处置时机,实现最佳效果。正像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要下大气力培养一大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科学决策的指挥员。要“奖惩分明”;要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对危机的实践中锻炼和发现优秀干部;要建立容错机制,对那些敢于担当、忠诚干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指挥员在危机处置中的一些决策行为予以“宽恕”。不能让好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泪,这是上一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要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列为各级党校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