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娇
摘 要: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要求我国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在政府及学界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融合中国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发展较为迅速。立足于较为发达的无锡地区,深入当地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希望对路径探索有所启示。
关键词:老龄化;互助养老:无锡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无锡市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2017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79.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2.12%。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互助养老在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发展。
2 无锡市互助养老发展成果
2.1 社区居民有较高的互助养老意愿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我能力、促成自我目标形成。而人的老龄阶段,往往会因迷茫产生社会角色转换的错位。互助养老实际上是为老年人提供了缓冲,帮助他们将营利性的自我转换为社会性的自我。绝大多数社区老年居民在访谈中明确表达了支持的意见倾向。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原本的工作,甚至反向不适应清闲的退休生活,因此如果社区能够提供一种老年人奉献自我的方式,不仅弥补了心理上的空虚,还能构建社会交往网络,以互动促互助。
2.2 成熟的社会组织发展
无锡市成功孵化并发展出以互助养老为中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其中最为成功且功能性最明显的就是“夕阳红之家”,其在发展中开拓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结对养老之路,构建了单身和空巢老人的互助交往平台。“夕阳红之家”在十年的发展中规模不断扩大,现如今已经辐射300多位单身老人,建立了10个组织分部,形成了7个活动片区,建立兴趣类、生活类、服务类三种服务小组深入贯彻高龄老人享受低龄老人帮助、多病老人享受健康老人帮助的服务理念。
总体上无锡的社会组织多以据点活动模式为主。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不仅仅有类似的组织孵化,而且在“夕阳红之家”的帮助下许多养老服务组织也逐渐衍生出互助的功能;程度上,“夕阳红之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形式多样、服务全面,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鉴。
2.3 社区睦邻活动的广泛开展
无锡互助养老更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结对组圈模式的扩散性发展。此模式主要依托于社区,以“自助-互助-他助”为核心指导。如北塘区的“金乡邻”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首先在黄巷街道民丰里第二社区开展试点,其“七拼八凑才艺睦邻点”,现在已有10多位趣味相投的老年人加入,并定期组织活动。而在北大街街道黄巷社区,这类睦邻点已经发展到楼栋。黄巷新村1号到12号,每个楼栋都有独立的睦邻点,如花涧社、龙武社、润才社等[1]。此类睦邻项目主要依靠民政部门提供资金、制定规则,借助社会组织行,动员热心居民敞开家门参与互助活动,并提供多种服务。相对来说建立难度更小,呈现出小组分散式的特征。
3 无锡互助养老发展难处
3.1 互助养老组织规模较小
除了较为知名的“夕阳红之家”,其他的相关组织发展都相对较慢,目前来看整个无锡市的互助养老组织还是以“夕阳红之家”为主,没有百花齐放的表现。一方面即使其他机构有相关内容的涉及,比如十方缘的老党员团建,也仅仅是将其作为活动的一种丰富形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该类型社会组织的自发、自治、草根特性,以及服务项目偏于日常化,缺乏评估效果上的外显特征,因此难以获得政府或者企业的资金、物资方面的支持,在发展中更为艰难。
3.2 互助养老发展的区域不协调性
通过无錫市睦邻点的分布很明显可以看出无锡的互助养老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特征,大多数的睦邻点都集中于北塘区,其次是新吴区,其他区就比较匮乏。各个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一样带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仅仅区域性的发展是不充分的,故而从全市层面进行推广和普及正是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3.3 互助形式略为单一
综合无锡市结对组圈式和据点活动式两种模式,它们都是以年轻老人帮助年老老人为主,并没有把精英老人、青年力量利用起来,普遍采用的也是直接义务类的帮扶方式,没有尝试过时间银行等典型互助养老模式。并且相对地,“夕阳红之家”一类的组织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系统的帮扶体制,但睦邻项目则依赖于组织者的个人能力,活动上也更像茶话会,互助性上的体现不够突出。
4 无锡市互助养老增能之路
4.1 主体上借助政府支持,依托社区主办
在探索推行阶段,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解决有关职能和角色的争议。首先,如何建议政府在关键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支持互助养老机构发展?其次,如何确保政府予以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的同时,保持互助养老的自治性质,减少行政介入?最后,在互助养老有所发展时,政府又该以何种身份进行监督?总之,牢牢把握住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功能,能够减小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调动起社区的积极性。社区互助养老的核心在于体现集体社区的力量,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空间概念,不仅仅在地缘上具有凝聚力,而且可以依托于社区已有的基层自治组织和居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减少人力和资金需求,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化效应。
4.2 形式上构建多项分类,生活相互陪伴
互助养老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得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因此在目标设定上我们不仅要聚焦基本生活需要,还要着眼精神需求。在方式上不单一发展茶话会式的聊天,而是有效引导结对陪伴和互助小组的形成。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所属社区的独特优势,开展聊天式、辅导式、兴趣爱好式多种并存,把互助养老社区建成老年人健身、娱乐、活动的场所,满足老人实现老有所乐的愿望[2];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创新,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老有所为,把服务当成一种责任,倡导老年人“老有所为”,如“夕阳红之家”的24小时电话服务,一对一上门生活服务等,以一种体系化、类企业的制度规定使老年人既把自己当成服务需求方,又能重视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作用。
4.3 内容上开展互助服务,活化老龄资源
互助群体构成上,无锡仍然属于“老老互助”形式,社会层面的代际互助较为缺乏,因此内容上应兼顾统筹社区老人与儿童的多元需求,充分调动精英老年的主动功能作用;互助方向上,双向互惠多体现在娱乐活动中,在生活照料层面,单向的利他型互助表现得更为明显[3]。因此扩大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充分发掘社区人力资本,链接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专业平台,发掘社区中的家庭与个体中蕴含着的非正式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松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并有效利用,动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缓解退休人员的“社会性适应不良”现象;二是开拓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联系专业服务人员以及社会、企业志愿者,帮助社区内居民开展观念转变、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其自助、互助意识。由此可见, 加强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提高互助的层次与水平。
参考文献
[1]佚名.无锡北塘探索邻里互助与自助结合的新模式[N].无锡日报,2015-09-10(1).
[2]金华宝.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瓶颈与完善路径[J].探索,2014,180:157-163.
[3]赵向红,王宏民,杨韵辉.城市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发育与能力建设研究——以无锡市“夕阳红之家”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345:101-105.